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评述了孔子和孟子对于为政道德的主要看法,并探讨了其中值得肯定的思想成分。  相似文献   

2.
钟维荣 《红领巾》2004,(2):21-23
新时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为政清廉在党风和政风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历代王朝兴衰的史实为契入点,分析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与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内在联系,强调在党风政风建设中必须坚持艰苦奋斗,为政清廉,并进一步提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其中论"为政"的部分,从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文章结合21世纪我国政治建设实际需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视角,对《论语》蕴含的为政理念进行了新的领悟。  相似文献   

4.
论学为政的有机结合,乃经世致用之观点。明代罗汝芳论学为政之实施,在主治辖域,化育人才,开元移性,重在感化等方面卓有成效。罗汝芳具有的德才素质与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其论学为政实施成功之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为政清廉在党风和政风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历代王朝兴衰的史实为契入点,分析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与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内在联系,强调在党风政风建设中必须坚持艰苦奋斗,为政清廉,并进一步提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为政清廉作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傅维鳞(1608-1677),字飞睹,号掌雷,灵寿人,傅永淳长子.在傅维鳞二十余年的为政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他勤勤恳恳,恪尽职守,耿直勇谏,尽忠国家.他主张于官则赏罚分明,注重考核,于民要轻徭薄赋,注重国计民生,也就是要以民为本;另外他也主张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改革;不要畏惧权贵,要敢于直谏等等.这些为政思想,一般都散见于他的奏疏和作品中.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为政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者应富民、重民,举贤人,“宽猛相济”。梁启超的为政思想以“自由”为精神,认为应助民、听民,用英雄,“放任干涉相结合”。它们都蕴涵着许多发人深省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论语·为政篇》中词语的歧解为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家训释的分析、综合,力求更加准确地解读《论语》的本义。在评议的同时,充分利用旧注和新解及其他语言材料,从多方面对词义进行认真辨析,试图分析产生歧解的原因,并总结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伟大诗人屈原一生致力于楚辞文学,其中尤以《离骚》著称。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楚国的兴盛奔走呼号,可惜朝廷昏暗不明,小人当道,致使屈原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我们通过反复研读《离骚》,可以真切地捕捉到诗人的以政为德、治理美政,以民为本、情系人民,呕心沥血、举贤授能,忠君爱国、高尚峻杰的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对于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汉臣曹振镛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多数学者对曹振镛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庸臣",并且把"多磕头,少说话"作为他人格的写照。然而真实的曹振镛却并非如此,他在政治上不仅有一套独特的为官之道,在学术方面也颇有成就,并且始终把"清慎勤"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这种情况给为官为政者在其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语》中为官为政伦理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语通译》是一部传播广泛的古典名著今注今译。本文就《为政》篇中训诂、句法、翻译等方面提出若干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3.
华夏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探究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历史如何变迁,改变的是朝代,不变的是情怀,作为一个执政者首先要具备崇高的人格素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而"民为邦本,载舟覆舟"是古代为政者最基本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为政”思想内涵丰富,内容各具特色,每个部分又相互交织,构成“为政”内涵丰富而又系统的体系.“为政”理念灌注了孔子超前的政治智慧,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多年,并且深入到人们灵魂深处,它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孔子的“为政”思维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原则要求的确立发挥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与文化指导作用,体现了巨大的时代价值.运用孔子的“为政”哲学思维,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以更加丰富的姿态走进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相似文献   

15.
圣人以神道设教,因民情制礼。天道贵在得时,民情重在归心。天道,理之所宜;民情,众望所归。政之所出,唯此二者为本。而得之之道,在观之情伪得失。观之于治道,其义至大。观之之法,六爻备矣。观卦上巽下坤,内中含藏艮坤两个互卦,艮山坤地相遇则为山地剥卦。观卦"大观在上",是事业最辉煌时期,然而辉煌最易忘乎所以,作威作福,与民众脱离。倘失观之之道,民心一失,即渐为衰落。观之覆卦为地泽临,临卦取施治为义,观卦观施治之效,考其得失,求所以治之。观卦旁通雷天大壮卦,观不失道,可至大壮,如失其道,阳为阴所剥,凋敝凌夷。为政者知此,取舍行止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6.
清朝入关后,吸收了明朝谒陵礼仪制度,以清东陵为例,每年的祭礼除了规定的大、小祭外,还有不定期的临时性祭祀。清实录等资料记载了创造大清盛世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帝展谒东陵以及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透过这些故事,一方面,我们得以了解了清朝皇帝的谒陵所包括的随时处理国家政务、巡幸军镇和地方、亲自考察官吏政绩和了解民情等丰富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从新的视角,我们还得以窥见三位明君洞悉世事、勤勉严谨的为政风格。  相似文献   

17.
修身与为政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倡导"性善说",希望人君或者执政者通过修身和道德培养成为仁君仁臣,从而推行仁德与仁政,最终实现王道政治。以修身为前提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政治理想,然而过多强调道德修养在政治中的作用,往往使人误以为孟子将道德修养与为政二者混为一谈,即只要能够通过修身做到道德修养的提升,便自然会得到理想的政治局面,无需其他的政治建设。这也成为儒家政治思想受到现代政治学说诟病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孟子不仅仅强调个人品格的修养在为政中的作用,而且提出将修身的基本原则贯穿于为政之中,重视制度建设,以此来更好地约束为政者,实现修身与为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论语正义》考据详实,引文繁富,是有清一代十三经注疏中的重要著作.其中《为政》一篇引书多达127种170余篇,经、史、子、集均有涉及.梳理其引文并与原文对照阅读,可见其引原文者占居多数,也有引全文但有文字差异、节引原文、意引原文的情况,更引文错误的现象,呈现了《论语正义》的引书特点.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在《零陵三亭记》中提出了“观游为政”的思想。本文对其提出这一思想的思想根源和现实环境作了深入探析,认为柳宗元奉行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仁政思想,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思想基础;被贬永州,身为罪囚不能过问政事,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独特的现实环境。“观游为政”的思想体现了柳宗元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来治理学校、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如果不对人治或治人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我们很难真正做到依法治校,树立起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