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法和修辞是语言内部的两种语言活动或这两种语言活动的结果,修辞对语法来说,是对语法的选择。语法是人们心理中的潜在机制,这种潜在机制可以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语言要素,这此要素给修辞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对象。选择的结果,除了“合语法性”问题外,还有一个“合语法度”的问题。汉语语法中的语序,虚词作为选择要素,表现得尤为明显。风格作为修辞的结果,与选择怎样的语法单位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了”的词性比较复杂,它可以是动态助词,也可以是语气词,还可以是动词.由于“了”归属的词类不同,所以它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也就不一样.本文不涉及动态助词“了”和动词“了”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单就“了”作为语气词进入句子后所表现出来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做些研究.对于语气词“了”(为了简便,以后出现的“了”均指语气词“了”)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一般语言著作都未做深入论释,有的涉及到它的语法功能:放在句尾,表示一种肯定、确定的语气,而又着重说明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着修辞和语言哲学,就修辞和修辞学的归属,修辞的定义,修辞是否贯彻语言生成的始终,语言里是否存在修辞的零形态,以及“修辞用多了成为语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澄清一些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盛行的“舌尖上的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结构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结构的空间存在关系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变为修辞构式,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为空间义-品尝义-言谈义。转喻在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的生成和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修辞构式的演变动因为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修辞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英语中的修辞(Rhetorics)来源于希腊语,本来是指“精湛的讲演术”或者“说话时使用更多的词”.修辞对于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具有特殊的意义,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语法和逻辑.语法体现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则,逻辑涉及的是思维的规律与形式,而修辞的作用则是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修辞在英汉翻译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知道,语言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使翻译文字达到“雅”的境界,就离不开我们所谈到的修辞.修辞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各类书籍也都给予了详尽的描述.而对英语中外位结构的修辞效果却很少…  相似文献   

6.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代兴起的“活法”,不仅涉及到学创作的问题,而且还触及到汉语修辞的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活法”是汉语修辞所特有的语言的语法与言语的修辞、固定性修辞规则与临时性修辞策略的辩证统一。它反映了中国人善于在言语与语境的普遍联系中感受和认识修辞意义的修辞传统,是中国古代修辞方法阴阳并用、正反对待的基本模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转类”属于最容易和语法搞混在一起的一种修辞现象。正因为如此,两个领域对该现象的研究都显得薄弱。然而它最易于显示存在于语言内部的与词类规范相对立的另外的一种力量:与语法化的有序变化轨迹相反,它的表现特征是由虚词向实词的转移,由述谓性弱的词类向述谓性强的词类转移。有关这种修辞方法,鲁迅作品中的运用很有代表性。文章考察了《鲁迅全集》中的用例,就该辞格的使用特征及效果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9.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讨论中,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复旦大学的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易,一方面又非常复杂.汉语语法的复杂性即在于汉语语法经常与修辞相结合,因而“语句组织”“丰富多采”,变化多端.并批评“洋框框”的语法只是“分别词类”“规定语句组织规律”,因而不能解释密切结合着修辞的汉语语法的复杂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此处的“性”指的是一种语法范畴。性的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但并不等于每种语言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印欧语系的许多语言都有“性”的语法范畴.汉语一般用词汇手段表示性别,不构成“性”的语法范畴.但是,汉语的“阴…阳”两词同“性”语法范畴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相似文献   

11.
修辞是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修辞是否具有阶级性?在我国修辞理论研究中历来就存在着严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修辞和逻辑、语法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没有阶级性的。修辞方式的运用,虽然并不是和人们的思想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归根结蒂”,这还是个语言技巧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修辞具有社会性,包括阶级性。修辞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同多种学科都有联系,因此,修辞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研究修辞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在解放前后的六十余年间,撰述了许多论述语文教学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深入探讨了语法修辞教学问题;在他编写的语文课本中,编进了语法修辞的教学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和总结叶老关于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实践和理论,对于当前语法修辞教学,是有指导作用的。一两种编排形式叶老主张对中小学生进行语法修辞教学。早在1924年4月发行的《作文论》中,叶老专列一节“修词”,“讨究造句用词”,并且指出“不论是出于不自觉的或者是出于特意的,凡是使一句句的话达到刚合恰好的地步,我们都称为修词的工夫。”1943年3月,在《语言和文  相似文献   

13.
几种与语法有关的修辞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管用词、造句的对不对。修辞讲表达效果,一个意思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法,考查几种说法在表达上的差异,这是修辞的事。“语言里有不少的现象,既要从语法的角度去考查,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考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常常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在汉语里,这样的现象可能比在别的语言里还要多些,可是我们以往从修辞的角度去考查的工作作得很少,虽然语法方面的研究也还不够。”(张瑰一:《修辞概要》再版序)因此,对于一些语句的研究,如果既能从它的结构规则着眼,又能从它的表达效果着眼,就能指导人们更好地运用或调配语言。下面所谈只是举隅性质,更多的语法与修辞有关的语言现象,有待于同志们一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教学和阅读中,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在语法上并不正确的句子。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些语法错误的句子,而是运用了一些特殊的英语修辞手段。比如“Wewasrobbed!”按照正确的语法,“We”同“was”是不能搭配使用的。所以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语法错误的句子。但这不但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更加有力的语言表现手段,也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修辞手段:Enallage—anintendeddeviationfromgrammaticalusage请看下面的例句:ItakesmyManFridaywithme——byDeforeButseewhereSomesetanClarencecomes.byShakespeareIstheremotwars?、by…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科在语言中的功能和语法、逻辑等学科比较起来,有一些比较显著的个性。人们在论述语法、逻辑、修辞不同性质时,常常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好不好”这种价值判断中应包含所调适的语言文明不文明,社会语言生活是否健康、丰富、活跃。可见,修辞与语言文明有密切关系,它是服务于语言文明建设的。搞好这项“服务”,修辞学科要增加修辞研究的新视角,一方面是注意修辞的社会、文化、心理属性,把它作为语言文明建设的热土;另一方面是注意创造有利于为语言文明建设服务的条件。社会…  相似文献   

16.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其目的是追求“意与言会,言遂意遣”这种语言使用的“极致”。足见修辞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修辞能力的强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学习语法就是学习言语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则。熟悉自己母语的人学语法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读评论一套教学语法体系的文章更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然而读华萍先生《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评“暂拟系统”》)一文,却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尤如受到了一次严格的语言逻辑和思维训练。《评“暂拟系统”》虽然发表于二十年前,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今天重读这篇文章,无论是在中学语言教学中,还是对语言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法”是研究语言运用的法则、规律与习惯,它只负责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修辞”则研究如何提高表达效果,即用语不但正确还要恰到好处,负责“好”与“不好”。修辞的办法,一般指语辞的调整与修饰。且不可误认为“修辞”就是“修辞格”,它不过是一种修辞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其”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言虚词。综观诸家的《古代汉语》书,多认为“其”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如果作为代词,它只能作定语,而不能作主语。王力老先生说:“中古以后,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学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在今见的诸多古注释中,有不少地方对“其”的注解实际上也是颇不妥当的。本以较多的古代汉语例句为例,说明“其”在古代汉语,包括上古汉语里,是可以作主语或兼语的,而且,作为人称代词,它不仅可以称代第三人称,有时甚至还可以称代第一、二人称。这种语法现象,不仅在秦、汉以后大量存在,甚至在先秦时候也早已出现了。作为语法规律来总结,我们更应该注意语言的发展,不能过于拘泥,过于刻板,不能人云亦云,形而上学;而应该实事求是,遵重客观语境,尊重语法规律,并尊重逻辑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性质特征,句法功能和表义方式三方面对附加型“X式”进行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X式”在功能上接近于区别词又不同于区别词,是一种融词汇单位,语法形式为一身,集交际语境,百科常识为一体的特殊语言形式,作为一种语法化中的“词-语连续统”,“X式”的发展反映了当代汉语表达方式日趋灵活多样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