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发音及语汇、句子结构所组成.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每一种形式的语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信息,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方言的使用范围、使用人数和使用环境三个方面都在明显萎缩,方言的总体趋势是处于"在衰亡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的各种观点及价值取向,而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有所体现。文章从构词学、句法学及词义学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对其社会文化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袁莉 《今传媒》2016,(1):68-69
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的文化理念、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建立相关监测机构、为歧视女性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女性自身的主权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4.
婚礼在蒙古族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占着重要地位。婚礼中朗诵或宣扬的古老的传统祝词和词汇都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下来的,其语言古老而优美,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因为蒙古族居住地域辽阔,长期处在封建割居和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各地的婚礼文化与习俗不可能统一,因而旧婚姻的传统习惯有着千差万别也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5.
高有祥 《现代传播》2005,(5):121-123
报纸、刊物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广播电视使用的有声语言,由于传播速度快、覆盖率高,对社会语言应用发挥着表率、样板和规范的作用。近二十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经济、文化和政治日趋国际化,新事物、新观念猛烈地冲击着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传统文化,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带来强烈冲击,因此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对报刊和广播电视不加规范地使用的外来词和新潮语看不明白,也听不懂,他们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呼吁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增强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本文所指的外来词,不仅包括“在词义借自源语言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  相似文献   

6.
刘莲 《大观周刊》2011,(17):79-80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对社会的反映。诸多社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语言现象体现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不平等。本文拟从标记理论方面来剖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语言在使用中所引起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帮助女性朋友在语言使用中维护自己的话语权,争取自己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平等是我国基本国策,妇女权益法保障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合法权益.那么,在新闻报道中,该如何保护女性权益呢?新闻报道中存在哪些不利于性别平等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解读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出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一些性别歧视问题,建议新闻报道中纳入女性视角,从女性的角度、立场、利益出发,确定新闻报道保护女性合法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现.  相似文献   

8.
张岩  时宏 《大观周刊》2012,(1):16-16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正确的使用这种语言,而确保语言的“政治正确性”是保证英语学习者顺利使用这种语言说明问题、表达思想、观点,并与人交际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掌握英语性别包容性表达的重要性.对英语习惯表达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倒证,并就此类语言使用的修正提出于简单易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政法 《新闻界》2006,(2):89-90
语言与文化共生且相互促进,一种语言总是和特定的文化母体有着血肉关联。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社会心态、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首先在语言文字上有充分的反映。无论语言如何演化、变异和发展,蕴藏于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核仍将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无论其使用者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存方式、传播目的上存在何等差异,只要是把它作为母语并长期使用,其思维程式、心理习惯、审美倾向、表述方式仍将保有民族文化的基因。忽视了这一点,语言研究会失去方向,语言实践就很难成功。播音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在语言文字领域里取得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语言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加强语言文明建设对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抵御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何竞平 《东南传播》2021,(10):101-103
积极传播优秀地域文化,能为坚定文化自信发挥重要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地域文化,可采取如下创新传播策略:在思路创新方面,传播主体应更多元与广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地域文化传播矩阵.在内容创新方面,地域文化传播内容应更贴近受众特点与需求,更具针对性.在媒体创新方面,应根据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进行媒体选择,并充分利用媒体发展红利,为受众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规范,如果缺少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语言,那么就无法实现世界的联通,无法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现代传媒中语言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凸显了大量的语言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3.
肖玉清 《青年记者》2010,(16):35-36
何谓方言?这个概念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即“殊方异语”。国内的《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中对“方言”也这样定义:“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背景下,方言的存在有着社会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总是以类型化的眼光看待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当今大众传媒重点建构的女性形象可归纳为贤妻良母、女强人和受难者等三种社会类型。构成社会性别的文化标识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机制的运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媒介所塑造的性别刻板形象、所反映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5.
何谓方言?这个概念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即"殊方异语".国内的<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中对"方言"也这样定义:"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①在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背景下,方言的存在有着社会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也随之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环境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艺术也随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考验。与此同时也是一个契机;促使着传统文化去不断的去陈纳新,去不断发展与创新得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本文将在了解现代环境艺术的含义和内容的基础上,对现代环境艺术对传统语言的继承和发展进行分析。希望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信息和知识获取方式变化与高校阅读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计算机、网络、电子文献信息所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传统的阅读习惯,高校在这场科技带来的浪潮中进入了读网与读书并存共发展的时代。网络普及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必将导致传统阅读习惯与现代读网习惯发生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矛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语言文明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交流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上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语言应用中失去规范的现象愈来愈严重,在报纸、刊物等大众传媒中也时有发现,严重影响了报刊质量,在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新闻界的高度重视,尽快清除报刊上的语言污染。当前报刊语言的规范化主要应抓紧文字规范化、词汇规范化和语…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语言的载体,粤剧、木鱼歌、咸水歌等口头艺术将成为无水之源;语言同时也是身份认同的载体和建造物。大湾区内形形色色的语言文字,在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形态和程度“混杂”在一起,表达、彰显、建构着立体多元的文化身份。从历史到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粤方言、普通话、英语、葡语、其他汉语方言、其他语言等多种语言文字之间的接触、渗透与杂糅现象,折射出粤港澳三地居民文化认同不断变化的轨迹。其中,粤方言的口语和书面语在香港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是文化接触中语言与多元文化认同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0.
一、方言节目:多元文化语境的产物语言学相关研究表明,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群更为亲近和排他。这说明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密切相关,方言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每一种形式的方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