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最终将成为乐生的手段,人们在解决温饱以后,就要向小康富裕之路走去。在此过程中自然会有一些人先富起来,再有更多的人富起来,然后整体经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一部分人怎么能富起来呢?从理论上讲,劳动致富,即通过各自的诚实劳动,再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一部分能人就可以先富起来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有些人先富起来是由于单位和职业的关系,与个人  相似文献   

2.
种种迹象表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已成为21世纪中国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来有学者提出能不能让大学民主走在前面。我们应该让学校更民主一些,更自由一些”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召唤下,我国城乡涌动着一股经久不息的致富热潮,许许多多的人,以自己的才智和劳动,过上了好日子。其中有相当多的人,生活已达到了相当富裕的程度。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这并不表明在我国已解决了贫困问题。实际情况是,我国仍有相当多的老百姓生活还有困难,还有6500万人口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就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仍然有一些地方,有一些老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相似文献   

5.
哪些中国人最应该先富起来,继而带动十多亿同胞共同富裕?这样一个中国为之探索了二十多年的重要问题,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已经愈来愈清晰明确——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今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着重提出:当前,很有必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在发展较快地区的干部群众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这一创导,势将成为当前全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3月 4日正处"两会"召开之际,解放军报切时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搞好"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次日转载),对先富起来的地区何以要开展以及怎样开展这一教育活动作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导向鲜明,影响深远,读后令人茅塞顿开。那么,就写作艺术而言,这篇重头评论究竟有哪些特色呢? 论题迫切而又重要…  相似文献   

7.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再次强调大力提倡慈善事业、民间捐赠的第三次分配,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8.
小康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于八十年代初向世人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至八十年代末,GNP翻一番,开放沿海,搞活东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步,至二十世纪末,  相似文献   

9.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听说了“市场经济”这个词,第一次被鼓励去追逐财富,而且获得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具体目标。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机遇的变迁,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固有思维。  相似文献   

10.
是什么造成了贫富差距?二十年来,人们在接受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提法后,对日愈拉大的差距难以理解。机会不均下的富豪贫富差距是社会各个阶层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人们对于贫富差距的不满,主要就集中在机会的不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不管公房制度给我们造成了怎样的不快。都不能阻止我们进入换房时代。今天.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把往事留在了公房.把精彩抖擞在自己的第二房。随着中产数量的与日俱增,更多持有温和价值观的人.开始不动声色地过上了二房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先富起来的那些个体工商户很少进入现代中产阶层,因为他们是靠钻政策的空子富起来的,等政策一完善,他们就没有继续敛财的机会了,同时,由于暴发户心态所形成的消费习惯和特定的文化氛围,注定了这部分人与现代中产阶层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3.
第一现场     
原罪中国内地富豪之中很多人在发家时都巧妙地运用一种叫做“关系”的资产,利用制度本身的不完全性或缺陷,进行钱权交易。 此刻成为众矢之的的先富起来的少数民营企业家们陆续东窗事发,带给人们一个思维定势:下一个是谁? 由于民营企业家对“秋后算账”的畏惧,一些人已经将亲属安排到海外,并通过种种渠  相似文献   

14.
痛苦指数下的尊严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调查机构出面调查一下国人的痛苦指数,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媒体提供的人民喜乐故事。中国社会每天都露着欢笑的表情,似乎已被巨大的欢乐指数所吞没。但在我看来,尽管没有数据支持,中国人的痛苦指数(如果有这个指数的话)无疑是不低的。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请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气象,带来新的生机,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并不都是一片“莺歌燕舞”的气象,而是“龙腾虎跃”,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行业、有的人可能如鱼得水,走在前面,先富起来了;有的行业、有的人则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媒体载文,提出要破除“天下为公”的“过时”观念。文章认为,“天下为公”宣扬平均主义,不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利于让少数人先富起来。这种认识是对“天下为公”的曲解和误断,编辑部更应慎重把关,弄得不好,容易误导舆论,混淆视听。“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相似文献   

17.
听了《百名村支书实话实说》这个广播节目之后,我有四点体会:第一,在新闻“三贴近”的实践中深化主题报道。新闻“三贴近”,是生命力和感染力所在。这个节目有很独特的味道,就是贴近了农村的现实情况,很好地把人物形象同农民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并且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在先富起来或者先发展起来的先进地区,共产党员如何  相似文献   

18.
两粒芝麻     
我有时候想,如果给报刊挑错也能作为一种职业的话,那么必定又会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我甚至打算建议,凡公认为指出错在何处言之凿凿的人,应该给予奖励.有的报纸大胆发表声明,凡纠正一个错字,奖励一元.这样做,既可视作明智之举,也可见编辑者纯净版面的决心和尊重读者的苦心.现在是:一方面号召挑错,一方面又不采取措施纠错防错,便出现错误太多,懒得评说;评说不断,错误照犯的恶性循环局面.比如禁止随地吐痰,讲了又讲,宣传了又宣传,收效甚微.后课以罚款,而且重罚,就起了显著作用.报刊上的字词错误,有些是误植,有些是作者编辑者均不甚了了,浑然不觉,同报纸的舆论导向,系列报道,重头文章比起来,虽是芝麻,但不可不察.理想的境界是:捡了芝麻,不丢西瓜,对芝麻掉以轻心是不对的.下面的两颗芝麻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19.
读《人民日报》记者孟晓云的《大户心态篇——温州风情画之三》,给我的印象是:鞭辟入里,引入思索,颇有回味。这篇“风情画”的最大特点,是善于从细微之处着眼,准确地捕捉人们深层的心态,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观察能力。很多日常为人所忽视的现象,作者却能透过其表面揭示出它的实质。比如,从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争着与县委书记合影,从农民把乡政府奖给的匾挂在进门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的富民政策,使温州先富起来的专业户腰杆子挺了起来。他们希望别人也富,大家都富了,“红眼病”就少了。通常是邻帮邻,亲帮亲,一个购销员出门跑业务,带一批人出去。大户怕自己孤立,成为群众的对立面。过去农民眼红干部的收入多,认为自己的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现在颠倒过来,大户希望干部富,因为干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似乎干部富起来政策就牢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