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史分期的一部分,对商代社会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然而,在目前史学界中,尽管存在着多种不同意见,但商代为奴隶社会一说似乎已成定论,为国内专著和教科书所采用。商为奴隶社会说的一条主要证据,就是把商代的人祭和人殉看成是奴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杀戮。例如,郭沫若先生起初认为商代是金石并用的时代,当考古工作者发现有大量人祭和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 2 6页有一段文字是 :“奴隶主死了 ,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 ,叫作‘人殉’。”这句话主语是“奴隶主” ,“奴隶主死了”又怎会“杀死”或“活埋”奴隶呢 ?应为 :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为死去的奴隶主陪葬 ,叫作“人殉”。“人殉”推敲$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3.
孔子德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孔子德育的理论基础 人性论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是怎样提出人性论的理论?得先回顾历史:在商代奴隶社会中,殷人迷信天命、鬼神,盛行人殉、人祭之风,奴隶主根本不把奴隶当成人看待,奴隶被看成会说话的工具,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存在的价值。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力量越来越显示出来了。西周人的思想有了个飞跃,产生了重人轻天的思想,这意味着人的代会地位的提高,逐步开始重视人的价值。在已发掘的周代墓葬中,有人殉、人祭的很少,即使有,人数也不多。到了春秋时期这个思想有了发展,史书中虽有人殉、人祭的记载,但为当时人所遣责。生活在春秋  相似文献   

4.
关于“殉人”是否是奴隶,它与奴隶制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自从五十年代以来,就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潘家梁墓地的发掘和此墓地与商周墓葬中殉人的比较,我们认为,殉人的主要来源是家内奴隶,它最初发生在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奴隶制时期。但是,家长奴隶制时期的奴隶殉人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奴隶殉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奴隶的社会地位不同。  相似文献   

5.
商周之际,人殉问题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先的盛行到受到了礼的遏制,进而在规模上和范围上都减少了很多.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和新观念产生;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第三:奴隶大众对奴隶主的反抗等.  相似文献   

6.
答:商代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基本的、对抗的社会阶级.奴隶阶级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但是奴隶主贵族却不把他们当作人,而是把他们当作"畜民",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来看待,他们受着奴隶主贵族绝对的支配.奴隶主贵族过着骄奢淫佚的生活,他们"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而奴隶在政  相似文献   

7.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因此奴隶主可以任意地杀害与买卖奴隶,奴隶主死后,把大批的奴隶用来殉葬或祭祀.在封建社会里,农奴主占有生产资料,只是不完全占有生产者,但广大的农民"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农隶式的生活…….地主对农民有随意打骂甚至处死之权,农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曾在奴隶制度下风行一世的人殉恶习,在封建社会里依然有所残存,甚至延续到封建社会的末期,不过从总的方面看,封建社会里,即或是封建初期,用生  相似文献   

8.
名词解释     
奴隶奴隶——是人,他系自己主人——奴隶主的财产。奴隶是奴隶制社会的二个基本的对抗者阶级之一。在法律上,奴隶被认为是一种物品;奴隶主支配了奴隶的人格,可以出卖他们、购买他们、甚至于杀害他们。奴隶的实际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9.
这张挂图是为配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反抗斗争”而选编的。课本插图选了《武官村商王大墓》。这里从另外三个角度编辑材料,揭露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残酷统治。“戴铐的奴隶陶俑”,是1937年在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个戴铐的陶奴隶俑,它反映了奴隶们平素所受虐待的一个侧面。在奴隶社会,奴隶们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高中"中国历史"商代历史部分讲述到"农民和奴隶"时说:商代是奴隶社会,"公社农民耕田织帛,贵族强迫他们交纳生产品作贡赋.战争的时候农民要从军作战"."奴隶劳动应用在各个生产部门,奴隶被迫到田野里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劳动,或者在作坊里从事手工业劳动".国王贵族们死时要杀许多男女奴隶殉葬,"每年祭祀的时候还要杀许多奴隶和牲畜"作祭牲.教师们在备课时,如果考虑到学术界正在争论中的中国古史分期  相似文献   

11.
商代宗教祭祀极其盛行,甲骨上辞很大部分都与此有关.商人崇拜与祭祀的对象主要有三个:(一)上帝;(二)自然神;(三)祖先神.祭祀祖先神主要采用单祭、合祭、特祭和周祭四种形式.商代祭祀包括宗族千室祭祀与方国祭祀两个层次.祭祀祭品分为三类:(一)物牲;(二)人牲;(三)物品.  相似文献   

12.
岳红琴 《天中学刊》2005,20(3):103-106
商代的"方"有多种涵义,除表示方位、该方向之土地或土地神、祭祀方法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涵义,就是表示方国的泛称。有商一代,方国林立,但其社会性质却不能一概而论。商代方国在地理分布上主要位于商王朝势力范围的边缘或之外。当他们臣服于商时,即被纳入商之势力范围之内,反之,则不属于商之势力范围,这就造成了商王朝疆域的复杂与多变。  相似文献   

13.
殷商时期,作为动物实体的大象广泛参与了先民驯养、田猎等生活及生产活动乃至宗教祭祀活动。先民和大象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象"作为概念具有了从自然属性升华到哲学范畴的前提条件。先是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中,大象逐渐具有了神圣性。神圣性是大象由自然属性向哲学属性、文化属性转换的关键一环。这种神圣性使得"象"之所指从具体到抽象,具有了更广泛的象征性,这一点已经从殷商青铜器的象纹饰和象形制品中清晰地体现出来。考古发现还同时表明,用大象作祭牲已然是殷商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常态,并且祭祀对象大多是先王。这也印证了殷人服象之传统和帝舜服象传说在殷商先民中所形成的对象的尊崇之情,因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奴婢杂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简中有关奴婢的简牍显示,资产不丰的“民户”和身份地位类同官府依附民的“师佐”往往拥有奴婢,说明吴国畜奴之风甚盛。官奴婢用于屯田,证明吴国的奴婢是从事生产的。更重要的是“户下奴”、“户下婢”之类名称,证实此时奴婢已载入户籍,其源头应在西汉。  相似文献   

15.
《柳荫记》《上天台》《三世缘》《解石钟》《孟丽君》等几部记述"女扮男装"故事的黄梅戏,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建构话语角色,塑造了一批敢于走出闺阁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女扮男装"者最终恢复了女儿身,回归家庭,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性别文化意识。"女扮男装"故事的大团圆结局,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趣味,反映出黄梅戏的民间性和平民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商代去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未远,因此妇女仍拥有一定的地位,商宫贵妇拥有自己的土地、臣民,并参入到社会事物中去,这在甲骨卡辞中可见一斑。神话传说、“兄终弟及”制,商人对母祖的尊祟,以及妇人多无姓等等都表明商代仍有母系族公社时代的遗俗,这种遗俗对段商后裔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春秋时期多乱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周原卜辞“来即”“更某服(司)”等词与周金文相似,为周人习语,所记祭天为周人习俗,说明卜辞中“王”指周王。四条册命卜辞记述周王在受封方伯典礼中祭天、祭殷先王及其配偶等。据楚简《容成氏》等文献,周受封为方伯与商后期国力衰退有关,商后期无法平定西方叛乱,不能对广大的外服地区实施有效统治.须依赖方伯势力维持旧有的政治秩序。在周由伯而王的过程中,除了武力,支持其建立新的政治秩序的还有日常政治活动中所建立的新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天命说及“文王之典”等。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三彩陶器不同于一般的陶器,其特征不仅表现在釉彩的多样性,也表现在特有的二次烧制工艺上。三彩陶器运用圆塑手法,结合铅釉流窜性强的特征,表现出抽象、夸张的造型艺术及浓艳的视觉效果;众多的三彩陶器发现于黄土之下,作为陪葬品大量使用,清晰的表现出唐代以三彩陶器作为明器的陪葬意识。  相似文献   

19.
影片《被解放的姜戈》戏虐而巧妙地书写了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身份,其中依次出场的男性有五类:待售奴隶、自由人、奴隶贩子、曼丁哥、管家,而他们的身份位移区间分别为:待售奴隶一自由人,途径:白人购买;自由人一奴隶贩子,途径:在白人面前压迫本族裔;曼丁哥一胜者,途径:在主人面前打死对手;管家一准白人,途径:对主人忠心不二,对族裔摧残至极。女性则共有三个等级的身份:性奴一农奴一家奴,影响这些等级变迁的关键因素是其容貌和谈吐,而衡量这两种因素是否达标的终极决定者则是买卖她们的白人。由此可见,在白人宰制的语境中,黑人在“存在大链条”上的身份位移不过是一种本族裔内有关阶级变迁的伪位移。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鹿祭制度对鹿类祭品应用的祭祀时节、祭祀对象、祭祀规格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清代鹿祭制度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一是鹿类祭品用于祭祀规格较高的大祀和中祀中。二是在上祀、中祀、群祀各种祭祀活动中,皆用以活鹿羔作为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