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出生于河北平山北庄村,我村与西柏坡只有一土岸之隔,村民习惯称西柏坡为北岸上。1947年至1949年春,中央在西柏坡时对外称"工校",当时我十四五岁,亲自见证了"工校"在西柏坡期间的点滴小事,现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代表团到美国时,正是水门事件发生之后,尼克松接受调查的关键时刻。临行前,周恩来交代:若有人问起对水门事件的看法,要给尼克松"抬轿子",不作负面言论1973年5月17日下午4点半,由新华社社长朱穆之率领的中国新闻代表团乘坐的波音747飞机,到达了美国纽约。飞机在纽约上空盘旋时,时任《光明日报》编辑部负责人的张常海从舷窗往下看,地上的一栋栋高楼,就像"西安的碑林一样"。82岁的张常海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闻界第一次正式访美。来机场迎接他们的,有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公司的负  相似文献   

3.
这是党的十三大新闻发言人朱穆之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党的十三大刚刚结束,记者们就会上选出的中央三个委员会的情况,向朱穆之不断提问。从容不迫的朱穆之在回答了一连串问题之后,抓住一个空隙笑容满面地告诉大家:“有许多先生提出要见一见中央新的领导人,我们已经向中央领导同志反映了这个要求。我想大家的要求很有可能、很有希望实现。”招待会的会场——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里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记者不禁互相点头打招呼——那意思是,这次会见不但将是自己记者生涯中一次有意义的经历,而且这次会见很可能爆出重要新闻。这是11月1日午饭后不久的事。记者招待会一结束,我们立即多方打听中央领导将怎样会见记者,以便对采访作出安排。但是,不论这项采访任务将分派给谁,采访这次大会的我们这十几名新华社国内记者,都表示决不会放弃这次参加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踏进中国科学院的大门时,内心深处是有些惶恐的。在这之前,虽然我在新华社已经工作了近10个年头,但那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改清样,很少与外人打交道,更不用说采访写作了。如今,经过朱穆之同志(当时新华社的负责人)的推荐,我要作为新华社记者去面对面地采访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不仅采访,还要用最快的速度,生动、准确地写成稿件对国内外发表,这对一个从未接触过采编业务的年轻人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那时我年轻气盛,有股子不服输的勃勃生气。相信人生无坦途,凭借…  相似文献   

5.
1991年11月7日,新华通讯社将届六秩华诞。从瑞金、到延安、到太行、到西柏坡、到北京,新华社一步步走向了世界,目睹、参与、报道了这个时代的诸多历史性事件,熠熠生辉,蔚为壮观。今日的新华社有许多独一无二或不太为人所知的地方,有许多深具意趣又不得传播的故事。为纪念新华社成立60周年本刊特辟新栏目《从窑洞走向世界》,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地反映正在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的新华社之新成就、新发展,并爰以寿之。  相似文献   

6.
非常高兴来到西柏坡参加第六届太行山新闻论坛。西柏坡是革命的圣地,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摇篮。正如刚才赵俊芳总编辑所言,西柏坡时期,是一个中国新闻史上值得纪念的红色时空。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解放军画报等,在这里发生了根本转折和重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就在这里诞生。对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新闻工作者来说,西柏坡确实是一个非常亲切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于去年11月中旬在京召开对外宣传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召开的。与会同志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认真学习了江泽民、乔石、宋平、李瑞环同志最近在新华社的重要讲话,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召开的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精神。李鹏总理会见了参加会议的部分同志。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负责人朱穆之到会并讲了话。他说,对外宣传是一个多兵种的合成作战,这里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报刊以及文化交流,等等。从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来看,电视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从我国的客观条件来说,我们主要的武器还是通讯社和广播。从历史上看,新华社是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8.
1948年10月,正当我军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新华社党中央(当时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同志们突然接到通知说,敌人可能偷袭石家庄,窜扰西柏坡的中央机关,要求大家做好暂时撤离的准备。原來,敌人得悉解放军主力部队当时都在远处作战,保定到石家庄一线我军比较空虚,石家庄实际上是座空城。西柏坡距石家庄不远,敌人偷袭石家庄威胁我中央机关。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情况后,一方面指示中央机关做好暂时撤离的准备,一方面用两条新华社新闻导演了別具一格的“空城计”。  相似文献   

9.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去年10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郑德金同志撰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文章:《“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其中披露了邓小平同志1946年10月口述的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消息新华社曾...  相似文献   

10.
从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诞生至今,新华计已走过了近70年的历程。70年的风雨岁月,新华社的社址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辗转迁移,从江西瑞金,历经瓦窑堡、保安城、延安、西戍、西柏坡,最后进驻北京。回顾新华社社址的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华社70年事业发展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相似文献   

11.
1948年,根据革命形势需要,新华社跟随党中央迁至西柏坡。这个设在中共中央大院里的编辑部,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指挥了全国各战场和各解放区的新闻报道。这一时期,新华社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解放新局面做准备。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历经时代变迁,新华社的工作方法、原则、经验,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2.
翟军平  靳伟英 《兰台世界》2016,(21):123-128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繁荣四个阶段。在研究内容上,经历了从歌颂西柏坡,表达敬仰之情,到西柏坡时期历史资料的整理,再到西柏坡精神的理论研究,再到关于西柏坡经济发展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西柏坡学科体系、加强理论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奠定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石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重心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重大转折,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日臻完备,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大厦的基石. 1.整合壮大新闻力量,构筑新中国新闻事业框架 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对新闻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与晋察冀总分社合并,成立华北总分社;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与晋察冀边区<晋察冀日报>合并,出版新的<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14.
1948年12月,新华总社派出范长江、徐迈进为首的先遣队,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郊区的良乡集中,接受平津战役报道任务,并准备进城接管国民党的新闻机构,同时筹备办理总社迁社事宜。华北《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亦派出人员,参加了这个新闻先遣队,由副总编辑袁勃率领,准备到北平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和重建新华社北平分社(1946年间新华社曾在北平设立分社.后被国民党当局无理查封)。  相似文献   

15.
革命圣地西柏坡闻名中外,但西柏坡搬迁在全国却鲜为人知,笔者曾先后在西柏坡学习工作三次, 历时10余年,亲自目睹了搬迁的全过程。几十年过去了,搬迁后的西柏坡已是一番欣欣向荣之态,追忆当年的搬迁过程,仍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6.
蔡福永 《大观周刊》2011,(48):148-148
生活中难免喜怒哀乐,多年以后,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永恒的回忆。文章对通过对高三复读往事的回忆,抒发了深沉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7.
"‘钟华论’有什么深意""‘钟华论’是谁"……随着新华社播发的"钟华论"文章一次次镇版刷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钟华论"是新华社融媒体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由新华社党组直接指挥,举全社之力尤其是评论骨干力量精心打造。"钟华论"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8.
大型丛书《祖国丛书》第一批四十三种已出版发行。1985年11月20日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举行了出版发行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中宣部部长朱厚泽、文化部部长朱穆之以及许力以、边春  相似文献   

19.
"大门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是在这座大门前,遇到了毛主席,主席还亲切地问我叫什么名字、多大了."10月31日下午,复原后的西柏坡新华社旧址前,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对身边的人讲述当年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1982年12月下旬,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会议。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向出席会议的72个先进集体的代表和58名先进工作者颁发了奖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