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3年4月初,那年我19岁,离开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统治的北平,经西安宝鸡,翻越高耸的秦岭和险峻的剑门"七十二峰",到达"陪都"重庆。在那里,我几乎每天阅读中共中央南方局主办的《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和《大公报》等报刊,阅读了范长江、邹韬奋等人的文章和作品。随后又阅读了斯诺的作品《西行漫记》等,理  相似文献   

2.
一、上海创刊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我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发生,香港沦陷,我到重庆进了新华日报。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恢复了救亡日报(改名建国日报),出了十二天,被国民党封闭;接着我去新加坡,参加了胡愈之同志主持的南侨日报;在那里干了七、八个月,我重返香港参加了华商报的工作。这十二年的  相似文献   

3.
寻找魁星楼     
我没见过老沈阳的魁星楼,老沈阳的魁星楼在我三岁那年就被拆除了。我毕竟是个很迟钝的孩子,三岁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事。就是懂得了,如果当时妈妈没能抱着我或领着我在小河沿亲眼目睹,又能记住什么呢?我要找到魁星楼的旧址,据说它在大东区小河沿的北岸。1968年,魁星楼在小河沿北岸某处被毁。大概这座楼那时与四旧有关,与文革有关,但却与脉脉相承的文化无关。猜不出是谁第一个掐断了那里的香火,香火断了,勤学苦读的筋脉是否也断了?猜不出谁第一个推翻了魁星神的雕像,雕像碎了,文化昌盛的理想是否也碎了呢?地处塞外的沈阳城,数百年前是荒蛮之地,…  相似文献   

4.
兰若 《山东档案》2011,(2):59-60
"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  相似文献   

5.
黄枫 《今传媒》2009,(9):28-37
我们不太在乎领先不领先.我们专注于做一个品牌媒体的所有细节和未来,心无杂念. 今传媒:张总你好!感谢你接受<今传媒>杂志的专访.通过这几天对重庆报业的走访、调查,亲眼目睹了<重庆晨报>在重庆报业中不可撼动的主流地位.重庆晨报目前所处的位置,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一) 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人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大约在1938年春,八路军驻渝联络员周怡同志到了重庆,当时除他夫妇外,人手很少。最初一段时间,我常在他那里来往,帮他了解一些地方上的情况。汉口《新华日报》重庆航空版是由《大公报》代印的,每天要等大公报的机器空下来后才能开印,出版时间迟。周怡同志当时就想自己搞一套印刷,他给我谈起此事,也可能已预感到《新华日报》有一天会迁川,这点他没说。一摸底,问题可多了,当时迁川工厂甚多,凡是机器设备都很缺俏,印刷器  相似文献   

8.
冯健 《中国广播》2009,(2):45-47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作为一名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25年的现任首席编辑,亲眼目睹了电台发生的巨大变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一件事就是在1999年8月29日北京音乐广播成功地转播了奥地利萨尔斯堡国际音乐节。这场音乐会由我策划、编辑、主持,作为当时的直接参与者,至今回想起来仍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9.
(一)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大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从此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在解放后告诉我说,我到昆明,是  相似文献   

10.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嘉陵江畔的山城重庆迎来一行特殊的外国游客。他们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驻重庆的一些美国新闻记者,40年前离开这里后,他们谁也没有想到40年后会重游故地。但是他们却的的确确又踏上了这块土地。他们这次是中国记者协会和《中国日报》邀请来的。难忘的防空洞对于这些老记者们来说,最令他们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防空洞了。因为这鹰城市“二次世界大战”时一直遭受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他们都亲眼目睹过重庆遭受轰炸时的惨景。阿尔伯特·雷文霍特,当年曾是合众社记者,回忆起当年的灾难时说,一次在一个防空洞中竟有5,000多人因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11.
边慧玲(杭州市房产档案馆副馆长):我20岁参加工作的那年,正好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我怀着热爱和向往来到让人感觉有几分神秘的房地产档案资料室。屈指算来,我与档案这个平凡行业打交道已有30年的时间了,亲眼目睹和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局房产档案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贫困启示录     
我是一名电视记者。1994年,当我第一次扛起摄像机时,下意识地感觉到我的责任重了许多。我的故乡重庆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说它古老是由于重庆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重庆被列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才刚刚两年。历史大潮把重庆这个西南重镇,推到了风口浪尖。故乡的直辖对于每一位重庆人来说,都欢欣鼓舞,骄傲自豪。在这个全  相似文献   

13.
万众瞩目的党的十五大,今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一名省报记者,能有幸参加会议报道,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性会议的盛况,真实记录党代表们的心声和他们的风采,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次采访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的基本路线的再教育和新闻业务基本功的再锻炼,是我新闻工作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从事了二十年广播剧创作、生产的业内人,我亲眼目睹了广播剧从兴旺到逐渐衰微,继而在市场化大潮中挣扎,求生存、求发展的整个过程。我们已经从实践中悟到了广播剧唯一的生路便是走市场化之路的真谛。下面我想结合上海电台《刑警803》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探求广播剧如何向市场化突围。  相似文献   

15.
在一篇介绍穆青的文章里,读到一则穆老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眼目睹并宣传报道过。几十年后,穆老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仍没有忘记林县的红旗渠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再叮咛新华社的同志代自己去重访红旗渠,看望和宣传那里的人们,让世人了解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对穆老来说,他牵挂着那里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牵挂着魂牵梦绕的红旗渠的发展变化。从穆老渴盼回访红旗渠的愿望中,不难体味出他对红旗渠及林县人民的感情之深。体会穆老的"红旗渠情结",联想到时下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所谓"回访",境界…  相似文献   

16.
南竹杆胡同113号 1975年7月12日中午,我的爷爷夏衍,被"无产阶级专政"了八年零七个月之后,由"敌我矛盾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没有任何结论的情况下,拄着双拐,从秦城监狱回到了东城区南小街南竹杆胡同113号的家中。那时候,不在北京的我只有六岁,既没有亲眼目睹,  相似文献   

17.
郭强  张刃 《新闻三昧》2009,(2):13-14
结束了对中石油管道局俄罗斯远东工程的采访活动,坐在回程的西伯利亚列车上,翻阅着带回的工地简报,上面记载的人物、故事、场景,如电影般在脑海里重现,显得那么亲切和熟悉.因为我们刚刚离开那里,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并且与其中的许多人一起喝过酒、聊过天,拿他们当兄弟,被他们感动过.……  相似文献   

18.
郭强  张刃 《新闻三昧》2009,(1):13-14
结束了对中石油管道局俄罗斯远东工程的采访活动,坐在回程的西伯利亚列车上,翻阅着带回的工地简报,上面记载的人物、故事、场景,如电影般在脑海里重现,显得那么亲切和熟悉.因为我们刚刚离开那里,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并且与其中的许多人一起喝过酒、聊过天,拿他们当兄弟,被他们感动过.……  相似文献   

19.
西柏坡印象     
2010年春节期间我到石家庄探亲,在家人安排下到位于河北省境内的西柏坡游览。之前,我对西柏坡的印象仅限于媒体的介绍,这次能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一红色圣地的风采,真是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20.
<正>朗诵,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属于绝对的高雅艺术,绝对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从事广播近三十年,亲眼目睹朗诵艺术通过传媒一步一步走下神坛,融入百姓,爱好者越来越多,敢亮出声音登台朗诵的人也越来越多,并且逐渐占据了主流媒体主流舞台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