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关于数学建模能力21世纪初启动的各国数学课程改革都将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颁布于2003年底的德国数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建模能力是学生应该发展的六大数学能力之一,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会用数学方法去理解现实相关的情景,提出解决方案,并认清和判断现实中的数学问题.③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提出,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标准”强调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是…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作为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去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注重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数学问题与现实情境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当代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当代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产生于实践,又随着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数学教育,在新形势的教育理念下,其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感知、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例题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认清题目结构,理清解题思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育研究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建立理论体系为目标,另一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建立体系为目标的数学教育研究,表现为在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科体系的基本概念、范畴本身的确实性,更多地关注概念与概念之间,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多地关注这门学科体系的严谨、完整和包含性.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教育研究表现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现实数学教育问题,把解决现实数学教育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任务.问题研究和构建体系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截然对应的.问题研究有助于建构体系,建构体系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认识、理解、解决.为此,必须改变我们的研究思路:少谈论一点理论体系,多研究一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主题式教学是基于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当前数学教学形式化倾向严重的现实背景,在"淡化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实质"精神指引下提出的教学思想。它立足于数学五大主题:现实生活化主题、问题焦点式主题、数学活动式主题、归纳演绎式主题和反馈矫正式主题的建构,是在"创设主题情境→引发问题焦点→问题解决教学互动→知识运演与反馈矫正→课外延伸"这一组织程序中展开的学生与学生、学生组与学生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组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式数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  相似文献   

8.
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实践,在实践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结果.本文对数学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正>1.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答占师生互动形式的绝大部分。美国教育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观察达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可以说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意义,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提问内容上要融合新旧知识,在难度上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宗旨.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无效的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学质量却停滞不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使问题解决过程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而现实中"我们中国教育的弊端就是选择性太少。""让不同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去受同一种教育。"如何能达到不同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学习方式——选择性学习。这是一种差异教学形式,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所以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成为教师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探索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形象思维是把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联系起来的桥梁,有助于我们掌握数学知识的灵魂,真正把握数学本质,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数学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利用体现形象思维能力的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争取使他们做到见数想形。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日记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认可的一种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架起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让师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长.在教育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的今天,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正高效课堂实施以来,我校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高效课堂,以求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怎样才能使数学课"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在生活实践体验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并引导每个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发展。一、生活体验1.课前体验。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  相似文献   

16.
赵丽云 《考试周刊》2013,(69):56-5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在教学中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并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给学困生学习的基本方法,是高中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在这样的基本组织形式中,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数学的起点,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将生活中的资源带入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从而促进学生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个人的素质与能力.但是我国的数学教育对数学的现实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变成了一种"精英教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利益被牺牲了.由此可见,将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数学教育中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在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的同时也应该注意避免矫枉过正.本文就"中学数学教育中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课堂交流是以思维为主,在知识经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的一种学习过程;是在学生会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善于反思的良好意识和习惯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学会课堂交流”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对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之间的数学课堂交流现状如何?师生之间的数学课堂交流现状又是如何?其有效性怎样?为此,笔者对初中数学有效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原则、形式及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之一为:“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这要求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