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钢1号高炉(398m^3)1998年开炉,开炉进展顺利,达产过程出现了炉况不能长时间稳定现象,通过调整操作制度,稳定了顺行。1999年1月份全月平均利用系数达到2.510t/m^3.d,在此基础上,高产,稳产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钢1号高炉(398m~3)1998年开炉,开炉进展顺利,达产过程出现了炉况不能长时间稳定现象,通过调整操作制度,稳定了顺行。1999年1月份全月平均利用系数达到2.510 t/m~3.d。在此基础上,高产、稳产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分析本钢5#高炉热风炉炉壳开裂、里外法兰严重漏风、烟道阀频繁损坏等问题产生原因,在技改大修中采取了钢甲重砌、改造里外法兰、定期加油、控制开阀时炉内外压、更换部件等技术措施,同时对热风炉进行在线烘炉。大修后,送风温度提高,温度稳定,设备工作运行稳定、效率高、炉使用寿命延长,在经济与社会两方面取得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钢铁业公司1#高炉近几年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使高炉生产逐日强化,并在不断强化冶炼的基础上保持高炉稳定、顺行。本文论述了强化的技术措施,取得的效果,并提出进一步强化冶炼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钢七号高炉通过优化原材料、优化操作工艺及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等措施,开炉一周内实现了快速达产达效,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取得了历史上的突破,创全国同行业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钢板材炼铁厂6号高炉于2004年9月15日建成投产,高炉有效容积2850 m3,于2018年7月2日安全停炉大修,高炉炉龄13年零9个月,单位炉容产铁量10760 t/m3,已达到长寿高炉标准水平。虽然6号高炉运行时间较长,但与国内长寿高炉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停炉后高炉破损调查工作尤为重要,为了更加详细掌握6号高炉炉体、炉缸及炉底破损情况,特对其进行破损调查,对高炉今后的安全、稳定、高效生产及长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本钢5^#高炉喷枪喷煤模拟,建立二维气-粉流动模型,对煤粉从煤枪喷射出流后的流动状态进行表征。研究了喷煤过程的流体力学行为,得到了煤粉喷吹时高妒炉内射流区域流场、温度场、浓度场,对不同煤粉浓度下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煤粉初始浓度增加,煤粉射流中心温度降低,二氧化碳生成量降低,燃烧产物中未燃煤粉量增加。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找出设备存在的不足和各种操作参数对高炉运行产生的影响,为喷枪的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本钢6号高炉热风炉烘炉实践进行了阐述.根据热风炉运行情况证明,本次无恒温正压快速烘炉是成功的,满足了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DZ型拆柱机卡盘进行了改进设计,提高了卡盘运转的稳定性和效率,减小了卡盘对液压支柱的损害,从而改善了拆柱机的使用性能,提高其工作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本钢七高炉开炉以来随着高炉的强化,通过操作调整,实现高产、优质、低耗,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逐向国内大高炉看齐。  相似文献   

11.
高炉专家系统在本钢五号高炉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本钢5^#高炉专家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应用概况,通过现场应用,该系统运行可靠,对炉况起到了准确预测及有效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次停炉采用无预休风,正常喷煤富氧、炉顶雾化打水、分段上停炉料、较高顶压、全风状态下降料面停炉,实现了降料面过程的快速、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13.
北营新1号高炉通过优化高炉煤气处理流程,配置旋切顶燃式热风炉,采用前置预热炉、热管换热器分别预热助燃空气和煤气,使用带横梁的炉箅子技术、管道保温技术以及优化烧炉技术等,为送风温度达到1250℃创造了条件。高炉在精料基础上,通过控制合理炉腹煤气量指数和理论燃烧温度,优化煤气流分布,规范高炉操作等措施,2013年全年平均风温1248℃,达到国内同型高炉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溪钢铁(集团)第二炼铁公司针对6号高炉通过开炉前的细致准备,结合公司外部条件及高炉自身状况,制定适合的操作制度并应用送风后快速降硅,减少冶炼时间,适时调整装料及煤气气流等一系列措施,使6号高炉在开炉后短时间内生产水平迅速上升,实现了安全开炉和快速达产.  相似文献   

15.
马钢2号高炉自2003年投产以后,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确保精料入炉,加强炉体冷却设备管理.控制破顿冷却设备不往炉内漏水,不断摸索调整高炉操作制度,维持高炉合理煤气分布,促进高炉降低燃料比,2011年2号高炉在稳定顺行的基础上燃料比进一步下降至485kg/t.Fe,实现了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