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向善治:对失地农民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致使失地农民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基于善治的基本理念,从分析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出发,宏观分析了政府征地中行政公共权力的效益,提出了对失地农民问题善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加强失地农民权益综合保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重视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重要课题.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应该是综合保障,应该从加强失地农民的经济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保障三个方面,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综合保障体系.笔者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经济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失地农民权益综合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燕 《华章》2009,(16)
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事关民生和社会经济稳定的大局.如何有效安置失地农民,这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根据对山西省大同市失地农民的调查阐述了现今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所存在的问题,表达农民的意愿和要求,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是城镇化进程中迅速催生的特殊弱势群体,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失地农民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丰富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失地农民市民化及维护社会稳定.为此,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而从政府、社区和失地农民三个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期望提高失地农民的体育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然而失地农民的妥善安置及其社会保障问题的大量涌现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滞后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本文探讨了建立起多层次、综合性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周丽 《华章》2010,(27)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土地征用后社会各有关方面必须为其提供切实而可靠的生活保障,从而实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周家巷为例,从完善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意义、主要问题和基本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以土地换保障,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问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使失地农民融人城市成为“新市民”,关系到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失地“新市民”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就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部分失地农民一定程度上已沦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土地的丧失导致他们的基本权利的缺失,成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保障这一群体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意义重大。因此,用刚性法律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经济社会权利,不仅是对法治社会的要求,更是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承认并正视失地农民承受的不公平待遇,挖掘导致失地农民权益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制定刚性法律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乃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和谐之重要任务。失地农民权益问题不仅是严肃的法律问题,而且是严峻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职业缺失是失地农民最为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失地农民职业缺失存在多重风险,如个人风险、家庭风险和社会风险等,为此,政府与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援助,通过政策支持、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创业扶助、社会服务等措施大力促进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有效化解失地农民职业缺失带来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统筹背景下失地农民之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失去土地的农民.如何安排失地农民尽快鱿业是个综合问题,既是社会问题、法律问题,也是教育问题.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可帮助失地农民获得再就业技能,对现行的职业教育加以完善,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的数量在不断加大,失地农民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文章通过海南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调研,从理论与现实上分析造成失地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土地征用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这一弱势群体的问题也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以土地换保障,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沈广 《考试周刊》2013,(44):192-193
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更是发展哲学的本质诉求,在解决途径上,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满足失地农民在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社会要求,借助就业安置、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加强针对失地农民的制度保障建设等方法,为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创造失地农民发展空间与机遇等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关键之处在于可持续生计的建立.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的框架分析,指出影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媒介素养这一媒介信息化社会中公民必备素养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失地农民媒介素养与建立可持续生计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通过政府、媒介组织及失地农民个体自身的努力,切实提升该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以促进其可持续生计建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湘南学院学报》2020,(2):71-76
失地农民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社会生活环境发生变迁,其体育需求发生变迁.了解失地农民失地前后体育需求的变迁,对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镇生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对失地农民失地前后体育需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失地农民失地前后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项目数量、项目类别和体育消费观的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失地农民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安全需求使失地农民对体育锻炼更为迫切,社交需求使失地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数量明显增加,尊重的需求使失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类别有了显著性改变,自我实现的需求让失地农民参与体育消费观有了明显的改变.被城镇化后,失地农民希望能够尽早融入新的生活、获得社会认可、实现自我价值,这些社会需求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得到满足,因此他们的体育需求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失地农民能否顺利就业。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问题,保障家庭生计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迅速增加,他们中的很大部分成为"三无农民",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失地农民,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对处理失地农民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到位、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再就业难度加大、社会隐患增多等问题。可通过采取增强法治思维、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拓展就业渠道等途径,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失地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失地农民现状的思考,提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维护失地农民利益、关注失地农民精神生活等对策来解决农民失地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