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唐时期文人通过诗歌唱和来抒情言志,成为一时风尚。其中,刘禹锡、柳宗元二人的唱和活动集中表现了二人共同政治命运中结下的深厚情谊。通过刘柳唱和诗的研究,可以把个性迥异但志趣相同的两大文豪的心路历程联系起来,两相对照,比单独研究个人诗作又多了一层深意,从而能更加深入理解在中唐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有志不获骋"的正直文人群体普遍的思想波动和人生感悟,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1978年至今,国内柳宗元研究走出了“尊法批儒”怪圈的影响,从思想价值、人生态度、作家心态、审美意识、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诸多方面进行探索,体现了新时期柳宗元研究与其他文学研究同步转型的特点,使“研柳”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构成一门与大学科有紧密联系,又自成单一研究体系的学科—柳学.而今临近世纪之交,对过去柳宗元研究状况作一回顾,推动“柳学”向更为纵深的层面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20年来国内研柳论文择要综述如下:一、关于柳宗元家世和生平思想的研究这是研柳的传统课题,是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基础,近年来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二、关于家世生平的考辨.周凤章的《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辩证》(《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和吴文治的《驳正〈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辩证〉》(《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两篇文章,围绕柳宗元的岳父是谁,何时成婚,有无子女等问题,周文主柳氏岳父为杨凝,吴文仍主传统之说,认为柳氏之岳父是杨凭.1994年李浩在《西北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一文,支持吴文观点,并指出柳宗元之妻杨氏卒后,柳宗元在长安与和娘之母同居,贬柳州后,又与“士人女”同居生周六(柳告)、周七、殷贤等姐弟,一生无再婚之事,“周六于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1985年周寅宾  相似文献   

3.
旧词书中对“计相”的解释,一是汉张苍为计相,二是宋三司使称计相。没有一部词书提到唐朝的计相。《刘禹锡集》中多次出现“计相”一词,近年所出版的一些刘禹锡诗文选注本,把它含糊地解释为“中央管财政的长官”或“主持全国财政的长官”。认真探讨一下唐朝的计相指什么官职,不仅是研究刘禹锡作品的需要,对于了解唐朝职官制度、财政制度也有一定的意义。 计 本文不是泛泛地谈“计”,而是将“计”与唐朝的职官制度、财政制度联系起来研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与韩愈的关系怎样?学术界常发表不同的意见。这里不参加争论,只介绍一些有关的材料以及前人对这些材料的考证、解释、评论,也附带表示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贞元十九年,刘禹锡与韩愈、柳宗元同在御史台,讨论学术,切磋诗文。后来刘禹锡在《祭韩吏部文》中回忆道:“昔遇夫子,聪明勇奋。常操利刃,开我混沌。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楯,卒不能  相似文献   

5.
记得曾在一个风沙弥空夕阳西下的春日里,我在北京西郊田间路上散步。偶一抬头,望见依傍西山的夕阳是白色的。我不禁脱口而出:“白日依山尽”。啊,“白日”原来如此。我看过一些唐诗的选本,但没有见过对“白日”的正面解释。多少年来,我一直思索“依山尽”的太阳,为什么是白色的?然而却没找到满意的答案。没想到今天偶然得之,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我一直目送着“白日”徐徐依山而尽。为了验证偶然是不是必然,我又选择过几个风尘满天的日子去看落日,果然夕阳是白色的。从光学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解释通风沙中的夕阳是白色的。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一生交游的河东裴氏人物近二十人,这其中有姻党、上司和同年,也有僚友、父执和国相。裴行立是柳宗元做柳州刺史时的顶头上司,也是柳宗元死后为他出资归葬万年的恩公。在柳宗元生命的暮年里,裴行立显然是其重要的交游对象。柳宗元笔下的裴行立形象与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有不少大相径庭的地方。以裴行立为中心的裴氏人物还有裴行立之兄、裴叔猷之长子以及裴度,所有这些裴氏人物都对柳宗元晚年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四册《甲申三百年祭》,对“首鼠两端”作如下解:“首鼠两端也作首施两端,比喻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首鼠,首施都是首尾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有个老师曾问起我,《望湖楼醉书》中的“白雨”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理解为“雨色白茫茫”?我翻了一下“教参”,“教参”上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而一般的工具书上又不收这个词条,所以难怪老师要望文生义,解为“雨色白茫茫”了。什么是“白雨”呢?白雨是指夏天所下的暴雨。这种雨有两个特点,一是雨势急骤。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大雨如注,雨脚象千万根连绵不绝的绳子,可以证明自雨是指下得很急骤的暴雨。  相似文献   

9.
现行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 ,文章在描绘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时写道 :“衔远山 ,吞长江。”对此句中的“长江”一词 ,课文未注释 ,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亦未解释。很显然 ,其均将“长江”理解为一专有名词 ,即今天的“长江”。这样理解其实不妥。其一 ,《中国历史地图集·辽宋夏金元册》(地图出版社 ,谭其骧主编 )上标明宋时的“长江”为“大江”。又《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在“北宋政区形势图”上只标出“大江”。这表明 ,北宋时期尚未专称“大江”为“长江” ,古今地理概念不尽相同 ,不能等同。其二 ,从句…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一句,一般的教学参考资料都将“举手”释为“举起手来”,实在令人费解。 其实,这里的“举手”即“举首”,就是“抬头”的意思。晋鄙是一位“宿将”,很有经验,对至关重要的合符一事,他是决不会轻易放过的。合符时,他一定是低着头集中注意力去验符以辨真伪。合符完毕,对公子“单车来代之”的举动颇感怀疑,这时他的注意力自然要从虎符  相似文献   

11.
新选入教材的杜甫《江畔寻花七绝句》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对其中“恰恰”一词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两种: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一句,其中“勒兵”,课文注释为:“检阅军队。”将“勒”释为“检阅’,我们认为是不妥贴的。 这里的“勒”应释为“约束”。《后汉书·光武纪》:“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勒令(降兵之帅)各归营勒兵,案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可见“勒兵”只是整顿队伍,“案行”才带有“检阅”的色彩。这个意义在古代又说成“部勤”。如《汉书·陈汤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进退无颜仪”,课本注释为“上前退后都觉得没脸面。意思是说,不论怎样都觉得惭愧。”我们认为,此处的“进退”与同篇的“作息”“父兄”、“父母”一样,应看作偏义复词,意义只偏在—个词素。“进退”只有“进”即“上前”的意思,而非“进”与“退”义并用。联系“进退”的上下文来看:“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写的仅仅是刘兰芝刚刚回娘家时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编进了《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81年9月版)文选部分,也选入了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对文中的“长烟一空”,《古代汉语》解释为“长烟:弥漫空间很远的烟雾。一空:完全消散。”初中语文课本注释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一些有关书刊的解释也都类似,这里不一一列举。可见,“长烟一空”即“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几乎是一致的定论,然而,笔者却不以为然,恰恰相反,认为是“大片烟雾布满了(洞庭湖) 上空。”“一”,“全”的意思;也可以是“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一代文宗柳宗元一生交游广阔。但是,在这些交游之中,有一个向来为世人忽略的视角,那就是柳宗元与河东裴氏家族的交游。据考,柳宗元一生交游的河东裴氏人物近二十人,这其中有姻党、上司、同年、僚友、父执以及国相。这些人在政治上的地位、立场、成就与在文学上的地位、创作、理论以及他们的做人原则和生活情趣等等无疑都对柳宗元产生了浸染、发明和推动的作用。研究柳宗元同裴氏家族的交游无疑对解读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和文学作品大有裨益。同时,这对于研究唐代的文学创作、婚姻制度、世族制度以及裴氏文化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作用。裴是柳宗元的姻党,以他为中心,柳宗元与之交游的圈子里有六人。通过经史互证的方法对柳宗元笔下的这些裴氏人物进行了探析,可以还原几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与佛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在佛学文章中,他亦从未对佛教的有神论表示过妥协,因而,指责柳宗元佞佛,根据是不充分的。柳宗元的思想是以荀氏之儒为主体,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统合儒释”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韩愈都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但韩认为儒学的危机主要来自佛、道的冲击,故主张排佛、老;柳则认为危机主要来自儒学的神学化和自身的封闭性,故在批判这种神学化的同时,还主张援百家之长以济儒。“统合儒释”的实质就是援佛济儒。思想史的发展证明,柳宗元的主张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试论柳宗元的“统合儒释”》的文章,刊登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3期。文章中笔者作了这样一些推论:“浮图是当时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柳宗元自然会想到要加以利用……‘统合儒释’实际是要以儒统释……是一种政治谋略。”六七年来,笔者尚未见到有文章对这些推论提出非议,或者可以说,这些推论至少已取得了社会科学界“一家之言”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和柳宗元同为中唐杰出的文学家,相似的贬谪经历使他们拥有悲苦、愤懑和坚贞执着的共同心理。然而,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又使得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人格精神及贬谪心态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唐柳宗元、刘禹锡两位著名文学家的仕宦经历、哲学辩难、诗歌酬唱戏谑三个侧面入手,论述了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生死交情,见出二人的高风亮节,是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在《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碣》中,自称是“河东解人”(《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277页),在《杨氏子承之哀辞》中,也自称是“解人”(同上10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