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与文化     
唐加文 《今日教育》2012,(11):42-42
“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竟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这是周国平在跟随一个南极考察团到岛上时写下的。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一个小小的肉体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沧海一粟。可是包含在这个小小肉体里面却有一个强大的内心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雪漠的《野狐岭》是长篇“大漠”与“灵魂”两大叙写主题的一次碰撞与交融.小说以百年前两支著名驼队在野狐岭神秘失踪为叙事原点,由“我”持咒召请、倾听各家幽魂一一道来,意图揭开岁月尘封的神秘面纱,还原那段逝去已久的历史原本.整部小说给人以强烈的生命质感,作家试图通过对个体、物种以及历史的“超越”来实现对人的灵魂的一次“跨界”,把万物生灵与人类相提并论,共同礼遇,以期在芸芸众生间筑起一座“众生平等”的神性桥梁.  相似文献   

3.
《易经》先天八卦中的乾卦、坤卦、离卦和坎卦分别代表南方、北方、东方和西方四个方位,象征古人世界观中天、地、火、水四要素;这四个方位与《山海经》中的太阳神崇拜、火神崇拜、月亮神崇拜,以及龙图腾崇拜和虎图腾崇拜存在着密切联系。先天八卦不仅有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信息,也包括中国古地理、古天文和古海相知识,甚至包括古人的部落迁移信息。从这些能互相印证的信息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中华远古先民的精神信仰和空间方位文化。  相似文献   

4.
神灵信仰以对神灵的崇拜与神圣的仪式体现出宗教性,世俗信仰则以人际关系中特有的虔诚与执着体现出宗教性.世俗信仰的宗教性通过宗教关系反映出来;世俗信仰中的宗教关系不只是指宗教实践中普遍意义上的人际关系与集体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个体之间建立在信任和忠靠的基础上的精神依存关系.世俗信仰实践通过消解人际关系的危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个...  相似文献   

5.
《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作为维吾尔族哲学与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是维吾尔族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者所运用的象征,实际上就是用自然界的必然性解释社会生活与人的命运的偶然性,这些象征背后展现的是作者朴素的哲学观、原始的宗教信仰以及所受到的佛教思想、伊斯兰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许中华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8):104-106,118
历史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是重塑学生的信仰和灵魂。以高中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把信仰和灵魂的教育落实到平常的教学中去的方法有:重塑国际视野,让学生学会从世界角度看问题;一切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在文明尊重中生活;思悟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会从甄别取舍中传承;敬畏尊重生命,让学生学会以奉献服务来做事;注重以史为鉴,让学生学会在合作友爱中思考未来。  相似文献   

8.
谢丹 《文教资料》2010,(3):109-110
庄子的世界一向以构筑汪洋恣肆、充满自由著称,本文通过对庄子自由世界的分析,旨在挖掘出一颗包藏在庄子浪漫瑰奇的自由外衣下的不自由的灵魂,尽管庄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9.
信仰概念的模糊,信仰根源的迷失,加之误把理想、主义、思想当成信仰,严重妨碍了正确信仰的形成,造成普遍缺乏精神家园,信仰危机让人忧虑。从《周易》的核心精神出发,试图探讨信仰的根源,认为信仰的本质特征为"敬畏",具有惩罚、尺度、皈依功能,信仰的对象是宇宙的本体和根本法则,即《周易》所含核心精神——易道,也即天道,乃信仰之根。  相似文献   

10.
<四个四重奏>是诗人艾略特后期诗歌中的代表作,是关于时间和生存的沉思.借助于时间主题,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人类生存前景困惑与忧伤的画卷.本文以<四个四重奏>的时间观为切入点,旨在探究诗人为解脱人类困境,不懈探寻摆脱困境之路而流露出的灵魂自救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王蒙蒙 《考试周刊》2009,(29):29-29
路遥以他的《平凡的世界》享誉当代文坛,这部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长篇巨著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对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的分析,从作品人物的生活经历、黄土地的苍凉等方面分析路遥作品中平凡人的平凡人生与信仰。  相似文献   

12.
《打鱼人和他的灵魂》是王尔德一生所著九篇童话中的一篇,而“灵魂”正是解读这篇童话的关键。该文通过分析揭示出“灵魂”的象征意义即是人的社会属性,进而通过对童话的结构分析展现叙述者对“灵魂”的矛盾态度,并结合王尔德生平、文艺思想探讨其灵肉观的矛盾性及其在童话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出于对村上春树的热爱,凡是他的书,我都会找来读。近日,又有一本村上春树的书出版了。不过,这本《为了灵魂的自由》(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1月)的作者不是村上春树,而是村上的“御用’,译者林少华。在书中,林少华追寻村上的灵魂,品评村上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4.
孟庆龙 《现代语文》2010,(11):115-115
作家杨绛的散文《老王》,如同一杯清茶,初品似乎无奇特之处,但细细品味,你就能从她颇具功力的文字中嗅到一股馨香,那是源自生命本质的香。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仔细的观察、细腻的文笔、丰富的情感、深刻的社会感忻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5.
灵魂救赎是北村皈依基督教后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小说《我和上帝有个约》描述了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对于负载着罪恶的灵魂来说,固然要接受法律的惩治,但只有获得上帝的救赎,灵魂才能寻求到最终的皈依。上帝的救赎显示了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典籍翻译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找到共通点,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本信息,又让译语读者易于接受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近年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典籍翻译的研究与评价引入了"两个世界"这一新视角,强调译本对原文本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还原。但该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仍面临挑战,本文对《桃花源记》四个译本进行了研究,为回应这些挑战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7.
袁丽红 《文教资料》2012,(27):94-96
陈映真是台湾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小说反映出台湾知识分子在信仰和信念关系上的思考和迷惑。他以短篇《苹果园》为例,检验基督教信仰是否能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交融共生?其思考伴随着小说创作始终,最后不得不与主人公一起得出信念无法失掉信仰而独活的结论,这也影响了作者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拯救与逍遥》的内在逻辑出发点,从诗人自杀说起,否认其有形而上意义,进而对刘小枫依据基督信仰对理性和存在主义的批判提出质疑,对其基本结论——基督是拯救之道持否定态度,并以信仰特征为论据,找出在多元价值的世界中刘小枫以一元有神论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的另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作品除了在美国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外,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的文学爱好者追捧,但是文学界对他本人却没有太多的关注。杰克·伦敦生活在美国的大变革和大动荡时期,他本人也和那时的美国社会一样,矛盾重重。通过解读杰克·伦敦脍炙人口的自传小说《马丁·伊登》来展示他充满矛盾的生命历程,了解他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之争。  相似文献   

20.
主要探讨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与萨满信仰之间的关系,分析萨满信仰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分别从作家以一个"他者"的视角成功进入异族灵魂,萨满信仰对创作主体和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影响着手,探析萨满教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在整个作品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作家对人类最原始的精神原乡的追忆与守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