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纵观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是专制、霸权笼罩下的阴霾,作为"个体"民众权益诉求的心声却难觅踪迹.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法制文化一无是处呢?抑或是还有另外一番境况:不仅不应该放弃对自己传统法制文化的解释权,而且还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挖掘、引导、弘扬其中的"合理内核"部分,进而构成不悖于现代化法治建设的思想渊源?对于这种现象的思考和探究,可以让我们在构建法治社会的实践当中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并以此来提供更具操作功能的强大借鉴力量.  相似文献   

2.
《船歌》、《雪橇》,是套曲中最著名的乐曲,它可简洁的音乐语言、纯朴的知声、严谨的曲式结构、乐队化的织体,使乐曲绘情绘景充满画意诗情,是钢琴作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In this essay, Dennis Carlson explores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Derrida's "hospitality politics" in helping articulate a progressive response to a rightist cultural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policing national, linguistic, and other borders. He applies the concept of hospitality politics to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roblem" of "illegal immigrants" in U.S. public schools. This entails a discussion of three interrelated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hospitality: a universalistic discourse of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principles, a legalistic-juridical discourse, and a discourse and practice grounded in the ethos of everyday life. Derrida suggested that a democratic cultural politics must interweave these three discourses and also recognize the limitations of each of them. Moreover, a democratic cultural politics must be most firmly rooted in the praxis of ethos, and in the ethical claims of openness to the other.  相似文献   

4.
《理想国》中“洞喻”的教化意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区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并确立了灵魂转向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理想国》中“洞喻”所叙述的“灵魂转向”所体现出的对本体性知识的专注、德性超越的内向性及其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100年前,正当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义和团运动轰然发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其中“灭洋”口号的提出,包含了多重历史内容。“灭洋”口号的提出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灭洋”口号虽有其正义的一面,但又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它带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普遍存在着“大团圆”结局模式。对此现象,人们一般都持眨斥态度。同样。小说《歧路灯》的“大团圆”结局也遭到大多数论者的否定。然而从李绿园的文学观、创作目的、生平际遇以及小说的行文逻辑等方面来看,这样的结局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并苦心经营的,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在系统地整理古籍时提出了新的学术标准:求真、求美和求善。他认为这三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这一标准的提出有助于推动中国献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读者,既包括客观存在的读者,又包括主观想象的读者,前者的存在不依赖于后者,而后者的形成则以前者为基础。当作者发现文章的既定读者对写作有帮助时可以时时想着读者,但当作者发现读者难以应付时可以把自己当成读者,以便暂时摆脱束缚,及时捕捉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9.
10.
11.
《红楼梦》是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大都富于鲜明的个性 ,可以由说话看出人来。林黛玉语言的个性化尤为突出。她有一张“促狭嘴”,善用“春秋”法子 ,把市俗语言进行艺术加工 ,能够“撮其要”、“删其繁”,又进一步“润色”和“比方”,使其语言更加凝练 ,更加形象 ,更加含蓄 ,因而更富于艺术性。小说作者通过薛宝钗之口 ,揭示出了林黛玉这种个性化语言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13.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文献之一,其中"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多达百余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君子"思想在其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对"君子"词义的梳理,探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所具有的标准,进一步把握<论语>中"君子之道"的内涵与实质,最终落脚于君子在价值追求层面所彰显的人格魅力,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步德茂以刑科题本中相关命案史料为切入点,以财产权冲突为研究主线,再现了18世纪中国社会和经济变迁的过程。同时,他在史论关系的处理上,既不偏颇,也没有简单的线性对应,而是在“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之间的共生关系中描绘了历史变迁的宏观全貌和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秀选"时代与大学的知识使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当今的中国大学,也陷入“秀选”的困境,其结果是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于是,大学不再通过其知识启蒙和真理指引成为社会文明的灯塔和精神平衡器,知识服从于实用目的,因此,需要呼唤并重建大学的知识使命。  相似文献   

19.
"官二代"事件频繁的跳入大众的视野,挑战着大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已成为当下网络上的热门词语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对"官二代"现象研究的现状,探讨了"官二代"现象研究的主要方面,提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民族复兴的重任和党自身建设面临的现状的需要,具有深刻的历史依据。“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就是为了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党能够在复杂变幻的形势下,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