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义山《无题》“相见时难”一首,所见各家笺注本,对“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或只注字义,或不注释,皆未笺其出处。权威著作冯浩的《王谿生诗集笺注》仅曰:“首言相晤为难,光阴易过。”安徽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商隐诗选》也只说:“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句翻进一层,说会面本已困难,故分别更使人难以为怀。上‘难’指困难,下‘难’指难堪,含义有所不同。”李义山《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从内容和形式看,应是脱胎于曹丕《燕歌行》中的“别日何易见日难”(后李煜《浪淘沙》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当受两句启发)“相  相似文献   

2.
读诗有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隐约感到这其中必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面既不容易,离别就格外难舍难分了。“东风无力百花残”,他们的爱情是不是也像这百花一样,遭受着痛苦折磨呢?离别是让人伤感的,一则  相似文献   

3.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觅遍《琵琶行》88行诗句,凡一句中含“江”“月”二字者,共此四句。这四句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其妙用自不必说,而诗人更有一番良苦用心则在诗歌的篇章结构上。“别时茫茫江浸月”乃为主人送客惨别这一层作煞笔,  相似文献   

4.
半与全     
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说:“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无独有偶,德国哲学家尼采亦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然而,生活中追求“全”的人生理想的也大有人在,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追求的是德才的全面,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追求的是“炼字”的完美……请以“半与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注意:①立意自…  相似文献   

5.
刘刚 《现代语文》2006,(5):32-32
这是一首惜别恋人的爱情诗。作将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句翻译成“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语出新,谱成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6.
学写毛笔字     
今天,我和康康一起写毛笔字。康康有大楷本,我没有。我只好用她家里的旧报纸写。过了一会儿,康康走过来看见我写的字,有的粗,有的细,有的大,有的小,一个个东倒西歪,就像喝醉了酒,便得意地说:“瞧,我写得比你漂亮。”我走过去看了看,她还真是写得挺不错的,确实比我写的好看。可是我不愿意认输,就指着她的大楷本说:“你是描的,我是写的。写的当然没有描的漂亮了。”康康不服气地说:“你以为描简单呀,那你来描描看。”“描就描,有什么难的。”说着我就拿起康康的大楷本认真地描起来。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描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描红也不是一…  相似文献   

7.
人情两题     
“文学即人学”。文学要写人,更要写出人情。多年来,写“人情”,说“人情”,被看作是“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成为文学禁忌,这显然违背文学创作的规律。“任他离恨一条条”——言情才能动人“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这是唐代诗人雍陶的诗。据说,雍陶作雅州(今四川雅安)刺史时,城外有一座桥,是雅州人送客远行,依依惜别的场所。有一次,雍陶送客到了桥头,听说这座桥叫做“情尽桥”,心里很不舒服,于是改为  相似文献   

8.
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果以告别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我们该如何下笔呢?在审题时,我们要心中有数。告别一题,选材与立意的范围极为宽泛。我们既可以用第一人称写我的告别,也可以用第三人  相似文献   

9.
珂珂看了这段,反正我是觉得,在外面是大雨,且还打湿了屋内物品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神智正常的母亲都不可能说不准关窗的,而后面那句“别关窗,窗外有我的希望……”更是让我大热天全身起鸡皮疙瘩呐。我就奇怪了,写一篇真情实感的作文有那么难吗?同学们,来讲讲你们真实经历过的暖心小事吧。  相似文献   

10.
森林里有一个小水塘,水清清的,不深也不浅。小白兔、小黑熊、小狐狸和小象等动物们天天都到这儿来洗澡。日光的照射一天比一天强烈,小水塘的水也一天比一天少,而且水也不像以前那么清了。大家洗澡也开始变得拥挤,不是你撞了我的肚子,就是我碰了你的腰。一天,小白兔、小黑熊、小狐狸又在小水塘里洗澡。小白兔说:“今天,小象最好别再来洗澡,它太胖了。”小狐狸说:“对,我也希望它别来了。”小白兔、小黑熊和小狐狸正说着,就听见一阵“冬冬冬”的脚步声,小象来了选它们几个忙转过身去,装出一副什么话也没说过的样子。“哗——哗——”一股凉爽…  相似文献   

11.
元朝杨载在《诗法家数》里谈论赠别诗的作法时说:“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如杜公‘惟待吹嘘送上天’之说是也。”这段话强调不同类型的送别诗应有不同的写法,大致还是可以成立的。不过若要拿千态万状的唐代送别诗来检验这个“理论”,那么它未免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如陈子昂的《送  相似文献   

12.
(报载:一外商来某地洽谈合资办企业事,因接风酒宴过于奢靡而打了退堂鼓……)涣涣大国,欲说包含好困惑,亦美亦丑难取舍。肉林酒池都曾经有过,如此铺张究竟为什么?鉴古察今上下求索,莫非这就是“中国特色”?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悠悠岁月,吃喝之风从头说,三令五申难刹车。口诛笔伐都曾经有过,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天转地转豪兴不减,一掷千金脸不变色,故事甚多,到处高奏祝酒歌,是福是祸共斟酌……《渴望》新唱@孟广祥  相似文献   

13.
作文组合     
长文章难写,短文也不易。别看短短三百来字,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完整的结构,清晰的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短文比长文更难写,因为所写的往往是一个场面、一项说明、一则议论的片段,但要做到描写生动、说明精确、议论深刻,却也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因此中考、高考中常有这类题目。本期推出的“三百字训练”,既可供阅读,又可作写作借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放也。”又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王氏认为,以往的构境方法有两种,即“造境”和“写境”,这两种方法应该结合。王国维的这一“构境方法论”是他的“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专题讨论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正> 离愁别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主题之一。李商隐写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李煜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其二)……然而,这离愁别恨最难描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语文第六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体诗《琵琶行》一课中,开头一段描绘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画面之景,是诗人凄凉之情  相似文献   

17.
李磊 《山东教育》2011,(7):35-35
一天晚上.上一年级的儿子独自在写作业。我虽然在洗刷间,却不时用眼睛瞟着他.不经意一抬头,发现小脸都快要贴到桌子上了,就大喊了一声:“头抬起来!”儿子转过头来说:“看你那么大声.吓得我把字都写歪了。”我没好气地说:“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写字时要注意三个一.你就是不听。”他也大声喊道:“那你不能小点声啊?  相似文献   

18.
《无家别》是杜甫的著名但诗“三吏”、“三别”的最后一首,也是其中写得比较沉痛凄怆的一篇。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安》写无丁,《潼关》写防御,《石壕》写遣妪,《新婚》写怨旷之夫妻,《垂老》痛阵亡之子孙,而这首诗写的则是归来无家,别亦无家的情事。诗题同前五首一样,也是诗人从现实生活出发,“即事名篇”,自拟的新题。顾名思义,既名为别,就应有告别的对象。《新婚》是新娘向将上前线的新郎誓别,《垂老》是老翁向老妻诀别。独这篇没有告别的对象,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士兵的自言自语。浦起龙谓:“似自语,亦似语客。”其实是自己向自己告别,仿佛对苍天倾吐着自己无家可别的悲哀。但这罕见而简短的告别词却概括了天宝乱后唐代社会衰损败落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初读李商隐的《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被诗中描写的男女悠悠不尽的思恋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而感动。可在读首联两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时困惑起来:在我国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代诗词,在抒写离别愁绪时,总是喜欢用凄惨悲凉的深秋之景来渲染,而《无题》却是用暮春之景来烘托,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挖鞭笋     
星期天,外公带我上山挖鞭笋。我想这笋长长的横着藏在泥土里,一定很好找,也很好挖,就暗下决心想露一手,省得外公说我只会吃笋不会挖笋。来到外公家的承包山上,我跟在后面,仔细寻找。不一会儿,外公就找到了一株笋,只见他不慌不忙,用锄头小心翼翼地剔去四周的泥土。啊!白嫩嫩的笋芽儿露出来了,外公瞅准位置,使劲一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