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考察流动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幸福感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对500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不同户籍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和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弹性和心理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各维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高期望值、目标与志向、社会能力、同伴高期望值、家庭平等与自主对心理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增强有助于心理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法,比较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和受到社会支持的差异,考查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和受到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1)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维度和社会支持的工具性支持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留守儿童;(2)广西桂林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总维度和各维度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福建...  相似文献   

3.
心理弹性是一种处于逆境中能够克服危险因素,避免发展功能、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受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或能力。本文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在对心理弹性内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就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改进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高达58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在分析心理弹性的定义、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梳理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方面就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提升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实际,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对404名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农村留守儿童初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由4个因子共20个题项组成,累积解释率为48.22%;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各因子的α系数为0.63~0.75.对362名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年级农村留守儿童测试数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X2/df<5,RMSEA<0.05,CFI、NFI、NNFI均在0.92以上,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注意稳定性的关系,并考察认知重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随机选取75名小学中高年级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儿童青少年版情绪调节问卷和数字划消测验分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认知重评及注意稳定性三个变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小学中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认知重评、注意稳定性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认知重评在心理弹性和注意稳定性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知,小学中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认知重评对注意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提升其心理弹性和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来实现对留守儿童注意稳定性的促进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公平背景下,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和发展应得到进一步关注.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推广,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越发得到重视,作为一种促使个体在压力和逆境时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心理弹性的发展与留守儿童的成长是相适切的.通过自编问卷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调查问卷对951名3~6年级农村小学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差异,并在留守儿童群体内部探究其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公平背景下,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和发展应得到进一步关注.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推广,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越发得到重视,作为一种促使个体在压力和逆境时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心理弹性的发展与留守儿童的成长是相适切的.通过自编问卷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调查问卷对951名3~6年级农村小学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差异,并在留守儿童群体内部探究其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汪伟 《教师》2013,(26):7-7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指导,再加上父母平时比较忙碌,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他们,导致这些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学习、品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作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个体在面对危机和不利处境时,其潜质会被激发和唤醒,生成一种应对困难的精神物质力量,即心理弹性。随着生物学、脑科学和统计学的发展,围绕心理弹性“源”、“流”和“驱动”的多元动力研究兴起。近年来,优势视角开始指导心理弹性研究。相关研究表明,从优势视角出发的个体拥有一种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的能力,并为最终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心理弹性激发与培育的内在机理可以看成环境的“挑战性”与自我的“心理弹性”两种向度相交融的四种情形,其结构维度可分为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和效能因素。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社会认知、社会心态、社会文化与社会沟通是其主成分和驱动力,处境不利儿童能借助社会支持系统而更具耐受性。据此,从优势视角理论出发,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弹性结构维度与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实践的有效融合、心理弹性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等多元动力研究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观作为一种内在、稳定性的主体认识,决定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对60名幼儿家长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调查表明:家长认为幼儿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性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个人行为及能力、道德品质、情绪五个方面;家长的心理健康观具有模糊性、主观性、功利性等特点,并呈现出重外轻内、重适应轻发展的倾向;传统文化价值观、自身经历和认知水平影响幼儿家长心理健康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发展的研究状况,分析了传递推理的心理模型,提出了新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三方面。其中 ,生理因素是基础 ,心理因素是依据 ,环境影响是条件。要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必须从改善外部环境入手 ,开展广泛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略论家庭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是衡量儿童健康的重要指标,家庭则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表现及产生问题的家庭原因,提出家长应通过自觉培育家庭教育新理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施以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弱智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表象记忆能力,对北京地区48名弱智 被试进行的表象训练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被试整体训练后的清晰度和记忆成 绩均高于训练前的成绩,且差异显著;轻度与中度被试的清晰度成绩差异显 著;重度被试的记忆训练成绩均高于中度和轻度被试,且差异显著;高清晰组 的记忆成绩训练前后差异显著,低清晰组则不显著;说明表象训练技术对提 高弱智儿童的表象清晰度和记忆力是有效的,清晰度越高,对记忆提高的帮 助越大。在教学中,应加强和应用此项技术,提高认知能力,开发其潜能。  相似文献   

16.
为少年儿童成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精神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它主要体现在精神食粮健康丰富、心理安全自由、宽松愉悦等方面。当前少年儿童精神环境中存在着精神食粮相对贫乏、精神污染值得警惕、家长教师期望值过高、孩子压力过大等诸多问题。为少年儿童创设良好精神环境 ,应加强精神环境建设 ,加强精神环境建设的管理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育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攻击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行为。分析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根本上防止和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上海市5所辅读学校的1 0 0名智力落后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子女的行为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发现弱智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程度对其子女的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力,家长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对其子女行为问题的影响力较大。本文还探讨了弱智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内涵,提出了几点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鹤琴儿童心理研究的背景、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鹤琴针对当时家庭教育经验的缺乏对儿童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对今天的早期教育实践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223名听觉障碍儿童进行了测试,探讨听觉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性别、障碍程度和城、乡环境因素中,仅性别因素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了显著差异;听觉障碍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发展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焦虑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意识中的焦虑和合群两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总焦虑程度有较强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