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标题醒目而凝炼。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授,同时又是一名英勇无畏的伟大战士。四三年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与腐败,他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勾结美帝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四六年七月十五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匪邦暗杀。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还说“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先生从青年时就成为爱国的热血青年,到美国学习,也是日思念祖国,回国后,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悲愤失望,形成沉郁的诗风,到西南联大后,闻一多开始关心政治,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揭露国民党专制,腐败,抗战胜利后,参加了反内战,反独裁,争和平民主的斗争,最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由爱国诗人成长为民主斗士。  相似文献   

3.
<正>一、导入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闻一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核心情境任务:时下,“云旅行”兴起,闻一多先生的电子纪念馆需要大家来设置场景空间、陈列物品。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罹难之后,国内民众反应强烈,诸多媒体发表纪念文章,其中尤以《新华日报》最为突出。《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机关报。据不完全统计,自闻一多去世之后短短一个月内,《新华日报》共刊载唁电10篇、抗议书和谈话4篇、社论2篇、通讯报道3篇、纪念诗文8篇,以及闻一多最后的演讲全文等,各类文字共近30篇。《新华日报》对于闻一多的纪念,有力引导了舆论走向,寄托了人们对闻一多的哀思,揭穿了国民党当局的政治阴谋,向世人阐明了闻一多遭暗杀的真相,弘扬了闻一多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遗志。  相似文献   

5.
邓沛 《语文知识》2005,(10):28-28
关于现代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死因.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是他坚决不吃美援面粉而饿死。这是因为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中有这样一段话:“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八年,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作家朱自清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朱自清坚持民族气节,不为粒粟折腰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赞扬。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具有坚强的中国人民的骨气。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周恩来同志说:“鲁迅闻一多都是最忠实最努力的牛,我们要学他们的  相似文献   

8.
一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的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  相似文献   

9.
1946年7月15日,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在昆明为悼念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民盟负责人李公朴,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怒斥、痛骂反动派。当日下午即被特务在昆明市西仓坡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门口附近杀害。对闻一多先生为民主事业视死如归的可贵气节,毛泽东主席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阅读背景材料。课前将闻一多先生牺牲的前后经过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个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借阅有关闻一多先生的书籍。这样,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及他在国民党反动派暗无天日、压制民主、制造恐怖的岁月里大义凛然、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   加强朗读训练。着重注意把握人称的变换。这篇演讲词一共运用了七种人称代词:我们、我、你们、你、他们、他、大家。这是因为讲演要看对象,而不断变换人称,对表达演讲者的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要把握口语的特点。如“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 !有什么事实拿出…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一多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他在昆明殉难已经卅三年了。毛泽东同志曾经把闻一多皆为“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民族英雄”。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也曾称道:“鲁迅、闻一多都是最忠实最努力的牛,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黄波 《教师博览》2011,(7):58-58
晚年朱自清有一件事为人称道,就是"不领美国救济粮"。一篇名文对此事格外论列,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自朱自清1948年辞世至今,关于其死因,权威的说法是他"贫病交加而死",而在不少仅仅读过像上面这篇名文这样文字的读者印象中,朱自清居然是"饿死"的。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教授(1899—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卓越的科学文化战士。他为真理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他精深的学术成就。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颂"。  相似文献   

14.
<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演讲名篇,很早就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文章写的是遭到国民党暗杀的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反动派特务无理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做了一次惊世骇俗的即兴演讲。闻一多先生满腔义愤,痛斥了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号召人民群众站起来勇敢地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会后,闻一多先生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斯人已逝,生前的一腔正义化作一篇时代绝唱而传诵千古。我辈后人,每读此篇,无不为其热烈的情感、铿锵有力的语言所感染,那分明就是一篇战斗檄文,先生满腔爱国热忱化作了一个个用鲜血写就的文字,俯仰于句逗间,让人激情澎湃,感慨  相似文献   

15.
训政体制是国民党在1928—1948年间确立和实行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它的建立是国民党打着向民主宪政过渡的旗号,实现其以党治国和一党专政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这一体制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反动本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过程中产生的,是孙中山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的首次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民主内容和民主精神,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评价训政体制在我国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必须了解训政体制的理论来源,确立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选材典型。文章记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充分地显示了闻先生的个性特点。这就是前期作为学者的闻先生的埋头的“做”,和后期作为革命家的闻先生勇敢的“说”。特别是闻先生的从“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到大声地“说”,“说”了就“做”的变化,更反映出闻先生生活道路的特点。闻先生的这种变化,是有社会原因的。这就在闻先生的鲜明的个性特点上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正是从这个理解出发,作者选取闻先生的言和行,以及前后的变化作为素材,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历史人物闻一多,而且再现了“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毛泽东语)的生动形象。“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毛泽东语)这只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杰出的代表,这样选材是有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的编辑道路与他的人生道路是同步的,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战士,他走过的编辑道路即是证明.他参与主编的《诗镌》,倡导了中国新诗形式的运动;他主编的《语言与文学》,弘扬了中国的学术,特别是他晚年担任《民主周刊》的社长,喊出了中国人民要求民主、争取自由的时代呼声.闻一多在诗歌创作、学术研究与民主斗争的同时,对中国的编辑事业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初四册所选《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追悼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的讲演记录稿。闻一多和李公朴,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人士。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7月12日凌晨五点钟,闻一多先生便站在李公朴先生的遗体旁,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复仇!”于是,便成立了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7月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由闻一多亲自主持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会上,李夫人陈述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经过。这时,会场里一些歪戴帽子、架着黑色眼镜  相似文献   

19.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次特殊的即席演说 ,是在特殊背景之下产生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演说词。在白色恐怖之下 ,面对民主人士李公朴惨遭杀害的事实 ,面对国民党特务恣意捣乱、破坏追悼大会顺利进行的情景 ,闻一多先生抑制不住满腔怒火 ,拍案而起 ,针锋相对 ,慷慨陈词 ,与国民党反动派短兵相接 ,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留下了这曲千古绝唱。这篇演讲 ,语言犀利、短促、斩钉截铁 ,别具特色。认真品味 ,对我们学习语言大有裨益。一、变换句式 ,加强感召力。根据当时的特殊场景 ,闻先生充分利用口语通俗、简洁、犀利、短促等特点 ,多…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四册第八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生前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可是,备课时,我参阅了《最后一次讲演》(下称“讲演”),却是这样说的:“我们随时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