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以下四种不同的行为体现进行了分析:现实主义的行为体现,即“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从属于国家行为体”;新自由主义的行为体观,即“国家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行为体,其他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作用”;建构主义的行为体观,即“国家是主要行为体,但由文化建构”;“否定主权国家行为体,推崇非国家行为体”的极端的行为体观。笔者认为,对行为体观的多种理论范式的分析比较,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  相似文献   

2.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对个体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本研究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对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和实际的融合教育行为进行分析,从影响融合教育行为的三个关键因素“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出发,提出了改善教师融合教育行为的路径:优化融合体验,提升教师融合教育认可度;利用重要他人的积极影响,增进教师的融合教育主观规范信念;“内外兼修”提高融合教育教师感知行为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3.
徐默凡 《中文自修》2005,(11):17-17
礼貌 “讲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礼貌’维护了交际者的自尊,保持了交际关系的融洽,”朱老师娓娓道采,“在言语行为中,礼貌分为两种,一种是礼貌的行为目的,一种是礼貌行为的方式。像祝贺、道谢、恭喜等言语行为,是对说话人有利的,行为目的和行为方式都是礼貌的。像请求、警告、命令等言语行为,为的是让听话人服从自己的意志,行为目的是不礼貌的,但是行为方式可以讲礼貌。采取礼貌的行为方式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不礼貌的行为目的。批评也是如此,如果不涉及大是大非问题,礼貌的批评才是最高级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定义为合法行为,一直以来都有许多学者提出质疑。从法理学上讲,合法行为说缺乏立法价值基础并违背了形式逻辑规则;从“合法行为说”讲,其理论的发展过程是逆潮流的;从我国目前民法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合法行为说”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民法一般规则与特别法具体规则之间的不和谐;从各国对“法律行为”的含义的理解来看,“合法行为说”会造成我国民法学对外交流的障碍。因此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应该将意思表示规定在概念中,作为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之一,至于合法性,则应当放在生效要件中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5.
施志毅、廖可珍从行为科学的定义出发,认为行为是个体心理特征和环境的函数,用一般的教学模式可表示为:B=f(Pa,b,c,Em,a,o),其中B-行为,p-个体心理特征,E-环境因素。可见,个体心理特征只有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行为,才有社会实践意义。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表征的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心理过程是无法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只有通过教师行为方式这一桥梁和中介,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信息沟通。这里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既包括“体态”、“动作”等外显行为,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隐行为,所以教师教学的转变不仅包括对教学方式的外显行为——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的转变,而且还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情感、价值观及教学观念这些内隐行为的转变。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必须正确对待师生关系,正确对待教学过程,正确对待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6.
董谨勤 《早期教育》2011,(11):42-43
“应时应景”中的“时”是指当时,即当下;“景”是特指情境、环境。“应时应景”是对时间和环境的强调,强调应和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下的生活事件。幼儿日常健康行为教育的内容源自生活,“应时应景”式的学习即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日常健康行为,并应用于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西方的教育工作者主张“奖”而不主张“罚”,据说褒奖能刺激好行为,而惩罚对减少坏行为的效果并不好。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见到好行为,拼命用“褒奖”刺激,遇到坏行为,最好是视而不见,让坏行为不引起注意,以至遗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行为的逻辑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行为的逻辑前提,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行为的逻辑始点,“政绩”最大化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行为的动力逻辑。激励不兼容和“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行为的偏差。由此,构建上下兼容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刚性的外部体制保障是确保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行为沿着正确路径推进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具有把问题转化为行为的能力,善于把问题落实到学习行为上,通过可以观察到的学习行为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采取各种策略来教学,在“问题”与“答案”之间搭建“行为”的桥梁,促成问题到行为的转化,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服务型政府:政治还是治政? 对于“私人领域”的管理可以称作“社会治理”或“治理社会”,属于“政治”的范畴。“公共领域”的管理主要被界定为“政府治理”或“治理政府”,属于“治政”的范畴。前者强调的是“治民”,后者强调的“治官”;前者的目的是要规范公民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暴民政治;后者是要规范政府(包括官员)行为,限制公共权力,防止暴政统治。  相似文献   

11.
周航  申素平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6):25-31,79
“教育(法律)行为”概念的引入有利于促进教育法的体系化与法典化、整合各类教育法上的行为,并弥补现有概念工具的不足。然而,学界对教育行为、教育法律行为的具体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讨论。其一,教育行为概念的用法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其二,教育法律行为概念的界定系由传统法理学上的法律行为转变而来,过于简单,难以揭示各类教育行为的共同本质,难以承担建构教育法内在体系的功能,也难以彰显教育法的独特价值追求。为构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法行为概念,应将教育行为界定为与教育有关的一切活动,包括教育法律行为与教育事实行为。对于教育法律行为来说,“直接产生法律效果”是其法律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性)”则是其根本目标。因此,可以将教育法律行为界定为: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主体基于教育性目的所作出的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关于欺诈行为和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我国法学界以最高人民法院地的司法解释为依据,采取“四要素说”。其实,“四要素说”是很值得商榷的。应该认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欺诈的故意,有欺诈目的,客观上实施了广告欺诈行为,并可能使消费者形成错误的消费癃,便可以构成广告欺诈行为。要准确把握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还必须弄清广告活动中正当的夸张手法,欺诈性广告与引人误解的广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他人、集体、社会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与其相反的是自我中心行为,侵犯、攻击、破坏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牺牲自己的利益,无私地关心、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是一种高水平的或日理想模式的亲社会行为,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5.
“祈使行为”是一种言语行为。它与传统语法中的“祈使句”不同 ,它的表达式远比“祈使句”本身丰富得多。本文主要对“祈使行为”表达式的形式与意义进行分类描写。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反抗行为”是一种消极性行为,但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看,“反抗行为”又是规范内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当幼儿屡屡出现“反抗行为”时,教师应该反思班级规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实际语料为基础,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对“说”类言语行为标记语进行考察。一个言语行为通常可以分析为“意图性言语行为+支持性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有“意图”的,并且努力使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说”类言语行为标记语为构建意图性行为的合法性,保证意图的实现提供支持策略。文章认为该类言语行为标记语具有人际支持功能、语篇支持功能和概念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19.
幼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理解 自从1928年威克曼提出“问题行为”以来,问题行为就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用词并不统一,最为常见的名词有“行为问题”、“问题行为”、“偏差行为”、“异常行为”等。从内涵上讲.这四者之间存在着意义和程度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2):47-48
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是指伴随在幼儿情绪过程中的相应的行为反应。如伤心的时候,有的幼儿会哭,有的则能忍住不哭;高兴时,有的幼儿会欢笑,而有的则仅仅是抿嘴微笑,甚至连笑都不笑,只是心里高兴罢了。“哭”、“忍不住哭”、“欢笑”、“抿嘴微笑”等等都是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不同的情绪,幼儿会有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而同一种情绪,不同的幼儿也会有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研究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对我们做好幼儿园的心理卫生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从情绪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