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爱的失乐园     
《断背山》让人想起马丁·斯科塞斯描写男女相爱不遂的《纯真年代》,同样心心相印,同样为世俗所困,李安让我们看到,爱情是不分性别的李安的《断背山》(又译《断臂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它彻底改变了电影对同性恋的表现方式和态度,从此之后,同性恋题材将堂堂正正进入好莱坞主流电影。  相似文献   

2.
解读李安     
第78届奥斯卡颁奖礼不久前落下帷幕,凭借《断背山》赢得“最佳导演”奖的李安,近年来持续斐声国际影坛。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李安用自己的作品证明: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原因何在呢?对于李安及其作品,我们不妨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读解一番。优柔的执著——来自生活的历练在李安身上你绝对看不到一丝好  相似文献   

3.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31):14-14
“我们得到的回应总是‘正在研究你的建议,别再打电话给我们,我们打给你’。”即将离任的沙特阿拉伯驻英国大使图尔基王子对《泰晤士报》说,当他试图警告英国当局,身在伦敦的沙特籍恐怖分子计划袭击这座城市时,得到的是这样的答复。  相似文献   

4.
舒婷  令涛 《出版参考》2004,(6):22-22
住家是丈夫祖传的旧宅院,有许多隐秘的角落,如四问低矮的地下室,阴暗的楼梯间,和一套套笨重得几乎从不移动的红木家具等。这些地方向来是滋生老鼠和蟑螂的地方。多年以前我从国外引进的经验即是:所有食物都严密藏紧,垃圾桶加盖,尽量不让饼屑饭粒掉地上过夜。先断其粮草再专项整治,每年下不同的新药毒  相似文献   

5.
我的第一个新闻学教授 1995年春天,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十几年前研究生院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  相似文献   

6.
2月23日,《人民军队》报二版用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回望军旅第一步……》一组4篇小故事:《第一次走队列,顺拐的样子也很帅》、《第一次紧急集合,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第一次拔河,谁说咱女兵不如男》、《第一次打靶,左撇子打了个满堂红》。这4篇稿件的作者无一例外地全是去冬入伍的新兵,反映的也全是他们个人在新兵生活中的亲历。稿件见报后,引起较好反响,许多官兵打电话或写信,夸赞这组稿件写出了兵味、兵趣。此组稿件被报社评为当月好稿,推荐给《解放军报》军事部领导后,第二天即在二版显要位置刊登出来。  相似文献   

7.
奥斯卡这么多年,数今年的第78届金像奖提名最“文艺”,5部候选的最佳影片不是低成本、诉衷情的独立制作,就是揭黑幕、刺良心的政治辣片:反思巴以血分的《慕尼黑》、描摹同性恋性的《断背山》、剖析种族矛盾的《撞车》、痛批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晚安,好运》,以及拿社会歧视与作家良知做文章的《卡波特》,简直比一贯标榜“独立”“政治”的圣丹斯或柏林电影节还要若大仇深,义正词严。  相似文献   

8.
张静 《新闻三昧》2006,(9):20-22
接到热线就在2005年即将跨入2006年的时候,成都电视台《今晚8:00》栏目接到一个两千公里外的求救电话。听声音,打电话的是一名中年男人,在电话里他泣不成声。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这名自称叫陈善福的成都人才说出大体的情况。原来,20多个和他一样的四川民工因为打工拿不到工钱,现在就露宿在摄氏零下20度的敦煌街头,每个人每天靠一个馍馍充饥。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两天,到现在他们几乎坚持不下去了。年关将近,民工在外打工拿不到工钱是个典型题材。但是,《今晚8:00》栏目由于定位原因,一直都以关注本地新闻为主,敦煌远在千里之外,有没有必要费…  相似文献   

9.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很好的节目叫《面对面》,它也是直播,也是重要人物去做,但它的缺点是一周只做一期,而我们的《阳光热线》每一天都有重要的人物与听众“面对面”。这是《阳光热线》三年来越做越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原来我觉得每期节目有10000多个听众拨打电话,而切进直播间的就是10个左右,  相似文献   

10.
孙瑞灼 《今传媒》2009,(10):50-50
山西检察官进京抓捕央视女记者的案件日前在太原开庭审理,李敏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四年执行.(8月4日<法制晚报>)  相似文献   

11.
李强 《视听界》2011,(2):119-119
安妮·普鲁今年76岁,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等多项大奖,她最为中国人熟知的是曾被李安拍摄成电影的短篇小说《断背山》。最近我在读她的长篇小说《手风琴罪案》。此书以一台手工制作的手风琴在不同演奏者手中流转的故事来讲述美国百年来的移民历史,读来跌宕起伏,粗粝生猛。在描摹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移民遭际的同时,写到了近百年来美国广播的发展,令我兴趣盎然。抄录几段在此,供广播业者玩味。  相似文献   

12.
闫加吉 《军事记者》2006,(12):31-32
今年1月21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显要位置刊登了消息《干部天天在状态》,并加了编后。消息见报后,读者打来电话称赞这篇稿件问题抓得准,经验很管用,是一篇难得的经验性消息。新疆军区领导多次在安全稳定会议上讲到此稿,要求干部骨干切实增强事业心责任感,确保部队安全稳定。这篇850字的消息,本是一篇不足500字的自然来稿。编辑打电话让作者进行补充采访,先后修改打磨了几遍,最终成稿发表。  相似文献   

13.
张兵 《军事记者》2007,(5):28-29
今年3月上旬,《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框刊发了消息《变“开窗放热”为“看天供暖”》,引来不少好评。一位新闻前辈看后,打电话称赞此稿是宣传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篇真正用事实说话,没有穿靴戴帽”的好作品。此稿在当月报社月评中被评为优质稿。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上旬,《人民前线》报刊登消息《不打电话预告进门直奔主题全程实行帮带》在部队上下引起了较大反响,被报社评为优质稿。官兵们来信来电,夸此稿像一场及时雨,对改变机关作风、端正服务态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和示范作用。这篇稿件给新闻采编人员的启示是:对埋没在来稿中的"金子",要认真对待,并下功夫打磨,使之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5.
闻仲 《今传媒》2005,(7X):58-59
近些年来,不断有人给《人民日报》理论部打电话,了解“理论新秀”蒋金锵同志的来历。其中缘由,有的可能是崇敬蒋金锵同志深厚的理论学养,想近距离地向他讨教或共同磋商理论难题,有的或许是想约他为自己供职的报刊撰写文章等,但无论是何种情况,蒋金锵同志在理论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勿忘荣光     
今年,发生在我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可以用“惨烈”二字来形容,雪灾,股灾,列车脱轨,西藏骚乱,汶川大地震,洪涝灾害,莫不如是。那个让人终生难忘的日子——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半,我正在21楼的办公室看那一期《视听界》的版样,忽然一阵眩晕袭来,文字在眼前晃动。隔壁台里的同仁惊呼,地震了地震了。有人开始沿着楼梯往楼下飞跑。有人说打电话给110。有人说上网看是怎么回事。这些从事电视行当的,在这样的时刻,唉,居然没有一人想到,要打开电视看看,也包括我。  相似文献   

17.
《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至今已经10年了。杂志的创办人、主编郝铭鉴写过一篇《十年感言》的文章,义中说《咬文嚼字》虽然10年了,但它“还是一株小草,还不敢和大树比肩”,但是广大读者读后却不同意这个说法,或写信或打电话来表示反对,说《咬文嚼字》通过1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读者的认可,早就不是“小草”了。  相似文献   

18.
《前卫报》2004年度10月1日刊发的消息《参演万余人不见几个兵——“铁拳——2004”演习彻底摆脱我军传统作战模式》,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各路新闻行家纷纷给予高度评价。总政有关部门的同志在“第一时间”给获奖作者、编者及其所存单位打电话报喜时说:“这是中国新闻奖设立15年来,军区军兵种报纸没有过的。它不仅是你们前卫报社的光荣,也是全军军区军兵种报纸的光荣……”  相似文献   

19.
梁海 《新闻世界》2010,(10):23-23
在给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打电话之前,吴昌傲老人刚刚经历了一段激烈而痛苦的思想斗争(《第一时间》2009年3月22日报道)。这个斗争源自老吴一次无意中的发现。在打电话的一个小时前,  相似文献   

20.
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上海“钓鱼执法”事件,2009年10月,《人民日报》在短短不到10天之内连续发表《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钓鱼式执法”,还需继续回应质疑》、《“钓鱼执法”蚕食社会信任》、《“权力”尊重“权利”的上海样本》等4篇评论,数量之多、频率之密、介入之深,均十分罕见,彰显了《人民日报》在重大社会事件面前的责任担当与职业操守,为党报干预生活、引导舆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