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传统的演变是缓慢而又悄然无息的,以至人们在较短的时间里难以察觉到它的变迁.任何文化传统都会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大环境)中,在与经济、政治以及其它社会诸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按照自身的逻辑变化发展着;并且在这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动态地影响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地方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和关联。纵观苏南发展模式的产生、辉煌、衰退及至今日重又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中看到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共生。苏南发展模式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它更是一种文化模式。苏南发展模式的变迁,体现了这一区域文化积累与变迁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空山--机村传说壹》由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以不同的视角拼接出一个藏地村落的历史片段,并由此折射出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变迁.在新旧价值观、文化观念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地带,阿来站在被遗忘的立场,关注着变迁过程中神性、人性、群体和个体失落的伤痛,为逝去的传统、文化等等奏响了一曲不尽的悲歌,同时也透露了毁灭之后重建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是特定社会的行为模式,作为人类的创造,它适应着一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同时又制约着人类的活动。文化又大多是整合的,一文化的要素和特点大都相互适应并和谐一致。文化的适应和整合就意味着文化的不断变迁(卡·恩伯—梅·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讯》第二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文化变迁”乃是一切文化都必然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所创造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式。西北民族情结作为西北民族重要的精神生活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态环境变迁地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地貌、气候等生态变迁情况的分析,试将民族情结放入历史地理环境中研究,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与探索,即西北生态环境的变迁使西北民族历史地形成了猫冬情结、大海情结与恋乡情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纠葛,共同构成了西北民族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特质。  相似文献   

6.
我国创建学习型政府的动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政府模式的更替必然有其社会动因,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递进的。创建学习型政府,实现政府运作模式的转变是我国政府积极回应当今世界变迁的最有效的改革取向。既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政府改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新中国成立前高等教育机构的地理分布变迁分为五个阶段.从总体上看,中国近代高等院校的地理分布所经历的是一个内部自发与外部调整互动的过程.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始阶段地域分布的阶段性变迁特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当今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载体.英语,在从古英语到当代英语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生动地记录了民族文化发展所经过的整个历史.它同英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英语反映了人们新的需求和愿望,铭刻着不列颠民族与入侵者以及各类移民相互接触的印记.新词的出现,短语的变化,语音的特色,语法规则的简化,无不揭示出该语言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绵延不断的相互渗透:新兴阶层的崛起可能微妙地影响人们共同的语言态度,文艺的复兴,古典文明的传播改变着英语的特色,莎士比亚等文学天才的语言为英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英语记录着人们生活的一点一滴,英语展现出社会历史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9.
科学、道德、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和规律发展着,并因而牵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进展,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们又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其中特别是道德  相似文献   

10.
大学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革,以求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正所谓“适者生存”。但是,只有适应,不能概括大学的社会责任;只求适应,不是大学的性格。大学的根本性格是引导社会发展。在变迁中适应,在责任中引导;只有引导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在变迁中适应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的确,大学带着自身的遗传因子,依自身发展的逻辑不断进化,同时又随着环境(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的变化不断地改造着自己。大学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进化与改造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扩大…  相似文献   

11.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冲撞,积淀成为今天的文化系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就是这样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它们有其自身内在特质和规律,通过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显示着地域文化的博大和雄浑.下文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例,具体比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文化是人类借以生活生产而相互沟通交流的观念系统及相应的物化载体,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特有工具与手段”,文化只有在不断变迁中获得发展和进步.文化变迁是永恒的,它指称的是随时间推移,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内容,尤其是“文化特质”的增量或减量而引起的文化系统、文化模式、文化风格等的“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文学一直存在着误解,认为文学就是风花雪月。其实,文学是人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表现的内容涉及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关系。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符号,是特定时代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明符号的象征。文学可以体现一定的社会变迁,它以一种艺术方式承载着人类文化的生存状态和人类价值,不同时期文学特点可以体现不同时代文化和社会特征。因此,文学作品是我们社会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又能动的反映时代的变迁。本文以美国的自然主义文学为例,阐释了文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职业院校的组织文化变革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院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在组织文化变革中,始终存在着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一个是推动力,另一个是阻力。两种力量的作用使得新旧文化的变迁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融合过程,且变革过程通常分为新组织文化的设计、反映、推广和记忆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高中段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塑造高中教育品牌、提供优质高中资源,已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这一命题内涵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高中段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预设,即高中段教育普、职的协调发展.普、职是高中段教育结构中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又对立统一的组成板块.如同孕育在同一母体中的双胞胎,只有大体平均地吸取养分,才能健康成长;任何一方的萎缩,都不能形成为双胞胎的结果.这就是作为文化--心理主建构过程之一的高中段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多元性和未来性的内在表现.为了使高中段教育普、职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分析能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更具完整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个案,并加以拓展探索.  相似文献   

16.
《空山——机村传说壹》由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以不同的视角拼接出一个藏地村落的历史片段,并由此折射出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变迁。在新旧价值观、文化观念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地带,阿来站在被遗忘的立场,关注着变迁过程中神性、人性、群体和个体失落的伤痛,为逝去的传统、文化等等奏响了一曲不尽的悲歌,同时也透露了毁灭之后重建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两个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概念。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过程,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后果。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多数学者把吉登斯的现代性概念解读为一种制度变迁和社会规划。而吉登斯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也凸显了一定的文化意蕴。现代性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表达。现代性最具象征意义的表达是指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价值理念。现代性的文化诉求通过时空重构,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文化全球化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性进入其发展的高潮阶段。在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始终并存,这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我国56个民族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多姿多彩、底蕴丰厚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一方面,通过接受和汲取国内外各种文化影响,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为了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2002年以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裁体,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教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雏护与适应.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和心理,是导致少数族群及其社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正确处理族群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适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少数族群及其社区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所有文化都在不断的发生变迁,这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一个民族历史发展变化的同时,作为民族最鲜明标识的民族文化也在发生着变迁.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的聚居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当地服饰特征、婚恋方式、丧葬习俗、节日和语言等各方面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