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致仕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从古籍中记载致仕的史料视角,详细地考察了明代官吏致仕条件、待遇、事例等,指出明朝致仕制度上承以前各代,下启清代,是中国致仕制度的转折期,在制度的规定上日益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致仕,俗称退休,是古代官员新陈代谢的必需,也是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对北宋名臣文彦博致仕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研究其中诸多致仕方面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致仕制度,即官吏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尚书·大传》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所谓"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  相似文献   

4.
郭浪 《兰台世界》2020,(2):143-147
官员退休通称致仕等,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议题。经过各个时期的不断调整,宋朝致仕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有宋一代,虽则出现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一批知止而退的致仕官员,但年及而愿退者依然较少,官员恋栈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导致官员恋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层面而言,部分及年应退官员,或基于生计考虑,或缘于贪恋权财,而故作不知退。就客观层面而言,宋朝致仕标准"朝令夕改",具有极强的随意性特点,既褒奖提前退休,又额外奖励按时致仕,亦或惩处或者认可到时不退者,使得官员面对如此繁杂的情况,属实不知该退还是不该退,有些无所适从。最终他们在善变的致仕制度中徘徊前进,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主要对象是政府官员,那时叫“致仕”。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致仕制度。唐代,官员退休以后,五品以上官吏可得一半俸禄,有功之臣,由皇帝批准也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赐予田地,可以养老。  相似文献   

6.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历史上,唐代的致仕制度较有特色。调节官员“进出口”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而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相似文献   

8.
明清官员致仕的年龄随着朝廷的需要各有不同的规定,但是由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明清官员致仕的年龄不断变化的实施仍然受到一定的局限,种种迹象都显现出致仕官员和朝廷所具有的人身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杨屹东 《图书馆学研究》2006,(1):100-100,F0003,99
本文针对中国版权制度起源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中国古代版权意识与现代版权保护制度的差别,认为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版权保护制度,并从传统思想、出版技术、东西文化差异、古代作者地位等方面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读《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沈星棣等著,江西教育出版社版),感到它是一本史料翔实并卓有见解的、论述官员退休制沿革的著作。(以下简称《制度史》)它富有创见地论述了我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的始末,堪称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领域的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论著。  相似文献   

11.
古籍文献数字化中的图书馆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文献数字化的人文意义,在于它关系到敬畏图书馆制度、维护图书馆权利、对弱势群体关怀及坚持图书馆职业精神等诸多方面。古籍文献数字化体现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图书馆人文精神需要信息技术支撑;信息技术要发展,应更加关注人文因素。古籍文献数字化要克服技术至上思想,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CALIS汉语文古籍联机编目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古籍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这也是古籍在图书馆藏书中占有特殊位置的原因。但是,一直以来,古籍机读目录的建设工作缺乏标准,没有合适的系统,停步不前。CALIS于2004年建成了古籍联机编目系统,目前已初具规模。文章详细介绍了CALIS古籍联机编目系统的技术框架、软件平台、系统功能特点、工作流程、运营情况、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其不足作了探讨,同时阐述了它对中国高校图书馆古籍事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视角的转换与研究材料的拓展,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目录结构既是一个书目检索系统,也与文化意义的表达和人伦价值的证成相关。作为检索系统,其语义化和语用化取向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语法化的文献组织模式,对于纠谬西方式的理性偏正和理性滥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意义的表达上,基于古籍收集、整理和利用的古代目录学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与理解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只要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就必然要认可古代目录学的现实意义;在人伦价值层面上,古代目录学另有超越旨趣。书目提供的文献规整性的小序直接对应于社会人伦之大序,由此形成的理想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批判意义。对这三个方面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将构成中国古代目录学之当代研究的必由进路。而材料的拓展,尤其是对出土简帛材料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必将改变基于传世材料的以文献证文献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The loss of co-workers due to retiremen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eople who are left to carry on with the work of the unit. The process of recovery from the loss of experienced and long-serving support staff members is analogous to the stages of grief that a person experiences after the death of a loved on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the Serials Services unit at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Libraries is coping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retirement of its two most experienced library assistants and discusses the steps taken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provide quality service to users.  相似文献   

15.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云南省建构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籍保护体系,即省、州(市)、县成立了相应的古籍保护机构;依靠自身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根据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收藏丰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彝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和东巴古籍的修复工作,在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和整理出版,一批珍贵古籍和拓片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围绕寺庙和民间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登记、少数民族古籍修复,论文认为古籍保护涉及多学科知识,应尽快开展古籍保护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图书馆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发展和继续,它的母体是中国古代藏书楼,它的根在中国,绝不是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的产物。中国古代藏书楼由于受到小农意识、宗法制度、科技落后、图书数量少及没有足够的读者群等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封闭性,"书藏"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并非绝对地封闭保守,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具备近现代图书馆收藏图书与提供使用的基本功能和本质属性。中国古代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孕育、产生和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籍的保护与开发相互关联,古籍的开发-维护-再开发-再维护是古籍价值得以传承的良性循环系统,而开发古籍是启动该系统的原动力.必须放开思路,多视角地拓宽古籍利用的渠道,使古籍开发融人文化产业.在数字化基础上,着重古籍信息的增值性开发,如建立中国文化元素数据库或加工其他古籍文化增值产品,使增值产品为广大世人所用.目前我国古籍开发的思路和手段单一,利用面较窄,在数字化过程巾损坏古籍的问题严重.应借鉴台湾地区开发古籍的经验,让社会各界参与古籍数字化的公开征选计划;同时应建立与数字化紧密结合的古籍开发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在古籍开发过程中要制定严厉的惩罚与监管制度,加大对损坏古籍的惩罚力度.表2.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籍索引编制软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年 《图书馆学研究》2011,(19):65-68,101
我国利用计算机编制古籍索引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出现了一些试验性的古籍索引编辑系统。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古籍索引编辑系统逐渐成熟,一些大型古籍索引编辑系统相继出现,四川大学研制的"中文索引编制系统"以及广西大学研制的"类书索引编制系统"为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9.
知识服务背景下古籍VR阅读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古籍阅读推广中文献不易获取、阅读理解困难等困境,指出古籍数字化的缺陷,提出古籍VR阅读的设想,并从建立虚拟古籍阅览室、构建古籍VR阅读系统、构建古籍VR阅读资源库等方面探讨古籍VR阅读推广实施路径,以帮助读者阅读古籍,理解文本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