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任红梅 《考试周刊》2012,(25):46-47
如何让学生在习作的天地里自由徜徉,感受作文的快乐呢?我想,提高作文评语的艺术性,给评语一点"美",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多加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渴望被赏识的,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尊重。推及作文教学: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老师鼓励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们普遍认同、赞赏赏识教育,强调家长、老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要尊重学生,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赏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必要的,学生需要赏识,但赏识要有艺术,赏识要有原则,赏识要有节制,不可滥用。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 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夭折了“爱迪生”,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红绿灯路口,夜间没有警察值勤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做的?”  相似文献   

4.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教育而言,爱更是其核心,其灵魂。西方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国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得更直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其教育艺术的核心。但是,要做到真正爱学生是很难的。台湾教育学家高震东就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其实,在我看来,爱学生之难,主要难在对“爱”的理解,对“爱”的解读。很多老师自以为自己很爱学生,结果未能起到好的效果,未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那么,何为爱学生呢?我认为爱学生就得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感动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朱华贤 《师道》2003,(5):12-12
怎么?当老师的不要太像老师?你有没有搞错呀?当你看到这个标题时,也许会这样想。这句话出自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之口,他是在介绍实施新课程标准时这么说的。初听时,笔者也着实吃了一惊,但过后仔细想想,觉得颇有道理,这正是现代教育新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太像老师,意思是什么呢?老师给人的印象又是什么呢?尊者,这恐怕是最突出的印象。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老师总是以尊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总希望时时处处都得到大家的尊重。因而,有的老师下课像上课,上课像领导,摆架子,用官腔;有的老师不苟言笑,一脸正经。有的师…  相似文献   

6.
似乎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故事:音乐课上,女教师裙子上粘着各种颜色的五角星,谁听讲认真,积极动脑,回答准确,谁就能获得一枚五角星。下课了,一位学生捡到一枚老师无意中掉下的五角星,而这位学生上课连一枚五角星也没得到,他多么渴望一枚五角星啊,但是他还是恭恭敬敬地交到老师面前,然而让人预想不到的是,女老师居然说:“下课了,已经没用了,把它扔了吧!”孩子愣住了,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公开课、随堂课上,时常听到老师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会说:“你告诉老师……”还有许多老师为了表示对学生的尊重,往往在前面冠之以“请”,在全国性的赛课中也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乍一听倒也没什么.但细细一想.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8.
习作,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创造的过程、劳动的成果,理应得到教师的尊重。无论学生的习作水平如何,只要提笔作文,他便进入了组合词语、构成句子、组织语群、谋篇布局的文章编织过程,不能说不是一种创造、一个成果,他理应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老师的赏识。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师生良性互动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赏识学生习作是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切实提高赏识学生习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记得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说过:“当老师就要当班主任,只有班主任才能切身感受到当老师的幸福”。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幸福,我也深深地感到.要当好一名班主任就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赏识学生。  相似文献   

10.
臧瑞芹 《生活教育》2009,(12):38-39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与理解。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人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在学校,学生需要老师的赏识,老师需要领导的赏识。赏识,犹如春风、细雨,悄然决定着教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赏识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肯定,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他们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差生”也不例外。“差生”一旦有进步,得到老师及时、中肯而饱满热情的评价,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好的奖赏,可以给学生自信。激励学生往更高目标前进:适度的惩罚,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前进方向,鞭策他们奋勇前进。所以,我们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而采用赏罚手段时,要做到:区别对待,赏罚有度。一、赏与罚是一对矛盾教育改革提倡老师尊重、赏识学生,于是课堂里到处飞扬的那便是:“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现在细想起来,学生也只不过起来回答了他们应该回答的问题而已,更何况回答得也并不精彩。  相似文献   

13.
表扬≠尊重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与赏识,课堂上已极少听到教师对学生的斥责,更多时候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片赞扬之声:“你真聪明,你真棒”、“你做得非常好”等,有些老师甚至在学生回答问题模棱两可时也大加表扬。这样无形中使学生无法辨别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弄不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作出明确评价,对学生的闪光点予以充分肯定,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有一首诗写道:“你播洒一缕阳光,就会收获满天的灿烂/你栽下一棵小苗,就会收获满树阴凉/……你种下一根芒刺,就会得到满地荆棘/你投出一块瓦砾,就会得到满眼废墟……”此诗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很多做教师的可能会进一步地分析此诗包含的道理:对学生付出关爱,我们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给予学生冷落,我们得到的就会是失落。似乎只要老师去关爱学生了,学生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5.
大爱之心往往表现为尊重和宽容。请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的学生上黑板默写公式,下面一片喝倒彩之声,江苏省通州市刘桥中学的徐新民老师却这样说:“我知道你作了充分准备,只是当着同学们的面默写你很紧张。别怕,哪怕默写对一个公式也是你的进步!”鼓励赏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个“差生”终于说:“老师,我最喜欢上你的数学课,我想在下次的考试中取得60分。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人,是独立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要做到这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精神“贿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建平中学程红兵校长在一篇文章中引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学女教师参加新课程教学比赛,课前经过群策群力,作了充分的准备。比赛那天,她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裙子上贴满了许多五角星,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讲台。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学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每当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老师就从裙子上摘下一个五角星贴在孩子的脑门上,孩子开心极了,课上得很顺利。这时,老师裙子上的一颗五角星掉了下来,恰好掉在现在还没有得到一颗五角星的一个同学旁边,她捡了起来,犹豫了好半天,很想把这颗五角星贴在自己的脑门上,矛盾了一会,他还是把五角星交给了老师。老师接过五角星.  相似文献   

18.
<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与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鼓励。每个人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在学校,学生需要老师的赏识,老师需要领导的赏识。赏识,犹如春风、细雨,悄然决定着教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允许学生上课插嘴、喝水、出去上厕所、随意选择同桌……”笔者认为上海市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实行的这项课堂改革,走进了“异化尊重”的误区:它片面强调鼓励、赏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而忽视了教育惩戒和批评在引导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现在的中小学生具有骄娇之气,大多数家长宠着他们,衣食住行,无不包干,任凭孩子指使;学校领导、教育行政机关宠着他们,要求老师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为,但你得把孩子教育好。老师你敢得罪这些“小皇帝”们?你是想下岗,还是想吃官司?因此,也只好宠着他们,对他们不批评,只微笑,只赏识和尊重。学生违纪…  相似文献   

20.
赏识教育是学生在老师的关心、尊重下受到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告诉我们: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即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赏识,赏识,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开发,是学生快乐成长的金钥匙。一、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如其面各有特点。老师和家长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