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动一实验反射活动活动目的:感受光的反射现象,激发探索兴趣。活动准备:每人一面小圆镜。活动过程:1.欣赏儿歌《请太阳》。①教师朗诵一遍儿歌。②教师:“小朋友知道小太阳是怎么回事吗?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谁先请到小太阳。”2.幼儿实验(每人一面小圆镜)。老师:“屋子外面的太阳怎么会到屋子里面的墙上来呢?镜子怎样放才能请到小太阳?”3.讨论。  相似文献   

2.
怎样来称呼“人”自身这一族类呢?现成的提法是有的,什么“人为万物之灵”啦,什么“人是思维的动物”啦。不错的,这些已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没错。但是,有没有更新、更恰切、更有启示意义的说法呢?有的。手头就有一本美国社会学大师房龙写的《人类征服的故事》,开宗明义就是“人类又称发明家”这一有趣、有味、有思想深度的提法。我们初一的心理教材不是讲到了“上进心”吗?可以相信,读了房龙的这篇文章,是会使你弄懂“上进”与“发明”之间的亲缘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操行评语是班主任老师对学 生一个学期各方面发展情况的评 价。在家长看来,操行评语是一个 了解孩子的“窗口”,而对老师来 说,它是一面折射自己工作的“镜 子”。那么对学生来说,操行评语 又是什么呢?看:评语娓娓道来, 如柔柔的春风,吹拂人的心田,又 似融融的阳光,令人赏心悦目。这  相似文献   

4.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体质是“喝水也会胖的那种”,有没有听过,“喝水”也能够减肥呢?目前在日本流行的“喝水减肥法”,不用你多花什么钱。只要喝水得当,就能够轻松减肥,同时,还兼有美肤、保健的作用呢!怎样,很让人动心吧?那还等什么,跟依依一道来学呀。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望表而知里,折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那么,作文如何写出最好、最有表现力、最有创意的语言呢,有没有一些可学可仿、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或技巧呢?  相似文献   

6.
“心雅,我失恋了。”话筒中我的声音气若游丝,一说完,赶紧将话筒拿到远离我一米的地方。“什么?有没有搞错,那小子呢?真是不知好歹……”空气中传来心雅的尖叫。  相似文献   

7.
面对学生习作中众口一辞,风格一致,千人一面“一”统天下的语言窘境,便情不自禁地涌起这段话:“鲁迅的人文像是猫头鹰,苏东坡的人文像是水,郑板桥的人文像是瘦石。”缘何大师们的语言个性闪耀、熠熠生辉呢?个性化语言生成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呢?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观赏古代戏曲时,常看到公堂上挂有“明镜高悬”的匾额。何谓“明镜”?“明镜高悬”又是怎么来的呢?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秦始皇有一面方镜,高五尺九寸,宽四尺,表里明亮。据说此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并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此镜出于秦地,故被称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常用其照宫人、发现有人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因此镜功能奇特,后来人们就以“秦镜高悬”来比喻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人刘长卿《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诗云:“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再后来不论清官还是贪官,都一律在公堂上挂起…  相似文献   

9.
拜伦说:“人生好比一面面鼓,一面打着,一面走着。”生活的课堂中,每个人都有一面鼓。一天空明朗如镜,平日好动的你倚着栏杆发呆。“怎么了?”我拍拍你的肩膀问。原来,你在为作文的选材发愁,很多鲜活的故事在你的脑中翻转,你却不知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宾纷纷回答:“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用来看看后面有没有跟进不怀好意的人。”  相似文献   

11.
正字与反字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 “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 怎么能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师父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父问。 “这是个‘我’字,”小和尚说, “但是写反了。”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师父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还说它是个‘我’字?”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 它反了呢?”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作 答。 “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  相似文献   

12.
隐胎     
教授的实验室墙上有一面透视镜,教授每次走过镜前都要照照自己的五脏六肺,瞧它们是不是还那么健康。可今天他特地将他年轻的妻子领到透视镜前,因为她怀孕了。 “才一个月,能看出什么来吗?”妻子左照右照。 教授挺兴奋:“是双胞胎呢。” “真的?” 两个月时,胎儿大一些了。教授已能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中午我们正在喂两岁的儿子吃饭,一位同事走过来问孩子:“董理,有没有吃饱呢?”孩子答道:“没有吃饱。”过了一会儿,同事又问:“有没有吃饱呢?”孩子这时已经吃饱了,他愣了一下,便答道:“有吃饱了!”这种回答有悖于语法规则,着实可爱。可是谁都没这么教过他,他是怎样造出这样的句子来的呢?一般来说,孩子最初的口语可分成两种,一是纯模仿性语言,一是心因性语言。模仿性语言是对周围环境语言的如实采用,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更加准确,更加符合语法规则,但缺乏思维的参与,缺乏主动性。而像上述的“有吃饱”一类的语言,就是一种基于思维的推理过程而产生的心因性语言。一般情况下,两三岁的孩子较多出现。这不是倒退,而恰恰是  相似文献   

14.
给老爸、老妈“打工”?开玩笑吧?——没有没有!老爸老妈还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呢!我的工资还被扣了呢!嗨!不“透露”太多“内幕”了,你看看就知道了。有什么想法,欢迎交流!  相似文献   

15.
蒙太奇文     
小提琴和扑克牌去登山,回来后,扑克牌又想去游泳.但没有游泳衣。于是问小提琴:“哥们儿,有没有游泳衣?”小提琴知道了那厮的想法,想“宰”它一笔,便说:“有是有,不过很贵的,一件1000美元呢!”“什么?1000美元!”“骗你干啥?”“少点儿,500美元如何?”  相似文献   

16.
一桩冤案     
“阿晴,拿妈妈的六块钱干啥啦?”我正津津有味地看书,被问得莫名其妙,“谁拿你的钱啦?”“你装得还蛮像!你爸在外打工,你哥在几十里外的城里念书,家里只有咱俩,我的钱没有了,不是你拿的还有谁?”我火了,大声争辩说:“那也不能肯定就是我拿的,上次,你50块钱没有了,说是我拿的,后来不是在你枕头下找到了么,钱一少就说是我拿的,证据呢?冤枉人!”“你还嘴犟,我翻箱倒柜好半天,钱长腿了?”我把衣兜一伸,“有没有?”又把书包一倒,“有没有?”妈妈的态度不那么坚决了,“我不跟你理论。”说着向厨房走去。为了我的清白,我丢下书本去找。枕头下,没有;…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18.
穿衣服     
早晨,妈妈准备给小华穿衣问:“妈妈,衣服穿好了。”劳动的宝宝!”接着又说:“还是服。小华推开妈妈的手说;“妈妈妈看了忍不住笑起来,小华让妈妈来给你穿吧。”妈,我三岁了,幼儿园教师说我们让妈妈笑愣了,撅着小嘴问:“妈“不!”小华一面说一面脱下的小手很有用。现在开始我自己穿妈,你笑啥呀?”衣服,然后认真地对着镜子重新把衣服。”妈妈笑着把小华领到一面大镜衣服穿上。这回可穿对了,就是扣妈妈听了小华的话,说:“好子前,让他照照镜子。小华看见镜钮扣时有点困难。妈妈帮了一把忙。巴,那你自己穿。巴。”子里面的自己,把衣服全都穿反…  相似文献   

19.
200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脑筋急转弯     
《同学》2002,(8)
1、公共汽车上,两个人正在热烈地交谈,可围观的人却一句话也听不到,这是因为什么?2、把24个人按5人排列,排成6行,该怎样排?3、请仔细想一想,你所见到的最大影子是什么?4、金太太一向心直口快,可什么事竟让她突然变得吞吞吐吐了呢?5、一张方桌据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6、什么东西说“父亲”是不会相碰,叫“爸爸”时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