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流动注射式化学发光法测定化学需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动注射代替手动进样方式对以前的方法加以改进,并对流动注射式化学发光法测定化学需氧量的各项参数进行了分析测定.与手动进样模式相比,流动注射式化学发光法测定化学需氧量的参数发生了改变.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更快、高分析通量、进样量少、精密度高、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该方法应用于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制的流通池,提出了流动注射分析与光散射光谱法联用的测定技术;探讨了铜的流动注射和光散射光谱测定工作条件,铜的线性范围为0~400μg/mL,检出限为3.266μg/mL,测定频率为48次/h;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快速、所需的化学试剂少.  相似文献   

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FIA-CL)作为一种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操作简单的分析方法,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重金属检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Moldflow在电脑面板成型中的流动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工程项目的建立及正确的网格划分,对电脑面板零件的注射成型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应用MoldFlow/MPI软件对电脑面板模具进行CAE流动分析,显示了CAE技术在模具开发过程中对于最佳浇口位置与浇口数量的确定、流道系统的布置、注射参数的优化、模具一次试模成功率等方面所起到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近十年以来国内外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引用文献64篇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有效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流动注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KCl作为浸提液,用流动注射光度分析法对土壤中以硝态氮和被态氮两种形式存在的有效氮的测定进行了研究.为了铵态氮的分析,发展了一种基于Nessler反应的反相流动注射分析系统(rFLA),用一个镉还原柱还原硝酸根为亚硝酸报后,再用常规流动注射分析系统测定硝态氮.本方法获得的硝态氮、铵态氮及全氮结果与参考方法的结果比较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进样频率为40样h-1,15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是铵态氮高于1.34%,确态氮高于0.55%.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注塑模具CAE技术的概念,并通过三个应用案例说明注塑模分析软件Molflow在塑料注射成型中浇口位置分析、熔体流动分析及冷却分析中的应用。最后对未来注塑模CAE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流动注射仪法与传统方法测定土壤全磷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流动注射分析仪法和传统的钼蓝比色法、钼黄比色法分析比较采自全国30个地区的33个土壤样品全磷含量的测定结果,为利用流动注射分析仪法快速有效地测定土壤磷含量的可靠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平均变异系数,流动注射分析法(3.119%)钼蓝比色法(3.985%)钼黄比色法(4.203%);流动注射分析仪法的分析结果与钼蓝比色法、钼黄比色法测定结果间的相关性分别为0.997 1和0.987 0,均达到极显著性的正相关;3种方法的回收率均在95.0%~105.0%,符合分析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注射分析仪法可用于土壤全磷含量的测定,其结果与传统方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三元复合溶液在偏心环空配注器中的流动可视为幂律流体在梭形内管环空中的流动.本文利用CFD软件FLUENT对幂律流体在梭形内管环空中流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该流动的速度、压力和视粘度分布.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压降与实验测得的实际压降,两者平均相对百分比误差小于10%,说明该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酸性介质中硫酸长春新碱被质子化后与AuCl4-形成离子缔合物,当该缔合物被载流带到鲁米诺的逆胶束"水池"中时,离解出来的AuCl4-与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发光强度与硫酸长春新碱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硫酸长春新碱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硫酸长春新碱的线性范围为0.1~10μg/mL,检出限(3σ)为7 ng/mL,对浓度为1μg/mL的硫酸长春新碱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RSD为2.21%.将本法用于注射药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研究生教学中主客体的特点及色谱分析课程的内容,探索色谱分析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总结,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研究生群体日后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化学发展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化学始于一些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分析检验工作。16世纪,化学反应广泛地应用于湿法分析。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由单纯的定性分析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到了19世纪,定性分析趋于完善,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也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分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被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20世纪以来,在经典化学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仪器分析也迅猛发展,并且在分析化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毛细管电泳具有简单、快速、样品用量少和分离效率高等特点,日益引起分离科学界的极大关注,章简要介绍该方法的分离模式、进样技术和检测技术以及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并展望其在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分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对昭通市举办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这次运动会举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昭通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Fick定律在极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化学分析研究中,极谱分析是一种重要分析方法。Fick定律对于研究极谱分析机理,改进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应用传统的SWOT分析法来制定企业战略,而传统SWOT分析法缺乏定量化分析的过程,造成了战略分析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本文提出的结合AHP方法、专家评分法和四雏坐标系战略重心定位法,对传统SWOT方法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的探讨,并结合福清移动公司校园战略制定的实例来阐述该方法的应用。结论证明,SWOT量化分析法提高了战略决策准确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多组份分光光度同时测定中的数学解析方法,随着计算机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的数学解析方法不断出现,已应用于多组份分光光度同时测定的数学解析方法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本文拟从数学解析的角度出发,就若干主要的多组份分光光度同时测定中的数学解析方法,作一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汽油烃类组成测定方法比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FIA法测定液体石油产品族组成分析中所用的原材料如硅胶、吸附柱、荧光指示剂等的质量进行分析,指出了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F1A和多维色谱法对比,展望了汽油族组成分析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交通影响分析影响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土地开发对交通的影响,提出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必要性.在分析现行确定交通影响范围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定性研究方法的不足.探讨了确定影响范围应考虑的用地开发强度、项目周边路网的状况、公交可达性、项目本身四项因素,提出确定影响范围的定量方法,给出计算公式,并指出了公式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The human nose is a very sensitive detector and is able to detect potent aroma compounds down to low ng/L levels. These levels are often below detection limits of analytical instrumentation. The following laboratory exercise is designed to compare instrumental and human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volatile odor active compounds. Reference standards of 3‐mercapto‐1‐hexanol (3MH), a secondary thiol that is important to food quality, a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 (GC‐FID), and these raw data are provided to students. Students also perform a series of 3‐alternative forced choice (3‐AFC) sensory tests to determine the human detection limits in a series of samples. For both data sets, 2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response and the slope and signal‐to‐noise ratio for GC‐FID data; forced‐choice ascending concentration series method of limits and linear regression for 3‐AFC data) will be used to estimate instrumental detection limits and human thresholds. GC‐FID and 3‐AFC results are then compared by the student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instrumental and human methods for food analysis, and to provide 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opportunity to critically think through multiple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compare the outcomes of those methods. In completing the laboratory exercise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 students will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uman and instrumental measurements in food analysis, and compare the outcome of common data analysis methods for instrumental and sensory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