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陕西日报记者,我连续五年随陕西“两会”代表团赴京采访,亲历全国“两会”新闻战,可谓是“惊心动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连轴运转”,常常令我在每次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劲来。 回想静思,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每次接待来陕西代表团采访的国内外记者都在三百多人次以上,其次还加班向陕报写新闻稿二十篇左右。尤其是今年会上涌起的西部大开发热,陕西代表团成为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来团采访的各路记者达六百多人次,陕西代表被采访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频频刊播,形成“西部热”带来宣传“陕西热”…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见到林间同志是在一次会议上。天津日报副总编辑范瑾指着他,向我们全体外勤记者介绍说:“这就是你们采访科的科长。”社长王亢之在旁补充介绍说:“林间同志经验丰富,是老记者了。”其实,当时他最多也不过30岁。后来知道:从1942年起,林间就在延安《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记者到陕西代表团集体讨论会现场采访,有的代表说方言听不懂,正为难时,三秦都市报的随团记者自愿给大家当起翻译来。在他的帮助下,记者们都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当大家向他表示感谢时,他有点腼腆地笑着说:“为了报道两会,我们走到一起来了,大家既竞争又合作,这才叫做‘和谐’啊!”  相似文献   

4.
陈云同志和李先念同志1958年10月中旬来陕西视察,并参加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我当时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当记者,分社派我和摄影记者杨绍夫采访陈云同志的视察活动。 不要为我拍照 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陈云同志,他穿着简朴,一身的卡深灰色中山装,圆口黑布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对陕西和西安市经济建设极为关心。那天,在西安市委书记处书记冯直等领导同志陪同下,陈云同志来到西安高压开关厂。在参观各个车间中,西电公司总工程师冯勤为边走边向陈云同志介绍这个新建厂的机器和设备状况,以及生产能力等。陈云同志对这一方面原来就知道的很多,用不着冯总详细介绍,他即示意懂了。我们的摄影记者老杨瞅准这个镜头从正面“咔嚓”拍了  相似文献   

5.
记者随领导外出采访,是个辛苦活。没有上下班之分,随时随地都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捕捉新闻。近几年,我曾先后跟随李铁映、王震、朱镕基等中央领导采访,跟随省领导同志采访的时候更多。每次接到任务,从进入角色到发完稿子,几乎是只要不睡觉就采访,只要采访就不睡觉,活象气象台的“全天候”观天雷达。1990年11月18日到22日,李铁映同志来河南考察,我跟随采访。头一天,李铁映同志在郑活动,第  相似文献   

6.
黄曙林 《新闻实践》2012,(12):I0002-I0003
11月7日上午,赵洪祝、夏宝龙、李强、葛慧君、赵一德等省领导看望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随浙江代表团赴京采访的我省新闻工作者。省领导来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的驻地,与记者们一一握手,致以问候。省领导询问了我省主要新闻单位有关十八大宣传报道的准备工作,还饶有兴致地查看了记者们的设备。  相似文献   

7.
“十六从军惜白发,一生未曾下战马;驰骋写军赋,至今笔生情。”老军事记者阎吾的这首自抒诗,正是他离休后的真实情怀。阎吾同志是新华社老一辈军事记者的代表,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同他共事25年了,他那种特有的热爱生活、热爱军队、热爱军事报道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一”前夕,我来到总政干休所看望阎吾。他刚从部队采访归来,兴致勃勃地谈了在部队采访的见闻和对新时期军事报道的意见。他仍沉浸在部队和军事报道之中,继续活跃在军事记者行列里。阎吾是1983年因年高有病,卸下了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主要领导的职务,离休住进干休所的。这位在军事报道战线上奔波了40年的老军事记者,年过花甲,身体不好,总社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不要  相似文献   

8.
当了几十年记者,还真的对记者的“身份”问题有点儿模糊。有人说“记者是官”。君不见,个别记者下去采访,当地领导没有接见或陪餐,没有小车接送,他就说人家小看了自己,大发牢骚甚至不辞而别;采访会议,主人出于礼貌也请记者讲几句话,他便毫不容气地对人家的工作评头品足,天南海北胡扯一通;还有的“拉大旗,当虎皮”,开口是某市长怎么说,某书记怎么说,俨然一副“天子近臣”姿态;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逼供讯”,象法官审案犯一般,老喜欢居高临下,威风  相似文献   

9.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10.
今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工会十三大期间,《山西工人报》派出了该报编委、高级记者杨培忠作为山西代表团的随团特派记者,赴京参加大会采访。会议期间,《山西工人报》共出版六期,其中五期天天有记者发回的专稿。而且基本上做了头天新闻第二见报,可谓最及时了。这当然有赖于现代通讯手段的先进,但与记者的快速采访、快速发稿的作风不无关系。此外,从报道量看,不算新闻图片(包  相似文献   

11.
甘苦寸心知     
2月16日到3月15日,我随出席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江西代表团赴京,采访江西代表和江西籍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开好“两会”,行使自己的神圣职责的情况。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我们江西上中央电台稿件32篇(其中报摘24篇),名列全国第一,给编辑部发回消息、述评、录音专稿、人物专访共18篇,做到了“两会”期间中央电台天天有江西的报道,省电台天天有代表委员的声音。省领导称赞我台的“两会”报道全面、充分、及时,有份量。(一)要有一点吃苦精神历年来我台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人手少,任务繁重,要全面、充分、及…  相似文献   

12.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3.
那是1960年的9月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接受了随中国科学院治沙综合考察队到塔克拉玛干进行摄影采访的任务。临行时,分社领导方面给我们(同去的还有分社文字记者宋政厚同志)介绍了关于这个沙漠的情况。到了于阗县,  相似文献   

14.
雷谊 《现代传播》2004,(3):118-119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能否接近采访对象,往往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而对政治性人物的采访尤其需要讲究“记者接近”。“记者接近”是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空间接近和心理深入,是采访中记者一直主动进行的有目的和采访对象交流互动的专业行为。而其中,空间接近是指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预约行为来实现物理空间位置的靠近;心理深入是指记者通过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并力求深入对方的精神领域。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政治性人物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技巧。一、“记者接近”中的空间接近首先,“记者接近”体现在…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的,在工作中常常要同各级领导同志打交道;采访、审稿。我作为陕西日报的记者,在同被群众誉为“铁市长”的原西安市市长张铁民同志的接触中,对他与记者的关系,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同张铁民同志的相识,是从一件带有戏剧性的趣事中开始的。一九七三年夏天,张铁民同志当时是中共铜川市委第一书记。他顶着“文革动乱”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当年刚作记者,便有前辈谆谆告诫:“记者这一行是个苦差事,要有吃苦的准备。”记得已故的新闻署老领导,非常善于总结新闻工作经验体会的胡乔木同志也说过:“新闻工作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我是先下乡,尔后在县、地当通讯干事,再后才成为职业报人的。这种经历,没少遇到吃苦受累的“活儿”。那是70年代,有一次奉派下乡去采访一位叫杨长青的优秀共  相似文献   

17.
1993年,随州市举办“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烈山宗亲代表团参加了盛大的文化商旅活动。 事前,报社领导分配我,采访台湾高雄市烈山宗亲代表团团长吕天良。高雄市代表一共24人,是本次来人最多的代表团。因我初次采访“名人”(在我心目中和采访生活中,他是个名人),我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接受采访任务的。 我在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于吕先生到达随州的当晚,就叩开了其房门。由于我准备充分有序,采  相似文献   

18.
当年刚作记者,便有前辈谆谆告诫:“记者这一行是个苦差事,要有吃苦的准备。”记得已故的新闻署老领导,非常善于总结新闻工作经验体会的胡乔木同志也说过:“新闻工作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我是先下乡,尔后在县、地当通讯干事,再后才成为职业报人的。这种经历,没少遇到吃苦受累的“活儿”。那是70年代,有一次奉派下乡去采访一位叫杨长青的优秀共  相似文献   

19.
1986年9月,我正在北京出差,接到单位领导来电,当年国庆期间,我们电台“小说连播”栏目要播出作家铁竹伟撰写的长篇《霜重色愈浓》。这是一部描写老一辈革命家、上海市老市长陈毅同志的力作。因为据了解,铁竹伟同志正在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修改另一部正待出版的作品,因此让正在北京的我,马上找到铁竹伟同志,进行采访,向广大听众介绍写作这部作品的过程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1993年,随州市举办“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来自台湾、香港、菲律宾、韩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烈山宗亲代表团参加了盛大的文化商旅活动。事前,报社领导分配我,采访台湾高雄市烈山宗亲代表团团长吕天良。高雄市代表一共24人,是本次来人最多的代表团。因我初次采访“名人”(在我心目中,他是个名人),我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接受采访任务的。我在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于吕先生到达随州的当晚,就叩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