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郑廷玉在元杂剧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郑廷玉在元杂剧史中的地位张本一郑廷玉,生平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据《楝亭藏书十二种》本)归其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以下简称“前辈才人”),著录其杂剧二十三种。流传至今的有五种,简称为《楚昭王》、《看钱奴》、《忍字记》、《后庭...  相似文献   

2.
关汉卿简论     
一 关汉卿在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中列居首位.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世界文化名人。 他的生平资料,在正史上没有记载,民间的记录也很少,对研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生卒年问题,根据现有资料推算,当生在1213年左右,卒于1283年前后,大约活了七十多岁。钟嗣成作《录鬼簿》时是1330年,钟说:“余生也后,不得与几席之末,故不能作辞,作传以吊云。”可见关汉卿在1330年前已死,故钟氏把他作为已死才人第一名。钟氏在雎景臣传中又说:“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杨来杭州,余与之识。”如果钟嗣成与睢景臣相识时约二十来岁,则关汉卿的卒年当上推二十年,约  相似文献   

3.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19人写吊词,使之与作家小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吊词感情浓郁,充满了对19位曲家的缅怀之情,同时又饱含钟氏的身世之悲,体现了钟氏"不平则鸣"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为传奇小说,学生不明白“传奇”的含义。有些教师理解“传奇”之意也似是而非。最早使用“传奇”一词的是晚唐裴铏,裴铏将其小说集定名为《传奇》,宋以后人遂以之概称唐人小说。著名的有蒋防的《霍小玉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  相似文献   

5.
关于状元宰相苏检最后的结局,《新唐书》《昭宗纪》载:天复三年二月,“丙子,王溥罢。朱全忠杀苏检、吏部侍郎卢光启。”同书卷一八三《卢光启苏检传》则云:“帝还京师,苏检长流环州,光启赐死。”前后记载有矛盾。《旧唐书》无《苏检传》,亦无《卢光启传》,可见两书对入传人物的取舍颇不一。其《昭宗纪》天复三年亦未记苏检事。然其卷一七七《崔胤传》载:“昭宗初幸凤翔,命卢光启、韦眙范、苏检等作相。及还京,胤皆贬斥之……”苏检究竟是被贬斥,还是被流放,还是被杀?《资治通鉴》卷二六四云:天复三年二月“丙子,工部侍郎、…  相似文献   

6.
《春秋》一书两处记“陨霜”,一为僖公三十三年,云“陨霜不杀草”,一为定公元年,云“冬十月陨霜杀菽”。一举草,一举菽,两者书法不同。对此,《左传》、“公羊传》均未阐说,独《谷梁传》于“陨霜不杀草”云;“未可杀而杀,举重也;可杀而不杀,举轻也。”范宁集解:“重,谓菽也;轻,谓草也。轻者不死,则重者不死可知。”于“冬十月陨霜杀菽”云:“未可以杀而杀,举重;可杀而不杀,举轻。其曰菽,举重也。”范宁集解:“举杀豆(按:豆即菽),则杀草可知。”“不杀草,则不杀菽,亦显。僖三十三年‘陨霜不杀草’是也”杨士勋疏:“陨霜二文不同书,故范特为一例。传嫌独杀菽,不害余物,故以轻重别之。菽易长而难杀,故以杀之为重。重者杀,则轻者死  相似文献   

7.
戴渊之疑年     
《晋书》卷 6 9《戴若思传》云 :“王敦举兵 ,诏追若思还镇京都……寻而石头失守……与公卿百官于石头见敦。敦……素忌之 ,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按 :戴若思本名渊 ,字若思 ,因名犯唐高祖李渊之讳 ,唐修《晋书》改以字行。据上引《晋书》本传文字 ,则唯知渊为王敦所害 ,其被害之年及得年多少均不知之。渊为东晋大臣 ,官至骠骑将军 ,享有重名 ,故《晋书》卷 6《元帝纪》不能不记其被害事 ,文曰 :“永昌元年……四月……丙子 ,骠骑将军、秣陵侯戴若思 ,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武城侯周为敦所害。”据此可知戴渊之死在永昌元年 (…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之一(其它三部为: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一四二二年明初重要戏曲作家贾仲明在其吊王实甫的词[凌波仙]中说:“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西厢记》是备受推崇的。也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恋爱故事,出自中唐诗人元稹写的《会真记》(亦名  相似文献   

9.
《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情节多取自于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文章试通过对比《紫钗记》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继承与改造,对从中反映出的作者之思想倾向与创作意义作一些粗略的窥测。  相似文献   

10.
一、“与之同命”(《鸿门宴》)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注云:(与之同命)和他们拚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拚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之”是代词,代替谁?张良的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只涉及项庄和沛公两人,那么,“之”字也就只能代替项庄或沛公。可见教材注为指代项羽等是不确的。樊哙固然对项羽怀有敌意,但眼下直接威胁刘邦生命的是项庄,而不是项羽。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小说史略》各修订本中,鲁迅对唐代小说的认识经历了“唐传奇体记传”、“唐传奇体记传”与“唐之传奇文”杂糅、“唐之传奇文”文类定名等三种变化情形,是对传统学术与西方文艺理论、史志目录思维与建构小说史体系之目的意图双重把握的不同认识阶段的表现。而前两种认识情形并不具备文体分类意义。后一种认识虽具备文体分类意义,却是在极力推崇西方文艺理论且试图消除传统学术之情况下形成的,存有以材料套框架、以理论隶文献等缺陷,非根植于唐人小说之实情。  相似文献   

12.
霍小玉是明代传奇《紫钗记》中的女主角 ,也是戏曲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她是剧作家汤显祖根据唐代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加工创作而成。本文试图以汤的二度创作为切入点 ,用文艺理论中的“性格组合论”对霍小玉作一番重新解读 ,客观评价霍小玉的艺术价值。本文认为 ,霍小玉在《紫钗记》剧中的性格缺少发展 ,单纯而不丰富 ,是“扁形人物”而非“圆形人物” ,甚至抹去了唐传奇中人物性格的闪光点。这不能不说是汤显祖创作初期的不成熟之笔  相似文献   

13.
“关郑白马”之“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戏曲行家,未有不知“关郑白马”的。“关郑白马”究系何指,似乎也早成定论。实际上,将具有特指意义的“关郑白马”附会为断代文学史意义的“元曲四大家”,是由明人主观臆断所造成的一桩历史误会。令人惋惜的是,今世学人不加详辨,以讹传讹,硬是让元后期作家郑光祖顶替其前辈名公郑廷玉,进入文学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近读王永健同志《“元曲四大家”质疑》(载《戏曲研究》第十辑)一文,颇受启发,惟惜其言犹未尽,姑为考释,用作为元初喜剧艺术大师郑廷玉正名之助。  相似文献   

14.
沈既济的《任氏传》是唐人传奇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作品,其文中的“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等语,虽不是直接针对唐人传奇的创作而发,但却准确地概括了唐人传奇的基本创作理念与审美趣尚及其实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准确把握唐人传奇的美学特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据王季思主编的带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影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孩娥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恤宫秋沁 元代纪君样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一《琵琶记从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明代孟称舜的传制娇红记朴清代李玉的传奇《清忠谱补_清代洪具的传奇《长一生殿》;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从清代方培成的传奇炙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卜元代白朴的杂剧心墙头马上》;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边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毛毋奴》;元代施惠的南戏《幽…  相似文献   

16.
元稹与小说     
元稹(微之)写过一篇《莺莺传》,传中的“崔莺莺”是甚么人? 宋人王铚(性之)认为“崔莺莺”是崔鹏之女,他在《〈传奇〉辨正》中说:“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  相似文献   

17.
自金代末年到元代,至元十三年灭宋,统一全国之初,是元杂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大多活动于北方大都一带,人数最多,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也最多。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是元杂剧发展的黄金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关汉卿,元中期的钟嗣成,将其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首,并将其列为《录鬼簿》第一类第一名;王实甫,明初的贾仲明评"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马致远,贾仲明称马致远为"万花丛中马神仙";白朴,朱权《太和正音谱》评曰:"白仁甫之词,如鹏搏九霄,风骨磊块,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  相似文献   

18.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大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斑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卷二)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  相似文献   

19.
邛崃白鹤山鹤林寺有邛崃八景之“书台桂影”,此“书台”是常安民“读书之庵”旧迹还是魏了翁“故读书台”之“鹤山书台”,历来争讼不断。遍考文史诸籍,宋代魏了翁在蒲江白鹤山而非邛崃白鹤山营造“鹤山书院”,而明代邛州知州汪中又在邛崃白鹤山幽居寺修建“魏文靖公书台”,《(正德)四川志》误为“蒲江鹤山书台”。杨廷仪曾记载蒲江“鹤山书院”迁址至邛崃威显庙,其后安磐始误幽居寺“魏文靖公书台”为魏了翁亲建之鹤山书院故地,并借用《(正德)四川志》“鹤山书台”之名指称“魏文靖公书台”。王圻又混淆幽居寺“鹤山书台”为魏了翁读书新台,而误白鹤山鹤林寺常安民“读书之庵”为魏了翁“故读书台”。万历《四川总志》承袭王圻之误,影响了明、清各地方志的撰写,沿误至今。实际上,魏了翁《卭州白鹤山营造记》明确记载邛崃白鹤山鹤林寺有常安民“读书之庵”,并非魏了翁讲学旧迹。  相似文献   

20.
“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á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àn)不同.其它“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