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作为早期表现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诗弥散着一种特有的自我表现气质。诗人怀着一种负罪感,以极为含混和隐晦的语言通过不同的人称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折射出“我”的形象,昭示着诗人那颗忏悔与渴望解脱的心。 相似文献
3.
“忏悔”所以能够成为热门话题,乃是转型期内社会心理层次对道德良知和真诚的渴求与期待,并上升至意识高度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果。同时,也是在时代环境因素许可的条件下,日渐细密的专业分工使得知识群体在学科范围内谋求开拓生存空间与延展学术生命的自然反应。 相似文献
4.
孙犁晚年因对妻子的“惭德”而引发的“忏悔”意识,是一个执着于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现代知识分子,是在关于个人的叙事伦理和人的生存应遵循的基本道德的理性伦理之间徘徊、犹疑的观念产物,它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感性生命与理性规约及传统道德与现代生存欲求等多方冲突所提出的一个历史话题:作的“忏悔”,其意义并不仅在寻找良心的自慰,达成心境的安宁,他把生命的感觉真诚地敞开,意在伦理失范、价值失据的当代,吁求建立感性生存与理性生活和谐统一的生命样态,让所有合理的东西洗去污垢,优美地存在。 相似文献
5.
6.
苏格拉底死了——我的忏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为慧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1-1
人们也许以为,忏悔——揭自己的短,是丢人的事。在我们看来恰恰相反。忏悔其实是一种最为难得的美德,是一个人走向成熟所必须经历的反思。由此,编者不禁想起老子的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沈为慧老师的忏悔,正是自明自强的表现,就因为这一点,她或许始终是平凡的,但却可能变得不再平庸。 相似文献
7.
2009年有这样四则媒体报道,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一:英国智库“新经济学基金会”依据不同工作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不同影响所进行最新基础研究显示:银行家也许能为自己或银行赚很多钱,但却是社会的负担。他们每创造1英镑的财富,就从社会取走7英镑,有“损害社会的影响”。广告商鼓励高消费,激起人们永不满足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细细品味梁晓声的《毛虫之死》,恰似饮了一碗苦口的“良药”。章写得极为精彩,笔认为亮点有二: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正什么是仪式?小王子问道。这是另一件经常被人们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 相似文献
13.
寇娟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1998,(5)
20世纪的钟声,紧扣着神州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的大门,把正腾飞的东方巨龙带入了本世纪的最后几载。21世纪的大门正在打开。我们骄傲,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我们自豪,我们将担负起建设新世纪的重任。在迎接新世纪曙光之时,我们放声高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立于世纪之交,我要真诚地呼唤:让我们都来热爱自己的祖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红网论坛,网友转了《棚户区内的一名“无腿”老师》的帖子,爆料湖北宜昌城郊,有位名叫向新的重度肢体残疾的“老师”,在木板搭建的房里,开办“农民工子女补习班”,已为200多名农民工子女补习过功课,深受家长好评。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