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红 《华章》2011,(34)
音乐表现是人类自我表现方式的一种,是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心灵和情感体验的外在体现.故音乐表现能力是主体将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通过外部情态来展现的能力,是人们运用演唱、演奏等表现形式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响媒介来抒发音乐情感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积极引导他们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音乐。  相似文献   

3.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音乐的审美能力是指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情感体验过程,它主要受到一个人的认知特征、生活状态的影响。因此,在农村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同时必须巩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还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此外开展音乐鉴赏活动也可以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李彩 《山东教育》2009,(6):51-5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体验、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其特征就是情感抒发、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音乐情感的这种特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  相似文献   

6.
任晓彬  陈小红 《考试周刊》2011,(79):232-23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一、审美感知,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指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符号表现,因此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情感教育。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鉴赏中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音乐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目标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做到以美育人、以情感人,这就要求教师应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点,本文对音乐教学中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陈萍 《陕西教育》2002,(8):28-28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的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学的侧重点应落实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的内容上.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审美为核心,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体验音乐情绪、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音乐爱好,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堂情感教学立足于情感这一载体,在教学中融入情感色彩,去引领学生、陶冶学生,使他们在不同的情感经历中,感受音乐、了解音乐,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产生更好的效果。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也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去感受音乐的美好,课题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交流和沟通来开展实践研究,进行情感激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情感表现等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们情感,并极易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因此,教师应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之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音乐实践,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的艺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可以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艺术,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小学音乐学习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相似文献   

14.
杨萍 《儿童音乐》2013,(8):42-44
强调体验音乐的过程,也就是强调学生个体独立品味音乐的过程。只有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审美的境界。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在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的审美能力方面提出了比义务教育阶段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情绪、情感过程的体验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要求学生从记忆音乐主题入手,把握音乐主题的风格及创作特点,再到结合题材内容、创作背景等感知整部音乐作品的结构与体裁形式,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听赏者个人的情感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它通过学生个体在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的参与,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强化、反馈、分析、评价等获得情感的深入体验。因此,强调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过程的教学策略,在审美能力的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理念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让学生在不断丰富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相似文献   

16.
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学习音乐其实是一种情感体验,而审美文化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精髓。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和氛围来进行音乐教学,使学生能够融入音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能力表达情感,通过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人们通过声音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掌握较为困难的现象。作为音乐教师要认真分析、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当中情感得到释放,从而真正地喜爱、理解音乐,体验到音乐中的美,形成强烈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影响个体审美效果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人们对音乐在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感受、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时人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能牵动人心,引起共鸣,本文从阐述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与对个体影响发展来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关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情感体验。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美的实践中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