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中,涌现出了大批乡愁诗,在主题、意象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趋同,如其中的一些意象“笛”、“歌”、“云”雾等,本文试就这几个意象做总体上的解读,希望藉此达到对这一类诗歌内蕴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之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诸侯纷争、边患不已、繁杂徭役以及投荒谪边等,造成了大量的游子现象,使游子思乡的哀歌久唱不绝。  相似文献   

3.
4.
在李汉荣的散文集《家园与乡愁》中,多元的乡愁情结有着较为突出和鲜明的传达。怀念故乡的故土之乡愁、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乡愁、寻求“自然”的精神家园的精神之乡愁皆在层层递进中体现出乡愁母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李汉荣的散文集呈现了不同乡愁类型的多元并存,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散文中乡愁母题的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和现实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学的反封建性质,决定了具有叛逆性格的形象成为家族题材学作品主角。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包含了新旧化的强烈冲突,而且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了解家族叛逆形象产生的背景,分析形象的类型和特征,有助于认识社会变革的历史和传统化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把握现代作家的审美倾向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女性书写中极富意义的组成部分,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了当代。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的书写情形虽然复杂,但总体来讲,还是有其清晰的精神路向。本文主要从家的突破与女性角色的新变、时代洪流与女性的面影、苦难的沉思与自我的审视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书写的精神路向作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7.
蒋光慈与中国现代文学——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光慈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的总体特征是激越昂扬,奔放有力,深沉而富于政治鼓动性。而他的小说则更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具有革命文学的时代感和战斗性,既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又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8.
《甘肃高师学报》2022,(4):72-75
蒋光慈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的总体特征是激越昂扬,奔放有力,深沉而富于政治鼓动性。而他的小说则更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具有革命文学的时代感和战斗性,既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又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地域的文化影像,金华书写自古有之,不仅作为地理名词出现,且都能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华地方文化影响。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家对有关金华意象的选用,使金华书写具备了丰富的语码意义。金华书写中不同的金华意象,自然包蕴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从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作品的金华书写的具体表现看,金华意象及其表现自然就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体现着深厚的文学和文化思想,金华书写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0.
安徽潜山的乡土社会是张恨水在经历了复杂的空间旅行后发现的真实故乡。张恨水对故乡的观察采取了"乡下人"与"城市人"的双重视角,站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立场上来回忆、书写故乡,在呈现故乡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又能指出乡土社会的弊端,从而使张恨水的故乡记忆呈现出内在的矛盾性。张恨水的故乡书写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抒写了转型时期乡村游子的特殊乡愁。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80):183-184
乡愁对于和平时代的80、90后来说似乎是个遥远而费解的话题,本文从历史、传统、文学和民情等角度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笔者对于中国式"乡愁"情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忧伤的故乡     
我想回故乡,是因为我在异乡的土地上漂泊。我想念故乡,是因为我许久不曾回到故乡的土地上。乡愁涌起,如烟如雾,慢慢地,变成了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  相似文献   

13.
"古典主义"是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引人注意且仍需深究的问题。在此问题框限之内,梳理学衡派、新月派与京派的家族类似性固然重要,但将"古典主义倾向"与"古典主义思潮"区别开来,以充分认识现代中国诸多文学现象之间的差异性,则是更能发挥其理论动力的关键所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倾向体现为一种重视传统的文化理念和均衡、节制的美学风貌,其主要承载者新月派和京派并未从根本上悖离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倾向构成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特殊表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学思潮与运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一方面深受废名、沈从文和孙犁等现当代抒情作家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从屈原、庄子和苏轼等人的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学习、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抒情传统。生命的“破缺”是贾平凹缘情而发,抒写《秦腔》的情感动因。他以秦腔戏架构起小说的“天窗”结构,以实写虚、体无证有,建立了以秦腔为核心的象征体系,并在这一象征体系中融入了个人史、当代史和古代史三个维度的历史,将当代乡愁编织到“伤逝”的母题中,建立起天地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观物方式。由此,现代中国乡土的裂变成为人事在天地间的轮回出演,呈现出沉郁顿挫的抒情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方修是马华新文学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前驱者,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他最早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揭示了它的开放性,辐射力以及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巨大影响,另外,他也收集,整理了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马华文坛的活动史料,使人们得以全面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原貌,他的研究成就,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来只重视中国大陆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原本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张玉山 《现代语文》2007,(2):100-101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恋乡情结是每个人都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乡愁,愁绪如烟,渐近渐远,月影移动,心与徘徊;“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是乡愁,乍惊乍喜,且羞且怯,心底澜涛沸扬,欲罢不能;“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乡愁,少小离家,半生漂泊,蓦然回首,往事历历,一行老泪潸然而下。乡愁的浓烈与苦涩,不是距离和时空上的,是苦难岁月的磨砺,不堪回首的辛酸,生命成长中的沧桑。余光中的乡愁,高拔峭立,万木萧索,犹如《胡笳十八拍》,拍拍激越辽远,苍凉悲愤,激荡人心,长歌当哭,如怨如叹,如泣如诉,“漫将心事付繇琴/弦断有谁听”,在他,乡愁成了一种痛,壮士断腕,切肤之痛,望穿秋水,心碎之痛。余光中先生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是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的乡愁,已经渗进他的血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乡愁不仅仅是诗人开放的喑哑的歌喉,而是生命中澎湃交响的眼泪与诗行。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乡愁成了他使命的航标,愈老愈重,也愈纯粹,乡愁是滴沥他心底的悲歌与永恒。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一直以来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所设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应不断革新教学观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是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乡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朴实、清醇、恬淡、温馨而又甜蜜。在游子的心中,乡愁如歌,乡情似酒,喝一生,醉一生,他们老之将至时总希望叶落归根,这种执着的情感挥之不去,难以尽言。于是,乡愁便成了诗人咏吟不尽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安石榴是中国70后诗歌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的诗歌在70后诗歌群体及中国当下诗坛中都占有特殊的位置。安石榴诗歌的主题呈现与美学诉求体现在:以广场与街区为中心,展开城市空间的另类书写;以疾病与酒精作为视角,对都市生活或诗歌艺术本身进行了独特的诊断;从怀旧的视角,对乡愁与漂泊等进行反思,呈现守望家园的忧伤情绪。通过对安石榴诗歌文本的深入解读,一方面可以从一个侧面探触70后诗歌书写的一些美学特征与主题呈现,另一方面对深入把握新世纪诗歌发展的趋势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