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立森  王帝文 《职业技术》2006,(10):152-152
陶瓷窑炉煤气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炉温——以煤气出口温度控制煤气中有效成分(CO H2)的含量主要取决于CO2的还原反应和水蒸气分解反应的进行,即:C CO2===2CO—162.4MJ/KmolC H2O===CO H2—11  相似文献   

2.
高炉喷吹煤粉的优点主要包括显著降低炼铁焦比及生产成本、有效调节高炉热制度、喷吹煤粉反应过程中提高煤气的穿透扩散能力和还原能力、缓解焦煤需求量、减少炼焦投资和环境污染等。为进一步优化高炉喷吹燃料结构和降低炼铁成本,文章对国内某高炉喷吹使用的煤粉的煤质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煤为烟煤,固定碳含量低、挥发分高,氢元素含量在所试验煤粉中最高,灰分中的CaO和MgO的含量之和最高,超过24%;其他煤种为无烟煤;4#煤的可磨性指数低于40;需要控制其在混煤中的配比。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碳的氧化产物为CO_2;紧接着在习题中要求学生写出碳与氧化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学生就会模仿书上的化学方程式,把碳的氧化产物也写成CO_2,而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却是CO。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碳还原氧化铁,氧化产物为CO_2,而炼钢时氧化亚铁与碳的反应产物却是CO。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相传输理论和冶金反应工程学方法建立了高炉数值模拟模型,分析了高炉内铁氧化物逐级还原的化学能富余情况。研究可知,在高炉中上部其热力学条件富余而动力学或传输条件不足,即反应器上部空间的热能(温度)和化学能(还原势)不匹配,为进一步开发相关新的工艺和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探究知产物     
碳具有还原性,能夺取出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元素.碳与氧结合后生成什么物质呢?现就碳还原CuO的气态产物作如下探究.例1(2006年江西)在学习过程中,小雨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也有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1.硅的还原性比碳强,但碳在高温下却能从二氧化硅中还原出硅.反应方程式为:SiO2 2C=(高温)Si 2CO ↑2.非金属单质一般不与弱氧化性酸反应,但硅不但能跟氢氟酸反应,而且还有氢气生成,反应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7.
根据焦化厂在不同季节煤气出现过剩的问题,为充分利用过剩煤气,介绍了利用燃煤锅炉改造为燃煤气锅炉的方法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1.(烟台)为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现象,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其反应方程式为2C2H5SH 9O2——4CO2 2X 6H2O,X的化学式为( )(A)H2SO4 (B)SO3 (C)SO2 (D)CO  相似文献   

9.
碳酸氢铵水溶液解析二氧化碳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对CO2减排问题的重视,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使得对CO2进行回收、固定、利用及再资源化成为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以煤燃料为主的火力发电厂是排放的大户,若能对其烟道气中的CO2进行回收利用,则是一项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工作.溶液法吸收CO2,是一项传统的方法.对氨法脱碳的主要产物碳酸氢铵的分解过程进行研究,借以了解吸收剂再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例证的方式,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许多似是而非的论断加以剖析,并还原正确的认识,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经本文例析纠偏的错误论断有:(1)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2)水解反应既不可能是化合反应,也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3)在聚氯乙烯塑料中不可能含有碳碳双键;(4)同浓度的NaHCO3溶液的碱性强于CH3COONa溶液的碱性;(5)通过放出氧气的量能够准确推测与水反应的Na2O2的量;(6)加热分解法是区分NaHCO3和Na2CO3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11.
北营新1号高炉通过优化高炉煤气处理流程,配置旋切顶燃式热风炉,采用前置预热炉、热管换热器分别预热助燃空气和煤气,使用带横梁的炉箅子技术、管道保温技术以及优化烧炉技术等,为送风温度达到1250℃创造了条件。高炉在精料基础上,通过控制合理炉腹煤气量指数和理论燃烧温度,优化煤气流分布,规范高炉操作等措施,2013年全年平均风温1248℃,达到国内同型高炉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CO还原CuO实验通常是将CO储存在储气装置中使用或用分液漏斗向装有浓硫酸的蒸馏烧瓶中滴加甲酸产生CO,再将CO通过导气管导入还原反应管,还原反应管两端用胶塞连接进气管、出气管,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后,尾气用气球收集.实验中,我们发现该实验受到中学有无储气装置的限制,制取CO并试验其还原性的整套装置复杂,还原反应管两端常由于错位(装置不在一个平面或还原反应管不水平)而漏气,致使实验失败,而CO无色、无味、剧毒,因此,一些老师不太愿意做该演示实验.另一方面:由于该实验不是均相反应,CO气体与CuO固体反应很难得到具有金属光泽的铜,通常观察到的是红色粉末,实验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笔者向该红色粉末中加入氨水,静置后上层溶液呈深蓝色,发生了如下反应:  相似文献   

13.
在化学实验中,常会遇到一些有毒气体,容易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实验装置的科学设计和对尾气的简单而有效的处理.1.收集法.即将尾气直接收集起来的装置.如用气球将尾气直接收集起来.2.转化法.即将尾气转化为另一种或几种无污染或污染性小的物质.如将CO燃烧使之转变成CO2(见图甲).3.重复使用法.如将装置改进为图乙,使未参加反应的CO再次利用,同时也节省了实验过程中CO的用量.4.吸收法.即利用能同尾气反应的某种溶液进行化学吸收,如下图.又如:制取H2S气体时,多余的H2S这一酸性气体可用足量的NaOH溶液进行吸收等.尾气处…  相似文献   

14.
模拟了一种常规快速式燃气热水器的燃烧系统,研究了不同压力状况下的燃烧工况.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获得的数据吻合得较好,证明了所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合理性.结果显示,火焰高度和过剩空气系数依赖于系统出口和入口的静压差,而与燃烧室内的绝对压力无关.该静压差和系统中用于燃烧的空气量显著影响CO的生成,与CO的生成量呈反比关系,并同时影响燃烧区域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为降低CO排放水平,必须增加进入燃烧系统的空气量,因此需要增加风机输出功率以提供足够的空气压头.该研究为设计快速式燃气热水器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在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沿炉膛宽度CO体积分数呈中间低、两边高的分布特点。该分布特点往往伴随着锅炉效率降低、炉膛出口NOx排放偏高、侧墙结渣和高温腐蚀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内CO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为机组运行调整与燃烧系统改造等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点:1.针对煤粉炉燃烧过程中存在剧烈气固反应流的特点,定义了与气、固相质量变化无关的风、煤分布系数ηa和ηp,进而得到了风/煤混合系数η。2.对比炉膛不同区域内的CO分布与风/煤混合系数分布,结合炉膛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解释了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内CO分布特征的形成过程。方法:1.建立一台660 MWe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的数值模型,并通过现场测量数据与模拟数据的比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表5和图3)。2.定义炉内风、煤分布系数与风/煤混合系数(公式(1)~(3))。3.对比不同特征截面上CO分布特性与风/煤混合特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图4和5)。3.分析风的分布和煤的分布分别对风/煤混合特性的影响(图6和7)。4.综合考虑炉内气流结构、风和煤的分布及其混合特性,揭示炉内CO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图4~9)。结论:1.对前后墙对冲燃烧锅炉而言,燃烧器区域出口的CO大量聚集在炉膛中间至侧墙区域,燃尽风区域出口的CO则主要集中于侧墙附近。2.CO分布与风/煤混合系数分布基本一致。3.在整个炉膛空间内,风和煤粉皆有向侧墙流动的趋势,但煤粉更加聚集在侧墙周围。4.在燃烧器区域,对冲气流使得风与煤粉向侧墙流动,然后在炉膛四角形成涡流;四角涡流导致烟气在沿侧墙上升的过程中发生明显的气固分离,使煤粉被甩至侧墙附近并在那里燃烧,形成高浓度CO;5.在燃尽风区域,燃尽风与侧墙附近烟气的混合并不理想,因此侧墙附近的高浓度CO难以消除,最终导致沿炉膛宽度的CO体积分数呈中间低、两边高的分布特点。6.基于上述结果,本文分析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二章化学平衡的教材中,利用了高炉炼铁反应来说明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高炉炼铁反应Fe2O3 3CO←→2Fe 3CO2,故然是个可逆反应,从而引起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重视。但在该反应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入空气来维持焦炭的燃烧,生成的高炉气体是从高炉顶部排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碳的性质时,应紧紧抓住碳元素的价态(0,+2,+4)之间的转化关系。这种关系,可形象地总结为“碳三角”,如下图所示。“碳三角”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判断单质碳的燃烧产物例1在密闭容器中盛有4克碳和8克氧气,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容辞中的气体是()。解析碳的燃烧产物取决于反应物中单质碳与氧气的质量比。碳完全燃烧时:碳不完全燃烧时:当时,产物为当时,产物为CO;当0.75>mc:mo>0.375时,产物为COz和CO的混合物。依题意有:因075to0.5>0375,故产物为COz和CO的混合物。选(C)。二、…  相似文献   

18.
题目:已知残03在高炉中有下列反应:残03十CO~ZFeo+C02 反应形成的固体混和物(乓仇、Feo)中,元素铁和氧的质量比用m;。:m。表示。 (I)上述固体混和物中,mF。:m。不可能是 (选填a、b、。多选扣分) (a)21:9(b)21:7 .5(。)21:6 (2)若m、:m。二21:8,计算F勺仇被CO还原的百分率 (3)设乓0。被CO还原的百分率为A%,则A%和混和物中mF。:m。的关系式为(用含mFe、m。的代数式表示)。 A%= 请在下图中画出A%和mFe/m(,关系的图形。┌────────────┬──────┐│混和物组成(用化学式表示)│a的取值范围 │├───────────…  相似文献   

19.
HCOOH在80~90℃时,并在浓H2SO4作用下能产生CO.而HCOOH的沸点是101℃,非常容易汽化,而且其酸性比H2CO3大,能与石灰水、CaCO3发生反应生成澄清的溶液而干扰CO还原CuO实验现象的观察.同时CO还原CuO是气体与固体的反应,是否充分接触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还原反应在玻管中进行,过多的水分会使玻管炸裂.那么如何制取纯净的大量的CO以及使CO还原CuO的性质实验效果明显同时既经济又环保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利用温度计控制制取CO的反应温度、脱脂棉干燥CO等实验再一次进行了条件的探索,得到了明显的光亮铜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火焰为兰色等现象.  相似文献   

20.
发生炉生产煤气过程中,炉内煤气经开启的加煤阀向上泄露至缓冲煤仓和储煤仓,容易引起爆炸、人员中毒等事故,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降低缓冲煤仓煤气含量,并有效地封堵煤气进入储煤仓,提高置换效率及能源利用率,降低闪爆事故发生率,针对某煤气发生炉建立缓冲煤仓三维模型。采用FLUENT对缓冲煤仓吹扫N2置换煤气的过程进行模拟,探究一级进气管长和二级进气角度对缓冲煤仓内煤气置换时间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缓冲煤仓内N2浓度由初始60%急剧增加,8s后达到99%,之后N2浓度增长缓慢。CO浓度由初始30%逐渐降低,8s后接近于0,完成置换。0°进气孔优于90°进气孔进气管长占缓冲煤仓总高度的比例约为1/3时为最优,置换时间更短。该结构通过两级协同吹扫,有效解决加煤时缓冲煤仓的煤气外泄问题和储煤仓闪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