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吗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基本理念 ,这显然无需质疑。但这样的理念是否已经落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 ?学生是否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下面 ,先让我们透过“圆锥的体积”的两个教学片段来进行分析和反思。片段 (一 ) :认识圆锥的特征师 :请同学们摸一摸圆锥的底面 ,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 :圆形。师 :请大家看屏幕 (动画演示 :一条红线从圆锥的顶点徐徐向下穿入 ,到达底面圆心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这条垂直的线段 ,是圆锥的什么 ?生 :是圆锥的高线。师 :请四人小…  相似文献   

2.
片断一: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蓝猫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课件演示,学生欣赏。画面最后定格在5个整点时刻的钟面。)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所以是7时。生2: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所以是8时。生3: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的时候,就是12时。……师:大家认为他们说得对吗?好,下面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些钟面,看谁的新发现最多。生1:我发现它们都有12个数字。生2:我发现钟面上都有时针和分针,时针短,分针长。生3:我发现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生4:我发现分针都正好指着12。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新的发现?生5…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分析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教学现象,有助于我们教学行为的优化、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规律的探索,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实效.下面,我撷取—位年轻教师执教“比高矮”的两个教学片断,加以剖析说明. 片断一:这样的问题需要吗? (课始,教师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内容是排队购票) 师: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图上有人在排队买票. 生2:图上有老爷爷,有阿姨,还有小朋友. 师: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谁高谁矮? 生3:大人高,小朋友矮. 生4:老爷爷最高,小女孩最矮. 师:这三个小朋友相比呢? 生5:两个男孩子高,小女孩矮. 师:这两个男孩子比较呢?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片断一:大胆猜测乐于实践师:大胆猜想一下,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生: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都是底面积乘高,圆锥的体积能不能也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呢?生:不行,不能用底面积乘高,它得到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体积绝对应该比它小,我猜想应该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一。师:为什么他会这样想?你同意吗?生: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圆柱可以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圆锥的体积一定比  相似文献   

5.
想象是人们依靠形象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想象记忆就是让学生在分析、综合、想象等智力活动中达到记忆,又反过来,凭借记忆中的信息,再进行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下面以“圆锥的体积”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形象直观,储存记忆信息为了使学生能够想象出圆锥体的形象,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实物图和立体图,认识圆锥。然后出示几个实物模型,请学生指出哪几个是圆锥体,并讲出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环绕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做实验:在讲台上放混杂排列的圆柱和圆锥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教学关键在于课件的开发 ,制作课件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 ,那么怎样来评价课件的价值呢 ?课件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吗 ?下面我就一次观摩课中的四个教学片断谈谈我的几点感受。实录一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断教师在教求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时 ,演示课件 :背景音乐为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主题曲 ,背景画面为青草绿茵地上 ,聪明的一休和小叶子做实验。一休哥的圆柱中盛满了水 ,一休哥将柱中的水倒满小叶子的圆锥 ,小叶子将圆锥中的水倒入旁边的空圆柱。这样经过 3次后 ,一个圆柱中的水刚好转移到了另一个圆柱内 ,每次…  相似文献   

7.
学完“偶数与奇数”后,我安排了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奇数与偶数的一些特性,巩固对奇数和偶数的认识,提高探究能力。第一次试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偶数与奇数,谁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生(1):偶数有2、4、6、8、10、12……奇数有1、3、5、7、9、11……生(2):偶数还有20、56,128……奇数还有15、21、397……”师:下面请小朋友任意选择一些偶数与奇数,通过加、减、乘的计算,看看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3分钟后)生(1):我发现在加法中,两个偶数或两个奇数相加都是等于偶数,一奇一偶相加等于奇数。生(2):我发现在减法中,两个偶数…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你能在头脑中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吗?一回忆旧知,引发新知(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直观图)师: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特征?关于这些图形有哪些计算公式?你能结合它们的特征或公式,给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圆柱和圆锥是另一类。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而圆柱和圆锥上有曲面。生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是一类,圆锥是另一类。因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都是V=Sh,而圆锥的体积公式却是V=1/3Sh。  相似文献   

9.
一、互动参与——让想象引发创造【案例】"圆锥的认识"教学师:同学们已经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发现了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生1:课堂上我们测量的都是较小的圆锥的高,但如果有一座圆锥形的山,我们怎么来测量它的高呢?(问题一出,众生哗然)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挑战性,请同学们联  相似文献   

10.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上,在六人小组交流中,我看到了下面几组镜头: 片段一: 小组长问:书上说,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3各面,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1:拉近些看到一个面,就只能看到一个面. 另一名学生马上反对,他拿了一个很薄的小药盒,看小药盒的前面,就能看到上面前面和下面,是三个面.所以他说,这个面应该比自己的眼睛大些,才只能看到一个面. 小组长换了一种问的方式:怎样就容易看到两个面了? 生2:拉近些看棱,就只能看到两个面了. 生3:我还知道,如果看长方体的顶点,就容易看到三个面了. 小组长:还有没有能看到更多的面?看来,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3个面.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听课中遇到下面两个教学片断,促使我对“教学预设”产生了一些思考,现摘录如下,以求教同仁。 片断一(圆锥的体积):画面呈现情境——蓝猫咪咪买了一个圆柱形冰淇淋,灰鼠叽叽买了一个圆锥形冰淇淋。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课例观察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散文《春》的片段:生1: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听写的时候产生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同感?最后一个句子中的"静默",我在听写时写成了"浸没"……生2:我也是。生1: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个"浸没",而用了"静默"这个词。师:这个问题有意思,你们能辨别一下吗?作者为什么用"静默"而不用"浸没"呢?生3:会不会是作者误写所致?  相似文献   

13.
我执教《高大的皂荚树》,本着“以学定教”的理念,与学生一起和文本、作者展开了一次“对话”。下面是课堂实录的一部分。[片段一]师: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部分,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生“:皂荚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这一句中的“启迪”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生“: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仔细思考可以帮助你们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下面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请根据你们平时阅读的情况来说说。生:是启示、启发的意思。师:请联系实际再想想。…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先出示教具:三个体积各不相等的空圆柱,一个与其中一个圆柱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然后在圆锥里装满沙子,再把沙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次踏上讲台,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验。教学中每一个小小的发现,学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成了我快乐的源泉。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了。然而我也有困惑的时候,就象下面这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片断:《赵州桥》一课要结束时,我想让学生再深刻地体会一下当时建桥工人的艰辛,并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不怕难、不怕苦的精神。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师:看到这样一座造型独特、外形美观的赵州桥,你们想对建桥工人说些什么呢?生:建筑工人们,你们辛苦了选生:你们真聪明选生:你们真有本事选师:还有呢?台…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以"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一、引出问题 师:(出示两个用土豆削成的圆柱体)它们是什么形体? 生:圆柱体.  相似文献   

17.
片断一 师:你们已经知道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呢?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4月份有30天,我的生日就是4月30号。 生3:一年有365天。 生4:一年还有366天。 师:真的?一年还有不同的天数?我不相信,你能不能证明给老师看呢? (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习材料,小组合作探索,情绪高涨)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师出示:31+61,14+112,51+120,61+310)生1:13+16=21,14+112=31,51+210=41,16+310=5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式子,你能发现什么?(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生2:我发现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的分子都是1。生3:我发现每个式子中,两个加数与和都是分数单位。生4:我发现每个式子中,三个分数的分母之间存在倍数关系。师:你能举例说明吗?生4:比如13+61=21,6是3的2倍。其他三个也是这样。师: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吗?生5:我还发现每个式子中,第一个加数的分母总比和的分母…  相似文献   

19.
在前不久的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螳螂捕蝉》一课,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片段:师:你觉得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生:我认为吴王是个独断专行的人。当他要攻打楚国时,有大臣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就固执地说,谁敢劝阻他,就处死谁。师:那吴王是个坏人喽?生:(思索片刻)我认为吴王也有他的优点。师:什么优点?生:他听了少年讲“螳螂捕蝉”的故事之后,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说明他跟廉颇一样能知错就改。师:(微笑)你能对学过的人物进行比较,这个方法好。生:吴王还有其他优点。师:(饶有兴趣)说给大家听听。生:他对少年说:“你早晨跑…  相似文献   

20.
案例: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80页“13—9”教学片断(出示情境图,抽象出算式“13—9”) 师:你是怎样想的?(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生1:我是一个一个减的,1、2、3…… 生2:我是从10里减去9得1、再加3得4的。 生3:先减去3个,再减去6个,等于4。 生4:我还有一个算法,我是想加法的,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以后做这种题目时,你们愿意用哪种方法就用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