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振宇 《内江科技》2013,(11):110-111
<正>中国动画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至今已走过80多年历程。凭借着浓郁的囊括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乃至戏曲、剪纸、年画、皮影等水墨动画特色,和强烈的民族风格及其中华民族特有的造型元素,确立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史上的地位,获得"中国学派"的称谓。研究"中国学派"动画造型元素的审美表现,对继承和发展中国动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雪 《科教文汇》2012,(6):206-208
一个成功的动画角色不仅可以主导动画影片的风格与艺术特征,还可以得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然而本色的再现是不足以让角色深入人心的,这就要在设定时有足够的夸张性表现融入。本文将着重分析当前不同国家动画角色造型夸张性表现的特点,在对比与分析中得出夸张性表现的设定方法,以及将来动画角色造型夸张性表现新的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动画在世界的动画发展史上,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个时代动画的发展,是动画王国一朵瑰丽的奇葩,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一段时期中,中国动画频频亮相于国际舞台,时时刻刻吸引着世人的关注。随着科技文明的飞速进步,动画的发展也可谓一日千里。但是面对世界动画产业的惊人发展,我们愕然发现,中国动画在各个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都存在着巨大差距,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在。  相似文献   

4.
张冰筠 《知识窗》2015,(2):70-72
我抱着慢慢摸索的态度制作出逐格动画《落》,在制作过程中,我注重逐格动画角色设定对动作和材质的关系乃至对整部短片的影响。逐格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将动画的角色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形象,结合各种材质、服装、动作和面部表情,赋予其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同时,它的样式与风格从非现实到现实有着巨大的跨度与多样的变化,但是动画造型外在的风格、形态和实现手法在千差万别中又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取材于自然界的形象,还是匪夷所思的幻想形象,都离不开它们作为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载体这一特征。每一个动画角色的性格,都是人的某些特征的折射,这是动画形象生命力的所在,也是动画的魅力所在。在前期设计中,剧本没有与逐格动画的制作要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导致在如何使角色"动起来""怎么动"上做了许多尝试。最终采用拍摄、抠图和后期软件拼合的制作方法,才使片子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视觉符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传承着人类艺术繁衍的脉络。动画艺术作为一种时尚艺术,兴于现代,但却起于原始。在技术上,动画艺术经历着现代文化的洗礼,但在形象造型上却欠缺着一定的艺术底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动画片,无论在题材内容的思想性还是在视觉造型的艺术性方面,都需要挖掘传统的视觉文化。视觉符号艺术在动画造型中起到了从内涵到形式的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6.
浅析动画造型设计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科教文汇》2010,(16):141-141,148
动画片的演员就是动画造型设计师笔下栩栩如生的各种角色,因此动画造型设计是动画影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如何把握动画影片中的造型设计是经常探讨的话题。文章从动画造型设计的功能、动画造型设计的特征、动画造型的简化以及夸张变形设计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7.
田蕾 《中国科技纵横》2010,(23):299-299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发展现状,并对中国传统的皮影、剪纸、水墨等传统动画形式与现代动画艺术做了比较,并总结当代各种艺术的碰撞。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国王的成长》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的,有利于我校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校本内容。本课通过欣赏动画片《狮子王》,体会动画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赏析《狮子王》影视画面,体会角色造型、构图、色彩创造的不同情绪和氛围;通过学习和创作,使学生掌握动画角色造型的基本方法,并用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动画世界;通过欣赏,了解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学会角色造型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动画面部表情造型的一般方式、技术手段进行了系统归纳,运用这些造型理论和技法,对典型动画形象面部造型进行了系统探析,并分析了国外经典动画片面部造型的特点。联系中国古典戏剧脸谱艺术精粹,在汲取各个国家的优点和本国中的精粹之后,努力在自己制作的动画片《梁祝新传》中有所应用,使人物形象尽可能的生动完美,同时归纳出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对面部表情造型的新体会。  相似文献   

10.
高鹏 《中国科技纵横》2009,(12):274-276,278
身处时下日美等异域动漫文化冲击引发的国内“动漫热潮”中,本文通过对80年代中国美术电影Ⅸ天书奇谭》的角色造型形态源流与设计手法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可以从中国民间传统美术中汲取巨大的能量,深厚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本土动画具备“中国味道”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动画素描是动画专业造型的基本功底,受动画专业本身的艺术特点和专业要求等因素影响,动画素描在继承传统素描观念的基础上,又表现出新的特点。因此,理清传统素描与动画素描的关系,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动画素描造型的教与学,真正为动画创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晓春 《科教文汇》2010,(32):37-39
动画教育的迅速发展,将在未来几年内为中 国的动画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无疑将会对中国动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三大构成影响着动画设计中的画面造型设计.某些特殊的视觉符号,将会使动画设计达到艺术与商业的协调发展.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匮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中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浅论动画的假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可以无限假定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动画的假定性的魅力所在。动画艺术的假定性以虚拟为基础.以夸张作为其表现形式,二者共同构成动画艺术的假定性特质。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19)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在动画这种艺术形态中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直接关系着动画的成败。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具有其独特性,既能产生文化效益,又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因此受到了相应重视,本文将对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展开研究,希望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进行研究,力图挖掘动画艺术的视觉表现潜力,探索运用视觉语言进行动画角色设计的方法,进而拓宽创作思路,提高动画艺术表现力.论文以符号学中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互动模式作为理论的构架,将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分为静态与动态两部分,同时依据共时性和历时性符号时态的差异性,探讨动画角色图像的表现形式,并综合视觉及符号语义上的深层次结构关系,建立解读与设计动画角色的完整模式.  相似文献   

16.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越来越被公众所认知。高度的娱乐性、欣赏性、教育性,在这个互动化很强的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中也就成了它的主要功能。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更是一种艺术工程。在新世纪新环境下,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有了北京电影学院等动画专业。并且有很多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的作品在世界影视动画界蜚誉海内外。进入80年代后,中国动画进入低谷,高校的动画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国的动画教育机制跟不上,不重视动画教育,没有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教育方式,这是主要根源。直到上个世纪末,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的动画教育专业又在各个艺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实这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怎样来认识这一问题呢?  相似文献   

17.
曾小艳 《科教文汇》2014,(11):130-131
成功的动画角色设计应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持久的亲和力,往往深入人心,让人过目不忘。本论文主要是以《一幅壮锦》为例,围绕壮族服饰文化在动画片角色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索,怎样把装束服饰文化的内涵与动画角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希望能为把壮族文化融入动画艺术这一创作起到一点作用,对弘扬壮族文化产业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验动画:一种新艺术的缘起。实验动画在中国还是一块缺失的领域,是一种先锋的缺失。实验动画以简洁明快、低成本的艺术形式,更能表达出其他影片,甚至其他艺术门类无法表达的意念和思想。中国动画的出路就是要将实验动画转化为动画艺术的生产力,实验动画与商业动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刘璞 《科学与管理》2007,27(3):113-114
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绵长,形式多样,为中国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造就了中国动画不拘一格的美术形式。但是探究当今动画产业市场,却几乎完全摒弃了我们优秀的文化艺术形式。文章以中国动画的美术形式为切入点,由点及面的分析及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和缺陷,为中国动画产业走向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1,(10)
在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动作设计也是一部优秀动画作品的灵魂所在。观众喜爱一部动画影片,除了角色造型设计深入人心之外,角色的肢体语言表达也是观众达到共鸣的一个关键。所以,想要将角色动作完美呈现,对动画运动规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关键,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故而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应注意将已学的动画运动规律知识点贯穿于整个Maya三维动画制作的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