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历史环境”理论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性及其所处的“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具体分析而提出来的,并为实践部分地得到了验证,但这一重大历史哲学理论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阐释和未被实践所完全验证,因此,探讨这一理论的提出、依据及其与民粹派“村社理论”的异同,以及这一理论在俄国的部分验证,有助于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认为“卡夫丁峡谷”是喻指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波折,实施“不通过”行为的主体是俄国农村公社而不是俄国,“不通过”的方式是“绕过”而不是“跨越”,“不通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生前根本没有正式使用过“卡夫丁峡谷”一词,这个词也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想。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意思是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俄国农村公社在种种前提条件下,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但并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人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跨越理论”或者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也无法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跨越资本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与此相反,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否定了“跨越论”,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缩短阶段的观点形成了有力的互证。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互相补充”的思想,找到了首先胜利的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没有得到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获取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晚年的思想中,"卡夫丁峡谷"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通过对有关原著解读,发现学界的争论中存在着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究竟能否跨越这一问题曾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烈讨论,但人们译这个问题的看法一直是界限模糊的,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跨越问题仅仅是围绕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展开的,这一问题可简单地表述为“俄国农村公社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吗?”。他们以及列宁、斯大林都不普论述过俄国或中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是对社会主义实践4 理论注,我们需要探讨的实际上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对此,必须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革的实吓来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一语,只是见于他给查苏里奇复信的三篇草稿中初稿,正式寄出的信件中没有这个提法。有关马克思给查苏里奇复信的史料到1924年才第一次公开发表。在讨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时,应该把这些历史情节读者有所交代,否则,读者会把“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一语误以为是马克思的一个明确诊断,马克思给查苏理奇复信草稿中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字样。将原稿中“不通过”三个字换成“跨越”二字,与原文的词意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但不是任何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本意中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某些阶段和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无论是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还是有关“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相关文献,马克思均没有提出“跨越”的思想,只是对该问题作了深入的有益的思考和酝酿。“跨越”是指俄国在落后的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不经过”是指俄国农村公社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通过其他的社会发展道路而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经济化的国家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级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以来,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就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经过探索,较好地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使马思的设想在中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了关于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是“跨越”的继续。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的构想“卡夫丁峡谷”一词来源于公元前321年的一次战争。当时正处于第一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就在这一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被认为是对战败者的最大的羞辱。“通过卡夫丁峡谷”,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马克思恩格斯用“卡夫丁峡谷”来比喻资本主义这个历史发展的阶段(《马恩全集》第19卷第654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在多国同时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在那些封建专制的国家,半封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名设想,挖掘这一理论深刻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东方落后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能超越、资本主义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肯定成果”不能超越、多国共同胜利论仍是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应遵循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是指生产力落后国家如何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如何立足本国国情实现传统现代化、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应该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发展等方面,成功实践了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中国式现代化从为发展中国家开辟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为当代科学主义发展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和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大创新成果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晚年设想中提出: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使得这种古代类型的公有制直接成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或现实的起点。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工艺技术形态和商品经济形态以及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 ,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落后国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根本条件。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但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却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如何运用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中国继续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具体途径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没有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理论界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曾提出过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的本意,卡夫丁峡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从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的四个稿本可以看出,尽管他在初稿和第三稿中提出了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但均是草稿,马克思之所以没有将其中的任何一稿作为正式的复信,表明马克思自己也认为对该问题的考虑并不成熟。马克思确实对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作过一定的酝酿,但最后没有提出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一个理论观点,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来分析,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过程,该过程由“社会制度跨越”和“生产力补课”两个阶段构成,只有完成了两个阶段的跨越,才是实现了真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目标。“跨越过程论”论证了初级阶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马克思阐述世界历史理论的经典文本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但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面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态》、《宣言》的解读上,还必须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在创立世界历史理论后是如何应用的,而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俄国,印度,中国等)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上。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就是对东方社会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也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是实现完全“跨越”的战略决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思想,其实质是以俄国为参照,探讨落后国家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跨越“设想”根据唯物辩证法是完全可能的,根据“世界历史”理论是有条件可能的,但根据当时世界及俄国的现实则是不可能的。对这一“设想”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态度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