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才子佳人"小说--林译小说--"鸳鸯蝴蝶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开创了我国言情小说“大团圆”模式的创作传统,一直到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崛起,这种“大团圆”喜剧模式才被打破。“鸳鸯蝴蝶”模式之所以能将“才子佳人”模式取而代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翻译的外国言情小说尤其是林译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就小说的“写实”性而言,当代的小说家在创作的观念上与“五四”时期叶圣陶小说的创作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有鉴于此.该文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与表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叶圣陶小说的“写实”艺术与“写实”风格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小说在古今、中外、雅俗三方面的沟通和融合状况我们称之为“三通”,现代小说作家在追求“三通”境界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本文认为,现代小说主要是由近代通俗小说分化为两支发展起来的,新文学作家努力实行小说变革从而突破了古典小说传统,而现代通俗作家则在继承古典传统的过程中努力使其小说现代化;现代通俗作家主要联系古今,“俗而向雅”.新文学作家重在融合中外,“雅而向俗”,两者共同促进小说向“雅俗共赏”的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4.
芸斋小说把古代小说发展中的实录精神与现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强调尊重作者的观察、体验、思考,作者应以自己的学养、阅历及人道主义精神去接近事实,发现真相。孙犁的小说观念更接近于古代文言小说观念,同时又极大地吸收了现代小说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他独特的“芸斋体”。  相似文献   

5.
流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具备两大叙事要素:“才”与“情”。“才”是男女双方必备的条件,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起点。“情”是故事发生的依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才子佳人小说对“才”与“情”的重视,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时代思潮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小说作者的生活处境与心态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30年代的德、美、北欧等国。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这个流派的杰出代表,其小说的表现主义技巧达到了运用自如、登峰造极的境界,卡夫卡的小说寓荒诞于真实,融幻想与怪诞于一体。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人称“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一样.也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并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狐狸"王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是一个狐狸型的全能作家,堪称当代文学巨匠,他在小说、随笔、诗歌、文学评论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小说和政论随笔成就最大。王蒙的小说是一种自叙传式的“骚体小说”,由于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超群的政治智慧和复调主题,从而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了“经验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他的小说也存在着潜在模式化、“思”的缺席、政治术语过多、理念大于形象等缺陷。王蒙的政论随笔确立了其改良主义与左翼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以讲常识、讲中道、讲多元为核心命题,反对一元化、绝对化和建构论唯理主义,因而达到了时代的思想高度。王蒙的创作虽非完美无缺,却与赵树理、浩然一起.代表了一个文学共鸣时代的艺术和思想高度;他以自身的创作实绩和影响,命名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王蒙时代”。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吴光军 《文教资料》2009,(36):24-26
在众多的关于康拉德小说的翻译作品之中鲜见对《胜利》的翻译之作,而在国内对这部小说作出专门批评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胜利》这部小说中的“非人”形象出发。讨论小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来刻画这些“非人”形象.并借用东方主义的一些观点来论述建构背后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另类小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自九十年代以来 ,以凸现“自我”非主流的“另类小说”大量涌现。这些作家和作品引起了读者、评论家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人们对这“另类小说”冠以多种名号如“个人化小说”、“爱情小说”、“青春体验小说”、“边缘小说”、“都市小说”、“新人小说”等等。尽管叫法不一 ,但所指对象大部分是一批新登文坛的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新作家。这类作家的数量日渐增多 ,如棉棉、卫慧、陈染、魏微、海男、李薇、周洁茹、朱文颖、张梅等几十位。他们的小说多是中、短篇 ,也有的逐渐向长篇扩展。作品的内容也是以爱情为纵线 ,以青年男女为主人…  相似文献   

11.
孙秀莲 《鸡西大学学报》2009,9(6):121-121,124
冰心是最早写“问题小说”的作家,也是“问题小说”写得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女作家。她写的“问题小说”共有20余篇,贯穿了“问题小说”生成、发展的全过程。她的“问题小说”从第一阶段的只提问题,诊察病症到第二阶段开出“爱”的药方进行疗救,一直到第三阶段抛开了“爱”的幻想,进入现实主义的大门。冰心的创作体现了她对“五四”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传奇”一词在古代既指由唐代诞生的标志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文体独立的成熟文言小说,又指明清由南戏发展来的戏剧。在戏剧学上,对“传奇”的理解基本不存疑议:然而小说学上“传奇”之使用有着复杂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能指与所指并不相同,因而造成了小说学上对传奇体小说认识的见仁见智。本文即对“传奇”在小说学史上的发展进行了清理与辨析,解构出各个历史时期“传奇”小说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雨过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6):33-36,41
明清时期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惧内”题材,兴起一股奇特的“惧内”风潮。“惧内”在小说中表现出奇特的艺术面貌,其人物形象更为个性分明,小说情节更为曲折生动,小说的趣味性、可读性得到了较大的增强。“惧内”题材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是社会文化思潮的反映,也是小说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前后,文坛涌现了一批叙写“反右”、“文革”题材的小说,这批小说相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伤痕”、“反思”小说而言,有着重大的突破。它们不再以再现历史为终极目标,而开始从历史反思走向人性探究,具有明确的现代性追求。文章试图从历史、人性和小说观念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小说曾出现严重的“污浊现象”。文学商品化和社会进步受挫虽是原因.但更根本的原因是先进文化缺位:一方面当时小说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不具备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当时的精英们未能以先进文化引导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6.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19世纪50-7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进行直接的文学包装,恐怕是“文革”农村小说最大的取材之道。借用这些政治运动称谓,它们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且都从各个角度对“继续革命”进行呼应:“农业合作化”小说通过对“合作化”运动照应时势的改造,为的是替“继续革命”寻找一种可靠的历史依据;“反右倾”小说所设计的反右倾行动,为“继续革命”在农村得以合法推行提供了一个当下策略;“社会主义教育”小说所倡导的“四清”则为“继续革命”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阶级基础;“农业学大寨”小说中既“抓革命”又“促生产”,当之无愧地成为“继续革命”的示范典型。  相似文献   

18.
东西的《后悔录》是一部“如果书”。他用“如果”这一个词构架了一整部小说。“如果”是小说叙事的动力、核心、关键,“如果”叙事营造了过去——现在往复循环的时间架构,揭示了人生的偶然感、虚幻感,展示了“揪心”的后悔体验,最终小说写作这一事件本身成为“游戏”的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19.
一、小说教学 “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默识”.也是小说进入阅读时的特定情形。这种特定情形.决定了作者创作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了读者对待小说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式:读者阅读小说,不仅关心小说写了什么.更关心小说是怎么写的。如果我们把“小说写了什么”称为“故事”的话.那么“小说是怎么写的”则可以称为“叙述”。  相似文献   

20.
"开明的保守派"——"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文坛上最为活跃、最有创作实绩的是被称为“谴责小说”的一批职业文人的创作。他们之从事小说创作自然有受到梁启超“小说革命”的启发、影响的一面,但是他们并非是政治家所期许的那种专心于以小说为工具来教化民众的“启蒙者”。从文化性格上来说。他们属于一种“开明的保守派”,“开明”表现为他们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保守”则主要体现为以“传统”批判“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