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这次我是第二次为《新闻记者》写稿,我拖了很久,因为从伊拉克回来之后我到了北京,每天都在为了“非典”新闻和专题片忙着,所以这篇稿子拖了又拖。我想,对于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的报道内容以及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经历的东西,很多人已经从别的媒体中看到了很多。我想,既然是为一本专业的杂志写东西,不如写一些我觉得和记者有点关系的东西。这次去巴格达,首先我没有想到的是会引发关于是不是应该去巴格达的问题。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到第一现场进行报道是自己的职责,也是一个传媒机构的职责。有的人说,一个传媒机构不应该为了自己能够有独家新闻而不顾…  相似文献   

2.
客厅里悬着吴小如先生书赠的条幅,来客是编辑,由此知道我和吴老先生的师生之谊,便托我向老先生组稿,请他写一写魏建功。这位编辑编的是魏建功家乡的文史杂志。吴老先生回函说,近时正忙,待明年魏老文集出版再写吧。正欲复命编辑,忽而想,我也见过魏老的,不如先凑一篇,暂作缓兵之计。我在大学读书六七年,见魏老则不超过六七次,而交谈一次也说不上。应该说,我从来没有走近过魏老,只好远眺了。  相似文献   

3.
1.强调书而不是新闻本身 要正视这一点,书不是新闻,不会一周就印发2000份。你要做的是发掘新闻素材,创作新闻故事,或者将你的发行和近期的一个新闻故事联系起来。新闻发布不是做书评,也不是你要发行的书的传单或广告。几乎每个人写发布稿时都是从“新书”的角度,那不叫新闻。编辑会删掉任何类似于广告的东西。你必须承担起记者的角色,寻找“新闻”。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书     
今天的普通人和有学问的人似乎都认为,只有高深莫测的书才称得上伟大。有人却认为“伟大的书是通俗的,不是卖弄学问的,不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书。”幸而此人是位先哲,否则一定被今人当作低层次的笨伯。  相似文献   

5.
“新聞战线”再三地要我們写篇东西,談一談我們集体写作的情况。一直拖到动手写这篇东西以前,还在受着“新聞战綫”編輯部同志們的督促和鼓励,只好硬着头皮写一点。龔同文,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个集体的名字。这个集体是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員会机关写作小組,这个小組是一九五五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当中成立的。小組的成員年年有些变动,到現在为止,全組共有十七人,这些同志是省委第一书記、省委书記处书記、省委其他負責同志和省委机关的工作人員。这  相似文献   

6.
野莽 《网络传播》2007,(11):89-89
不久前我去邮局寄书,师弟邱华栋打响手机,我顺口夸他给《网络传播》写的那篇文章写得好。好在是他第一个指出,国内目前的博客文章质量太差,仅限于哗众取宠,它完全应该利用网络这种先进的时代工具,负载起新的思想迅速进行全球传播。不是原话,大意如此。  相似文献   

7.
有同志认为,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不宜过多,应当规定一个适当的比例。为什么要规定这样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多大才算“适当”呢?未得其详。但那意思是很清楚的: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多了,会使中国人脸上无光,甚或有“崇洋媚外”之嫌,因此应当“自力更生”,以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为主。这些同志一味想使自己脸上光彩,似乎连翻译出版外书的目的也忘记了,在他们看来,翻译出版外书似乎不是为了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而只不过是丰富出版物花色品种的一种点缀。按照他们要规定的这种比例,自己人写的书出不来,就不能去翻译出版外书。要想翻译出版一些外书,就必须更多地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不够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探亲,养病,收到《青年记者》编辑部约稿的邮件。先是欣喜:报社的同志还没忘了我。后是忐忑:“群众为什么不信我们的报道”这个题目,应该是由鲁迅先生来剖析的问题。咱没有老先生的胆识,更没有老先生的骨头。这题目里藏着政治、体制等到骨头到肉的大问题,不是我辈能研究了的。没那么深的见识,没那么硬的骨头,还要写这个题目。怎么办呢?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权且给“群众为什么不信我们的报道”把把脉吧。  相似文献   

9.
志向     
敝人读书从不熬夜。该睡觉了,再好的书看不完暂先扔在一边。记忆中只有一次是例外,就是该顾执中老先生的《报海杂记》。欲罢不能,用了一个通宵将此回忆录看完。这至少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可书中有个细节却记忆如新。写此书时,当时的顾老先生已八十开外,身兼新华社特约通讯员。晚年的顾老先生定居北京,他是南汇人,又有不少故旧在上海,每年老先生都要在京沪线上来回旅行,见闻一些新鲜事情且有了感触之后,老先生必提笔撰文,一吐为快,投稿新华社。我印象中他有一个名篇就叫《万里环行感想多》。我没有做考证,八十开外仍笔耕不辍的顾执中老先生算不算中国新闻史上的老记者之最?  相似文献   

10.
人无论是年幼还是年长,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总是要学习一点儿东西的,而学习的最通常形式就是读书。可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图书典籍,应先从哪里开始,应该读一些什么书,这可能困扰过不少的人,使人们如老虎吃天,不知道从哪里下口。单单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拜师,需要老师引导。而老师的水平高低、是否称职,主要就在于给学生开列的必读书目上。这犹如一位好的中医,面对不同的病人能开出不同的药方,一位称职的老师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志趣和基础,开列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来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周围都有明师指点,即使有明…  相似文献   

11.
近日,为了完成一篇有关消息写作方面的小文章,借来一本《全国短新闻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与《光明日报》记者部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想从入选的短消息中找出一点带规律性的东西。粗略通读一遍后,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地发现了一个“奥秘”,这些短新闻除了篇幅短以外,标题一般也很短,并且几乎都没有多行标题,只有主题。这点发现竟使我感到“如获至宝”,立即拿起笔来,想就此作一番论述。写了两段后,忽然对此产生了疑问:书中的一些文章原来读过,朦胧的印象中好象不是这样。为了慎重起见,我只好按书中提供的线索去资料室核对。结果发现:我所发现的“新大陆”沉到海底去了,许多短新闻不是没有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我国一般图书的销售收入约为230亿,以13亿人口计,人均不到18元。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我们没有把书作为消费品去策划、去设计、去生产、去销售。无论是出书的人还是读书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把书看做一种高高在上的东西。这种观念,既限制了图书消费,也制约了图书生产。如果集团是法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团,而是一个大出版社,是“大船”。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组建一支“舰队”。  相似文献   

13.
一位通讯专干,写了篇失实报道。有关方面去查问,此辈颇冤枉地说:“我按他们送来的简报写的呀!”言外之意,依托简报写的稿还会有错? 据说,这种依简报写新闻者不乏其人。按理讲,简报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的准则。但现实生活中,实事求是很难成为一些人言行的规范。一些写简报的人,不注意抓第一手材料,只是听听汇报,打电话问问,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很难说都真实。  相似文献   

14.
奇人奇书     
从供人“阅读”的书到供人“写作”的书 本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和批评家罗兰·巴特(R.Barthes)宣称,自己的书只供人写作而不供人阅读,从而为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树立了一块里程碑。巴特一生写出大量著作,如《巴特论巴特》(1977)、《S/Z》(1970)、《本文的快感》(1973)、《形式的责任》(1982)、《语言的沙沙声》(1984)等,均属此类。这种供写作的书与以往的书究竟有什么不同?巴特认为,以往的书多数来自于那种“为了写某种东西而写作的”写作,而自己的书则是“为了写作自身而写作”的写作。他认为,当一个作家不再是为写某种东西而写作的人,而是一个专注于写作自身的人时,在他身上便会发生一种巨大的精神的和心理的转变,使他写出的书呈现出一种奇特的风貌。这种“写作”甚至不再追  相似文献   

15.
这个题目并非在“绕口令”。它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中的两项内容。出“名人”的书由来已久,而“名人”出书形成“气候”,则不过是几年前的事。出“名人”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书,写反面历史人物的书、写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及各个领城内名家的书。但作者都是“其他”人,而非“名人”本人,是别的人写“名人”,“名人”被人写。这类书往往有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每年大概有20多万种新书出版,加上重印的大概有40万种,这个数据跟美国相比要低很多。难道说中国人不愿意去写东西吗?不愿意去阅读吗?王留全认为绝不是这样,而是因为原本的出版模式里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原来的出版,我定义为精英出版——对于很多人来说,出版门槛很高。但故事不是只有精英阶层才有,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分享的价值,只  相似文献   

17.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 ,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 ,启迪智慧。书籍好比食品 ,有些只须浅尝 ,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 ,慢慢品味。所以 ,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 ,则要通读 ,细读 ,反复读。”“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机敏 ,写作则能使人精确。因此 ,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 ,他就必须很狡黠 ,才能掩饰无知。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 ,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 ,他的头脑…  相似文献   

18.
一开始就写下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题目,编辑、作者和名字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还得从几件真实的故事说起。一天,某报社编辑部收到一位很有名气的老先生的诗稿,自然是很快就发排见报了,并且还加了花边以示重视。谁知第二天那位老先生来了电话,声明那首诗不是他作的,他绝写不出那么浅陋的诗来。经过编辑部的努力查询,最后查明原来是老先生家里的孩子写的,冒用了老先生的大名。这件事老先生是毫无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会议报道是一种枯燥的、程式化的东西,以至于部门主任在编前会上报题时,如果本部门会议消息太多,都不好意思向总编辑交待。实际上,我们许多的会议报道确实也不如人意。   会议报道真的就那么没意思吗 ?肯定不是,没意思的只是记者没有带着积极寻找新闻的心态去参加会议,而是为报道会议而报道会议,写出来的东西干干巴巴,没有价值,没有可读性。   会议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对象。为什么这样说呢 ?顾名思义,会议会议,就是很多的人聚在一起议论事件、讨论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参加会议的人来自各方面,有着不…  相似文献   

20.
新闻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和通讯员到什么地方。去采访什么单位,打算写个什么内容的报道。选题定不下来,采访就无从开始,选题是至关整个采访成败的关键一环。凡是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和通讯员,每写一篇报道前都有一个选题问题。选题的要求,用通俗话说,叫做“选对了庙,拜对了神,烧对了香,走对了门”。新闻选题的来源是大量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它不是新闻,也不是选题,只为采写人提供选题素材,提供线索;采写人要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大量搜集新闻线索,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第二步是在大量的线索中精心地选选题。新闻线索不是从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