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乐读有字之书我多次与学生分享叶舒宪先生的一篇文章:《牛津乞丐也读书》。文章写道,在牛津街头,有个乞丐,席地而坐,不顾初冬寒冷,专心捧读一本书。叶舒宪十分惊讶,好奇地问乞丐看的什么书,回答说,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叶舒宪慨叹:"温饱都还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讲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之后,我问了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对这个乞丐而言,读书的功利性何在?"有个  相似文献   

2.
无字之书     
我的语文课有一种补充教材,名叫无字之书。我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常常使用这种无字之书。这种无字之书可以信手拈来,无须编印,而且学生感到亲切动人,钻研这种补充教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什么是无字之书呢?就是上课时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学生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指导学生钻研无字之书的几次实况记录:(一)同学们在划分《截肢和输血》一文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很安静。突然,一个学生回转身向坐在后面的同学骂道:“你再碰我一下,看我不揍你!”声色俱厉。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哈哈大笑,有的询问情由。我知道,准是后面那位顽童逗惹了他,不是把脚  相似文献   

3.
日前,201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暨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正式出征,青年学生的成长路径问题再次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的“书”应当是书面记录的文字.属于“有字之书”,“言”、“意”应当是没有记录下来的,作者口头要表达的语言和思想。既然“书”不能“尽言”.“言”也不能“尽意”.那么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怎样弄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树立作者的本真形象呢?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在谈到毛泽东时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联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为了纪念这位在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的百年诞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山版的《毛泽东的治学之路》一书,回顾了这位历史巨人走过的道路,叙述了他如何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  相似文献   

6.
钟青评 《成才之路》2011,(22):12-I0007
目前,正值201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暨第十三届研究生支致团出征之际,青年学生的成长路径问题再次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正>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  相似文献   

8.
一、拓展语文教学视野,认识“无字之书”的重要性 随着语文观念的更新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语文教学仅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的能力是不够的,各种文化因素的开掘、渗透、继承与弘扬,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强。的确,仅在课文的开掘方面,就少不了文化的大视野。像鲁迅的《药》,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封建、迷信、愚昧的社会文化、民俗心态的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其作品忧愤深广的内涵,仅用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在阅读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理解也就各异.  相似文献   

10.
11.
我看过一本《无字书》,它是世界插图大师莫妮克·弗利克斯的代表作,因其具有培养孩子的想像力、观察力和思考力等独特功能而风靡全球,多次获国际图书大奖。可见这本《无字书》的魅力在于:使孩子通过无字画面就能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社会真谛。其实,“无字书”的含义远不止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够自我管理。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在于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综合学习技巧、社会生存能力、思维技巧,是教育的热点。这是由三个环扣组成的系统工程,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一条完整的锁链,三个环扣经过循环往复的不断熔炼、锤打,整条锁链的纯度、精度将越来越高,自我管理能力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外貌的话 :“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你知道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当然是比喻 ,而且是明喻 ,既有本体和喻体 ,还有比喻词。是的 ,明喻往往拿喻体的本质特征来比喻本体 ,那么在这段描写中 ,作者是拿喻体什么样的特征来比喻本体的呢 ?能不能将这种本质特征用一个字来概括 ?有的同学曾尝试着概括它们的特征 ,并把它加在句子的后边。有将“中秋之月”概括为“圆”或“亮”的 ,有将“春晓之花”概括为“鲜”或“艳”的 ,有说“刀裁”“…  相似文献   

14.
文字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但有时为了表达特殊的意义而故意无字(或代、或缺、或漏),用得好往往能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下面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15.
向社会学习读无字之书─—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观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刘晖毛泽东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论述,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值得认真研究的历史遗产。毛泽东毕生倡导的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便是其中珍贵的一部分。追溯毛泽东半个...  相似文献   

16.
<正>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作画是这样,教学亦是如此。每一个文本,无论有多少详尽的细节,也消弭不了其中的留白点——也许是一个情节,也许是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巧妙地利用这些留白点,不仅能挖掘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巴金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一生勤于笔耕,不曾歇息。笔通古今,思接万里,写出了许多宏篇巨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喻户晓。其作品先后翻译成英、日、法、  相似文献   

18.
19.
这是一节“打字练习”课。说句实话,我很不喜欢上这样的课,教师被闲置,学生没兴趣,思维性含量低。教师更不要希望哪个学生会突然问:“这个题怎么做?”听到的都是“打好了”,最后,我总结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说:“所有同学听好了,打好后再打一遍!”接着就是一阵阵叹息声。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在指导儿子背诵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发现在与人教课标版教材相配套的《亲近母语》中,编者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注音为“ch&#243;ng”。这让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我清楚地记得,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十二册上也有这首诗,而在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就将“重”注音为“zh&#242;ng”,解释为“沾了雨的花儿,显得浓烈而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