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看     
韩阳 《出版参考》2010,(2):34-34
我喜欢看戏,是从小时候开始。故乡在霸州,出了个唱老生的李少春,家乡人以他为荣,他唱的《野猪林》至少无人能超越,“大雪飞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往事萦怀难排遣……”那时我外公天天唱这几句,我外婆唱苏三,一张嘴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外婆人又美,好像她真是苏三一样。  相似文献   

2.
六舅     
张善曾,我六舅。六舅排行第五。这听起来有点蹊跷。当年我外婆连生四女,无子。后来外公娶了满族的二外婆,隔年就生了我六舅。因为"五"字与"无"谐音,为图吉利,才叫六舅的。  相似文献   

3.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崇明人,爸爸是撑船的,妈妈是小脚,在家织布.我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小我3岁,一个小我9岁),还有一个童养媳.当时家里还可以,我读过两年书.小时候崇明还是属于江苏,上海在我们这些乡下人眼里,可是繁华的大都市.我8岁来上海,当时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在引翔港的周家湾靠种田生活.我住在舅舅家,也帮着种田.当时住在附近的有本地人,也有崇明人.  相似文献   

4.
朋友的婚姻出现了危机,把我约到茶馆。包厢里,她大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笑了。她说,对不起,我很失态,让你也跟着难过了。她又说,最近老是想起五六岁时,在葵花丛里和满脸皱纹的外婆捉迷藏。外婆总能变戏法似的给自己变出许多糖来,逗自己开心。想想原来,看看现在,她的眼泪又来了。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拉祜族的一员,我一直想写点东西来记录我的民族,但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一直没有动笔,很是惭愧。近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加上长辈们留给我的一些记忆片段,以求能更详尽地讲述一下我的民族。我是耿马镇团结上弄抗(村)人,由于父母去世较早,从小就去贺派乡董过(村)和外婆居住。小时候我总是缠着外婆讲关于拉祜族的事情,也幻想着有一天我能像先辈一样娶妻生子,扛着猎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与外婆住在一起。外婆对我们姐弟管得很严,至今我依然记得她立下的那些“规矩”。比如,吃饭时小孩子一概不许说话,更不允许用筷子在菜碟中乱翻动;再比如,家中来了客人小孩子必定要站起来问候,给客人送茶要双手递上,还要说请用茶,等等。开始很烦外婆的这一套,时间久了倒也养成了习惯。尤其每每听到邻居们夸赞“这孩子多有规矩”时,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得意。岁月如流水,外婆已作古多年,我们姐弟也早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有时议论起儿时的趣事时,才发觉外婆的那些“唠叨”中蕴含多么丰富的为人立世的道理啊!  相似文献   

7.
<正>我的家乡安亭,是一座美丽富饶的江南小镇,也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始了,虽说展馆都在市区,但小镇上处处都悬挂着世博标语,张贴着展馆的介绍,世博的辐射效应也在我们这个镇子上如火如荼地展现了。就说说我们这一家子吧……先是我的太外婆。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太外公很早就去世了,太外婆已经80多岁,住在小舅公家。  相似文献   

8.
孔东梅 《出版参考》2005,(14):17-18
<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 孔东梅于2003年写下<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2005年推出的<听外婆讲那过去的故事>这部新作,是该书的姊妹篇,也是第一部由毛泽东、贺子珍后人写作的贺子珍传记.孔东梅自幼在外婆贺子珍身边长大,书中选取了贺子珍一生中的六个重要年头,回顾了毛贺两家三代女性近百年的人生历程,谱写了一部外公外婆传奇而动人的爱情意剧.  相似文献   

9.
1949年,在我不足月就出生的时候,共和国正处于诞生前的最后阵痛之中。而当蒋军飞机轰炸解放后的广州城时,外婆抱着我躲进防空洞,我却哇哇大哭,一个被恐怖吓坏了的男人扑过来,说我的哭声会引来作弹,若不能止住哭声,他将出手掐死我。我当然止不住哭,而外婆毅然抱着我走出防空洞,冒着危险走回家去。在这炮火之中,我与共和国一起,走上了成长之路。我头一回与新闻打交道,是在小学一年级推广普通话的时候,由于我教会了哥哥,又和哥哥教家里人学讲普通话,不经意成了典型。记者采访了我们,还拍了新闻纪录片,报道发表在《少先队员》…  相似文献   

10.
老宅抒怀     
正我初到北京十二岁,那是1953年深秋,街头的树已经没有叶子了,满眼灰蒙蒙的。车在一个小门边停下——外婆家到了,那墙真高,也是灰灰的。门框上有一个木拉手,外边一拉,牵动拴在里面的铁丝,铁丝上系着一个铜铃,门铃便响了。一位老人来开门,妈妈告诉过我,那是老家人,公称"老孟"。走过窄窄的通道,再上六级台阶,就看见迎接我的外婆了。从那一刻开始,在这个大院子里,我和外婆一老一少相伴度过了十五年。  相似文献   

11.
丹飞 《出版广角》2013,(13):89-90
清明在愚人节之后。晨起天虽不美,半阴不晴,却也无雨,是个好天。十九岁远走他乡的人,在他乡没祖坟可祭。这么多年在他乡,我在京读书十年,工作则长春一年,上海两年,北京一年,广州五年,重新返京以来,父母从老家搬来与我同住,所谓家,于是就是我在北京的寓居。于我而言,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祖父母和外公故去有年,祖辈老人唯有八十多岁的外婆健在。在母亲的描述里,外婆肩能挑背能驮,脚能从几十里远的乡下健步到小镇上的家,找时在故乡的我父母吃两顿饭,得一点实惠,再步行回家。  相似文献   

12.
妈妈理解外婆,她知道外婆想来北京,想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想看看外公。想经常见到女儿和孙儿孙女。只是外婆这样一位人物的行动,往往要惊动许多部门,妈妈必须各处落实。首先是外婆的住处。  相似文献   

13.
秀梅 《出版广角》2016,(10):92-93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弥足珍贵,《梅子青时:外婆的青春纪念册》既是93岁外婆的一部抗战求学回忆录,也是祖孙两代间一曲令人感喟的心灵对话。  相似文献   

14.
赵蘅 《中国档案》2006,(2):29-29
母亲和哥姐一直靠外公的丰厚遗产,衣食无忧。外婆守寡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要为她争气。按她的观点,他们都要受高等教育,女儿同样要成材。高额的学费并不掌握在外婆手里,那怎么办呢?她就说:没关系。你们先去考吧,考取了再说。就这样,我姨妈杨敏如和我母亲都上了天津最好的学校。  相似文献   

15.
正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万国公墓。记忆中,去万国公墓就像远足,是件开心的事情。我们一群小孩,跟着外婆孙继璋,外婆手里拎着篮子,里面是香、纸钱、锡箔,还放着供我们吃的点心,就这样,前呼后拥地跳进万国公墓的大门。那是春天,清明节,满园都是亮灿灿的迎春花。春风拂面,蓝天白云,安静的墓园因为我们这一群而变得活泼起来。我喜欢看一座座墓碑上的照片,尤其是照片上那些面容姣好的女孩,于是看了又看,不以为人已逝去。那时候还不懂生离死别,没  相似文献   

16.
妈妈     
五岁以前我对这个词的感受一直是模糊的,我生活里的主要人物是外公和外婆。“妈妈”是个一年之中也来不了几回的客人,每次来都给我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的实际意义就是可以向小朋友炫耀,诸如漂亮的衣服、鞋子;高级的糖果和饼干;以及永远套在塑料袋子里的娃娃。这可能是至今我还  相似文献   

17.
祖孙亲情不仅值得歌颂,也成为人类学家、行为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唱的是台湾歌手潘安邦与外婆祖孙情深的故事。潘安邦说,他曾经从台北打长途电话到澎湖,把这首歌唱给外婆。唱完后,他听到外婆在啜泣。也许正是这首歌的主题——祖孙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使得潘安邦在海峡两岸迅速走红。实际上,祖孙亲情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主题,也成为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烈日 《出版参考》2009,(24):I0008-I0008
孔东梅: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董事长。著有《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等红色家族史纪实文学系列。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未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你们好!之所以在我人生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写这封信,是因为我已经预见到:出生在目前这样一个时代,我的一生必将面临无数压力、挑战甚至困苦,所以作为对我翘首盼望的你们,有责任在我出生前为我准备好一切,以便我尽可能轻松地度过我的一生。否则我宁可永远呆在娘胎里。  相似文献   

20.
每月推荐     
文学艺术《我这温柔的厨娘》作者:虹影版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月版定价:29.00元收入这本书的美食文章,大多是西比尔姑娘出生前后写的,那段时间为了小生命,专心致志于吃,回忆自然跟吃相关。西比尔姑娘近日到重庆给外婆上坟,晚上参加我与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