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可大致划分为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与当代哲学.当代中国哲学中的主流形态不是中国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进一步发展更新形成的哲学,也不是中国当代本土生长起来的其他新的哲学,而是从外国引进、然后又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运用中国语言表达的、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的、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被中国人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的国家哲学.我们应该自觉地、积极地促进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传统中所蕴含的许多重要的哲学要素,都已被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及其结果证实具有现代性价值,但它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才能走向现代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理念抽象性程度极强,不可能以原典的形式而只能以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形式发挥作用。这表明,中国哲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将二者彼此打通并实现视界交融,从而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哲学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的特点。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区别,又有联系或同一性。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我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并对中国传统观念进行人文改造的过程。文章从社会历史观、群众观、科学观三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人文改造。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继承和发展超越关系。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改造发展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传统提炼上升到时代精神的最高峰,在哲学基本问题、认识论和发展观三个方面体现了丰厚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与超越,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根据和必要条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并以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说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和确立的依据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传统哲学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的说明 ,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作用的分析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欧洲大陆步入中国的上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发展,日趋灵活有效地解决中国社会实践的重大课题,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同时经历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尺度,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证明世界化维度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相互交融,共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图景。实现理论和现实的融合、历史和未来的融合、坚持和发展的融合、中国视角和世界视角的融合,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互动研究的四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论作为现代科学方法论,从它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应用来看,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可供概括的科学成果,系统论不仅证明了科学的辩证唯物论哲学的正确性,而且唯物辩证法对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论的统一上。矛盾分析与系统分析都是现代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本校作者论文选摘光明日报1995年2月16日洪晓楠《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各种资产阶级文化哲学的产生与流行及受到批判为主要特征。其演变过程和特点具体表现在:(1)从中国现代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认为不仅要考察传统文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而且要从近代中国中西哲学合流的历史进程来分析这两者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历史背景;应注重分析中国的农民文化传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通过对农民文化传统的两重性的阐释来全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实现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应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研究,借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对西方哲学的概括和提升,而且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概括和提升,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形成同样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集中论述胡汉民哲学功绩的阐释性文章。文章首先论述胡氏哲学思想;其次论证胡汉民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视界交融者、中国第一场社会主义论战的挑起者和中国首批社会主义实验场的开垦者;再次论述胡汉民开启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代风气,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视界交融度的把握的学术榜样;最后还原出一个完整而全新的哲学视界交融者:胡汉民先生。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王玉峰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概括,不仅师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使之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毛泽东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本...  相似文献   

13.
从过程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体系本身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从理论渊源或思想来源上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及哲学思想相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实践的维度来看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在理论上不断升华的过程;从理论主体视角来看,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断探索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过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近代中外文化冲突交融的最重要的精神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致思实用、知行关系、一分为二、内圣外王、民本主义等思想和精神,经过毛泽东的批判、改造和继承,成为毛泽东哲学的精华,使毛泽东哲学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性格和中国哲学精神.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形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和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前途,而且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智慧,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在全球化进程曲折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性及其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反思,既是科学技术哲学逻辑理路的延伸,又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16.
以旅美作家严歌苓所写的长篇小说《扶桑》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国劳工生存状况、人物角色定位与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将哲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在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之中挖掘平衡点,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批判、文化本质与文化发展等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演变历程与时代特征,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文化思潮,在长期考察、爬疏诠释的基础上,进行宏观把握与论证。同时,从“文化自觉”的立场出发,窥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交融大背景下的未来走向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依据毛泽东所作的《批注集》,对他的哲学思想特色的形成过程,作了初步的探讨。毛泽东的哲学生涯始自于延安时期。他在研读哲学时,始终关注的是对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抗战初期国内阶级矛盾变动情况的分析。“实践”和“矛盾”范畴,是地哲学思考的中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毛泽东以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为依托,咀嚼、吸收和消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即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以实践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土壤中,继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实学传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实学传统中的务实求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经邦济世、自强不息的思想精华,同时,赋予中国古代实学以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国古代实学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高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实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