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3.
<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建议是:教师要围绕"周恩来为什么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一问题,抓住"洋人轧死中国人,中国巡警反而训斥中国人"这一重点段,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比点讨论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我在备课之前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而是反复研读文本之后,确定的研讨问题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一、聚焦"中华不振"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从小就有,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再来好好朗读一遍。”这是笔者最近在语文课中听到的一个片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所学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去了一次外国租界地后,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听到这番师生对话之初,只是“格登”一下,心里没有多想,后来越来越觉得有思考的价值。周恩来是伟大的,从小就胸有大志,但他的这种志气,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耳闻目睹各种事实之后才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外国租界地看到的那一幕,才...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7.
钱直树 《今日教育》2006,(6S):40-40
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给“教师”下了一个别样的定义,细细品味还真有道理。他说:“教师就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读书人。”还说,教师的读书当成为兴趣,兴趣当成为性格。我们都是学生时代读书的过来人.回忆过去孩提时代的读书,凭什么读?凭兴趣读。教室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横幅是教师做给成年人看的。对中小学生的学习不起作用。同样。作为教师还须明白:学生凭兴趣而学习,学生真正学习的动力是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法宝,激趣是教师教学的最佳法宝。  相似文献   

8.
我在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时,有幸欣赏到邵老师上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彩课例,试作赏析点评。邵宏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魅力,“讲在关键处,点在愤悱时”,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理解与感悟。片段一:整体感知,聚焦“中华不振”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再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  相似文献   

9.
于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牵引人的灵魂进入精神境界的.语文作为母语能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现行的语文课将道德渗透异化为道德灌输,口号式教育大行其道。试看: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呀?”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齐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0.
<正>板块一词语归类学习,语境解读词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为什么而读书?生:中华之崛起。师:这里的“之”相当于“的”,就是“中华的崛起”。看这个“崛”字,山字旁,本来的意思是“山从平地上高出来、凸起来”。这里是说“中华之崛起”,中国怎么样才叫“崛起”?  相似文献   

11.
一、品读“中华不振” 师:(出示课题)请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我们联系课题和课文内容便会明白,“崛起”在文中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14.
一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备课,应从提炼主题入手,创设情境,搭建支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和深化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5.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16.
吴昊阳 《作文大王》2022,(11):42-43
<正>敬爱的舅舅:您好!自从上次分别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未见了,我很想您。您身体好吗?工作顺利吗?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以前的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周总理亲眼目睹了一个同胞被外国人欺负却无处申冤的悲惨场面,他心中燃起了一团怒火,感受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从此下定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年三月六日,是周恩来爷爷85诞辰。周爷爷在少年读书时,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一次,老师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答是为了谋生,有的答是为了发财,只有周爷爷庄严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他去日本留学。给小学时的同学写下这样的临别赠言:  相似文献   

18.
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最近,我看了《热爱祖国,立志成材》这本书。它介绍了古今中外一些名人从小立志,勤学苦练,长大报效祖国的事迹。我先粗略地看了一遍,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当我重新细读的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自从那次修身课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像风帆一…  相似文献   

20.
当年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的课堂上被问起为何而读书时,他掷地有声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会从老师那里听到过这样一个有关读书与理想的故事。在每个学生的心底也总会有一个梦,这个梦是对自己未来理想的憧憬。"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在老师的这个提问过后,学生们说得最多的是"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一位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