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位作家被邀参加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匈牙利年轻的男作家。她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虚,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他认为她只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呢?能否让我拜读一二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证明自己的判断了。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么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几部?”“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有些鄙夷,问:“噢,你只写了一本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名…  相似文献   

2.
著名老作家叶君健曾很有感慨地说:“我当作家是从八十岁开始”。这对一个出版过七本长篇小说、二十余种短篇小说和散文集,翻译过安徒生童话全集(曾获得“丹麦国旗勋章”奖)的作家来说,只能当做一种“谦辞”。自然是“失真”的;但这句话确实又是由衷的,是创作心态和实际的展露:因为他前两年刚“离休”,从当干部的岗位上撤了下来。摆脱了日常工作与事务性应酬,成为真正的、“自由的”、专业的作家。这是他长期以来所期盼的。  相似文献   

3.
<正> 一作家、艺术家的个性与创作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历史上看,过去存在过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艺创作就是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的,即表现作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感受的”的,根本否认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另一种认为,文艺是“纯生活”的反映。作家的任务,就是“复制”生活,“如实”地反映客观环境、个别事物和自然状态。完全否认作者个性在创作中的作用。比如,存在主义的最大理论家海德格尔就说过:“艺术家对于作品来说,是一种无  相似文献   

4.
与香港其他作家相比,“南来作家”身份特征明显: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多元文化对话场中的双重边缘人,其身份是多重的。这就使“南来作家”具有更广阔的视角,他们一般不会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情。在“南来作家”心中,边缘不再是一种流放,一种无奈的困境,而是一笔独异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作者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年轻的匈牙利男作家。她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虚。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者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一两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了。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  相似文献   

6.
在扬州大学开文学讲座,系里的书记向同学们介绍我说:“这是王作家。”我的脸刹那间红了。我从来没有认同“作家”这一角色,如果说我笔下还能写出些打动人的文字,那也只是寻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家只能是这种生活方式的  相似文献   

7.
青年一代的“三项任务”。革命导师列宁对青年们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人类所需要的“三种知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类需要的知识有三种:理论、实用、鉴别。”开启智慧之门的“三把钥匙”。法国作家雨果认为“: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一去不复返的“三样东西”。德国诗人道梅尔这样提醒人们:“有三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回来的:射出的箭、说过的话、度过的时光。”必备的“三个品质”。俄国作家车尔…  相似文献   

8.
邱镇尧 《教师博览》2006,(11):35-35
有—位作者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位年轻的匈牙利男作家。她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虚。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认为她只不过是—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者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一二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证明自己的判断了。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  相似文献   

9.
近年以来、刘再复同志有关文学理论的一系列文章,特别是长文《论文学的主体性》发表以后,引起广泛的关注。笔者本诸切磋琢磨的主旨,就刘文论述中所涉及的“创造主体性”和“对象主体性”的关系问题,谈些看法。刘文中在论述对象主体性问题时,曾列出过一种“二律背反”的公式: 作家愈有才能,作家(对人物)愈是无能为力; 作家愈是蹩脚,作家(对人物)愈有控制力; 作品愈是成功,作家愈是受役于自己的人物; 作品愈是失败,作家愈能摆布自己的人物。有的同志(似乎还不止一位)曾据此提出: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的文学巨人以他们的文化精神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社会进步 ,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与作家自身的人格因素是分不开的。文章认为 :19世纪俄罗斯作家人格魅力主要有三种因素 :一是公民气质 ,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并存 ,对社会政治的关心 ,对现实的积极干预 ,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 ,俄国作家既是文学上的巨人 ,也是政治上的难民 ;二是平民意识 ,俄罗斯大多数作家是贵族 ,但他们的许多作品创作是以一种“陌生化”的视角 ,平民的视角去透视生活 ,特别是关注俄国小人物的生活 ,形成表现小人物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是“意图谬误”所造成的二重人格。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违背原始的创作意图 ,或者是超越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现实主义作家的良心和与宗教立场、阶级立场相互矛盾 ,在二重人格中见出作家的人格。文章还就俄罗斯作家人格因素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海弘同学:“酷”成为一种时尚,所以当下有不少明星精心包装、刻意经营“酷”。作家群中有没有人扮“酷”?难说。装出来的“酷”,不免做作、矫情,“酷”得使人不舒服。比如有一阵子,影视中的男一号个个是面孔铁板的硬派小生,好像仿造的“高仓健”在中国批量出品。领教了这类“酷”(cool),我倒宁愿看葛优的嘻皮笑险。当然你也可以说,葛优这样的是另一种“酷”。我个人不喜欢(注意:不是如今常见的“不太喜欢”这种委婉句式)做出来的“硬派”作家,尽管他们往往“酷”得使不少人投以青睐,甚至加以崇拜。如果要我投票选“酷”的作家,我的首选是:王小波。  相似文献   

12.
当代作家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佳作,这篇文章在艺术上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一、精粹的构思,短小之中显宏大。这篇散文的主旨,在于批评文艺界的一种不良倾向:有一些作家不在创作上下功夫,拿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却热衷于四处活动,追名逐利。这种人无敬业之心,只有哗众取宠之行。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但又是当事者不易觉察的。作者列举了这种倾向的种种表现,指出其严重后果,说明这是一种“快乐的死亡”。在构思时,作者开宗明义,指出“作家有三种死法”。接着,作者通过对比,指出“自然的死”“没有特色”;“痛苦的死”…  相似文献   

13.
高考《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为A级。这部分内容知识性强,学习时以识记为主,但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要求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具体问题。1991~2001年高考试卷中的“文学常识”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命题方式:一是配伍对应题。这类题目既可以单独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又可以和“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综合起来考查,以“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出现。如:(1)(1991年全国高考试卷第12题)…  相似文献   

14.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陈平问:《作家要铸炼语言》是怎样扣住题眼论证的? 《作家要铸炼语言》的题眼是一个“要”字。扣住这一个“要”字,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作家要铸炼语言的理由,即论述了作家铸炼语言的重要性。一、从文学创作规律方面论证作家“要”铸炼语言。第一节先引用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论述,接着指出由此表现在文学创作实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一些作品存在着语言运用上的毛病,我们的作家没有重视它们。第二节运用反问句承上启下:作者在作品中存在的语言运用上的毛病,绝不仅仅由于“疏漏”  相似文献   

16.
告诉你一个秘密,许多作家在写作品时,都有一个让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自己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的准备过程。这种状态,作家们称之为非常创作状态。每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这种非常创作状态会带来一种强烈的情绪,一种狂热,一种燃烧,一种喷发;一种欢乐,一种诙谐,一种忧伤。这种准备过程也称之为“为作品定情绪”。在这样的一种情绪的导引下,作家全身心投入了,创作灵感才会如泉涌不止。每位作家由于性格、气质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进入创作状态的途径也不同:有的作家在写作前要听一会儿音乐,有的作家在写作之前要泡一杯浓茶或咖…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听到老师夸奖某某同学的作文写得“活”.什么叫“活”呢?作家杨朔说:使人看到这个字,就在脑子里唤起一种动作、一种  相似文献   

18.
名字,本是名和字的合称。《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年后的加冠礼不再举行,名字则指一般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别号是指人的名字之外的自称,如五柳先生陶潜。古代作家,大都喜欢在名字以外,另立别号,有些作家的别号名目繁多,似乎难于理解,倘我们对这些作家的生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就能从中发现他们取名定号的用意,这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作家的认识。“名”和“字”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字”与“名”互相说明。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字“受之”。从“满招损,谦受益”而得名,行冠礼而加字为“受之”,实有  相似文献   

19.
孙犁是一位人们熟知的作家,一提到他,人们便会想起他那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荷花淀”风格,想起文学史家称道的“荷花淀派”。在从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中,孙犁是一位读书很多的作家。 对于孙犁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欲望,一种生命的活力。1956年,孙犁患重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仍不见好转。他平日喜爱的书,此时已无心过问。在北  相似文献   

20.
1978年秋,一位法国朋友采访82岁高龄的茅盾时,照例提起那个每位作家都会遇到的老问题:“你是怎样当了作家的?”因为从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常能披露一个作家走上创作道路的“秘密”,窥见其生活道路与文学活动的某些特点。茅盾当时是怎样回答的呢?“那是因为我没有做成革命家,所以就做了作家。”出奇的简捷、直率之外,这答案还有个极为醒目的特点:把“作家”与“革命家”径直联到了一起。茅盾当时虽然指的是1927年自己由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