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通讯员为了多刊登稿件,只顾拼命向报刊多发稿,不注意稿件质量,说什么:“用不用往上送。稿子一多,碰巧就会被选上一篇。”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够妥当。这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几年前,我初学写稿时,也是想以多取胜。碰到件好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就往报社投寄。心里想:我的这种发稿积极性,也会感动“上帝”的。有  相似文献   

2.
我钟爱通讯报道工作,从1956年开始写稿至今已30多年了。过去我写稿很多被采用的却很少,近些年发生了变化,所写的稿子被新闻单位采用的多了。就拿去年来说吧,我一共写稿44篇,省市报刊采用了30篇。有人问我:“你写的稿子为啥采用的多  相似文献   

3.
我搞通讯报道工作已经11年多了,写的稿子先后被全国55家报刊,电台采用了2300多篇。回顾自己的写稿经历,主要是注意了在“小”字上做文章。记得开始写稿时,总觉得稿子写得越长越好,大稿用了震动大,结果事与愿违,写得多,被采用的少。  相似文献   

4.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5.
近读著名作家陆文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小子罪谊万死。”陆文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文夫都是老一辈著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文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者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先说写稿的时候要充满信心。不少通讯员常常是写稿时信心不足。热衷于向报社或电台送,找熟人,拉关系,想通过“开后门”使稿子被采用.不相信自己的稿子能以质量取胜。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有的写新闻稿基本功差等。  相似文献   

6.
有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写了几篇稿子,或未被报刊采用,或见报时间晚,就误认为写稿也得走后门。实则不然,绝大多数报刊编辑,对作者来稿处理都是极认真的,就以我的几篇稿子为例吧。去年2月14日,当我打开西安晚报时,见四版有我一篇题为《闲话‘压岁钱’》的小言论,可是近期我没有向西安晚报投这篇稿子呀。后经查发稿登记,原来是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8.
刚开始尝试着写稿时,因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又随随便便地把稿子寄了出去,结果,寄出10多篇稿子竟未实现零的突破。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反映我真实想法和情感的稿件──《列兵之梦》,确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说了出来,表达了一个列兵的梦想和追求。结果,很快就被《文学艺术报》采用了。而且,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这说明,凝聚着我真情实感的稿子,打动了编辑。再以后,每次我写稿时,尽量带着感情去写,结果,又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吉言。写稿要凭真情感@余永春!济南  相似文献   

9.
投稿经验谈     
从1978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以来,我坚持写稿不停,陆续在《山西日报》、《天津日报》、《杂文报》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1.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写稿时怕人瞧见,投稿时也怕人瞅见,稿子是匆忙草就后寄出,最后落得个石沉大海。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自信心,二是怕丢面子。自己写稿报道周围发生的新鲜事这是件好事。发出去的稿子由于各种原因总有登不登的两种可能,这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样一想,我写稿和投稿也就不那么鬼鬼祟祟了。稿子写好后,我还找周围的同志提意见。遇到退稿时,及时分析被退的原因。甩掉了思想包袱,写起稿子来也得心应手了。1984年  相似文献   

10.
在平时写稿中,有不少好心人在劝我,要多栽花少栽刺,他们说,你毕竟是个农民业余通迅员,采写批评稿子,不仅调查工作量大,花精力多,而且弄得不好就得罪人。这些我全然不顾,我想,通迅员坚持为报刊、电台写稿,是革命事业的需要,只要是新闻单位需要,我们身边又有内容可写,就应该写,不写就是失职。因此在去年,我仍然连续写了《撕毁合同被撤职的队长》、《被撤职的村长》、《为了一只鸡,处罚六百元》、《为了一棵树,两家吵破天》、《县政府下达的红头文件也兑不了现》等10多篇批评稿子,都被县台、《淮阴信息》等采用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九八二年进银行工作时开始写新闻报道的。开始,我一度认为要想见报与广播多,就得发稿多,稿子多了可能会“感动”编辑。这篇不行那篇行,于是,我一天到晚埋头写稿,有时一个星期就发十多篇。但由于对新闻业务知识一窍不通,尽管辛辛苦苦,结果广种不收,上稿率只有百分之一点五。走了一段弯路,使我悟出了一点道理,要想写好新闻,就得学习新闻业务知  相似文献   

12.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14.
谢顾问:一个老通讯员告诉我,“初学写稿要多写,登稿子要靠碰”。我一想也是,有时自以为写得不错的稿子报社不用,而不费大劲的稿子却被刊用了,这不是“碰”中的吗?不知这种看法对不对。84806部队车宗友辛宗友同志:恕我直言,“登稿子要靠碰”的看法是不对的,同时,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也并无好处。要知道,一篇稿子在版面上变成错字,是要经过编辑精。:筛选(有时选中的比例仅在1%以下)和删改,经过组长、部主任及社领导严格把关的,质量差的稿子即使一时蒙过编辑的眼睛,《终也会在层层审查把关中被淘汰。这就告诉我们,稿件见报…  相似文献   

15.
先打腹稿好     
我为党报业余写稿20多年,一个较深刻的体会就是在有了素材之后,在未动笔之前,要多思多想,先打个腹稿。先打腹稿有不少好处,首先是可以节省时间,恰当处理素材,合理组织材料,写起来得心应手,一篇稿子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业余时间写稿是此较紧张的,特别是农忙季节,只能利用晚上写稿。我在采访一二五团二中一年级学生徐德因触  相似文献   

16.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节期间,我到本区十几位新老通讯员家拜年.他们都感叹:现在写稿真难呀!在我们这些贫困乡村难得有什么新闻,一年里能被报刊电台用上三五篇稿,那就算了不起了。回顾我几年来写稿的亲身经历,我以为:只要多留心,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也是有新闻可写的。我是1982年5月开始写稿的。当初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18.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写稿子要有吃苦精神。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我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学写稿,被采用的200篇稿件无一失实。我坚持不写道听途说的稿子,不写浮夸吹牛的稿子。1989年7月23日,江苏电台社会新闻节目,采用了我写的《家庭节约奖》一稿。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村干部当时只对我说,老党员夏候奎如何省吃俭用,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了使稿件做到真实、准确,我冒着大雨,去了夏候奎的家。回来时我差一点跃进路边的水沟里。采访结束,我一气呵成,写出了夏  相似文献   

20.
懂营养学的人都知道,大米、小米和高粱米互相掺着吃,其营养价值要比单独吃高出不少。这是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写稿也是这样。我初学写稿时,只自己闷头写,认为只有独立写稿才算是真正有水平;而且怕别人笑话、挑毛病,稿子不愿让人看。我半年写了80多篇稿,只在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