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燕 《新闻大学》2007,(1):102-105
政府与国际媒体的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表现为,作为政府“朋友”的新闻媒体,为政府营造积极、善意的舆论氛围;作为政府非朋友或“敌对者”的新闻媒体,制造两国政府间、政府同民众间的隔阂、对立、摩擦和仇视,误导公众。善于与媒体友好合作,是加固正向关系和稀释负向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黄艳 《新闻世界》2008,(10):77-78
媒体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实是由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来限制的。其发展水平也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往往体现出这个国家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正在一步一步地完善中,媒体的发展也受民主制度和其发展水平影响。笔者通过分析整理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媒体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演变,分析得出不同的民主程度下媒体与政府关系的一般特征。通过政治学框架分析媒体、政府、民众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三种基本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媒体与政府间关系为研究对象,对二者间貌似广为熟知的关系重新解读,认为媒体与政府的关系长期为大家误读。提出二者间关系并非传统的"宣传工具"、"喉舌",亦非"伙伴",而是政府利用媒体传播准确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从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而媒体则是准确传播和解读政府所发布的信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引导舆论,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后。西方学者在媒体与政治政府机构关系.新闻记者与政府官员的关系领域不断拓展新视角新观点,尤其是政治传播学更是发展了一门理论研究与实证方法紧密结合的系统学科。相较之下.我国学界起步较晚,相关论著大多是21世纪才陆续问世。本文综合国内外近10年研究.按其学术视角分为三大类:一集中于媒体对政府传播的影响研究,二侧重于政府应对媒体的偏实务研究.三拓展于政治传播学的政府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关于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中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技术对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的影响研究,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应然状态的研究,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失衡表现与原因的研究,以及政府、垛体与公众关系重构策略的研究等.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研究展望:一是对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中公众参与的研究将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媒体对政府的支持和监督、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及影响二者关系的核心因素等方面.对中美媒体与政府关系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媒体与政府关系模式图,揭示了媒体和政府关系的多变性、相对性及辩证性。  相似文献   

7.
2006年,笔者提出了政府新闻学的概念,得到了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本文对三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逻辑梳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政治格局多元化、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传播国际化的时代,法制化和民主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在构建和谐社会舆论的进程中,大众媒体日显重要。作为传播活动中的三个不同意义上的主体“政府、媒体和公众的三角关系只有保持三足鼎立和相互制约的局面,才不至于破坏全社会的整体平衡。”即“公众、媒体与政府关系的动态平衡”。国家政府需要通过法制和决策制约媒体、调控社会、引导公众媒体报道影响政府、在服务公众的同时引导公众公众意见监督和左右媒体、推动政府。有的学把这种三重主导关系简称为“PMG关系”,包括:政府高位调控的G型主导体现媒体双向功能的M型主导和保证大众话语权的P型主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危机管理、法学等理论的分析,为有效地处置公共危机,维护公众利益,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应该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政府应该善待、善用、善管媒体,使媒体可信、可用、可控;另一方面,媒体应该自主、自觉、自律,在独立监督政府的同时,自觉接受政府的引导、规范,有策略地配合政府开展公共危机管理,而且始终自律守法,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突发公共事件逐步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时,政府与媒体对它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收集了大量关于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如何应付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政府与媒体两者间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文献资料,对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所呈现出的关系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丁淑娇 《新闻前哨》2012,(11):70-7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媒介生存环境的改变,地方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由过去的单一性变为双向互动。媒体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地方政府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来探讨媒体在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毛德胜 《新闻世界》2014,(11):48-49
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公共安全问题中的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在媒体应对时,存在对媒体认知不足,应对不及时,态度和方法不正确、应对没有常规化等诸多不足,从而影响食品安全事件的妥善解决,影响了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在应对此类公共安全事件时,要重新认识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正确认知媒体功能,善于和媒体沟通,形成媒体应对的长效机制,以把握好舆论阵地,提升公共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信息传播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动力,信息公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获取信息是现代公民的宪法权力,为了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政府应该调整和媒体的关系,利用媒体占领舆论阵地,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政府在调整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时,最主要的策略有四点,即:政府官员要习惯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政府应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政府在公务活动中要提高媒体公关意识。  相似文献   

14.
甘婷 《新闻世界》2012,(5):121-122
信息时代带来传播内容的数字化,多元化成为未来媒体的新格局,“全媒体”时代对政府如何处理与媒体关系提出新的挑战。在政府新闻发布中,政府和媒体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博弈局面,若采用“非合作博弈”方式,可能导致冲突愈演愈烈;但若采用合作博弈的方式,往往能使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获得共赢。  相似文献   

15.
隗辉 《今传媒》2010,18(10):141-141,165
公益广告活动作为一种去商业化、去功利化的广告类别,它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主要目的,自产生之日起就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与媒体环境,政府在公益广告的运作与管理中往往处于主体地位,这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人士探讨的核心话题之一。因此,对于政府与公益广告关系的研究综述,不仅能反映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而且还可以显示我国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隗辉 《报刊之友》2010,(10):141-141,165
公益广告活动作为一种去商业化、去功利化的广告类别,它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主要目的,自产生之日起就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与媒体环境,政府在公益广告的运作与管理中往往处于主体地位,这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人士探讨的核心话题之一。因此,对于政府与公益广告关系的研究综述,不仅能反映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而且还可以显示我国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深入考察新传播技术环境下公众、政府和媒体的关系。针对中国新媒介危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具体措施,期望在风险社会中,通过三者关系的重构实现新媒体传播中公众、政府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指出,在三者关系的重构过程中,公众和媒体并非总是被动和消极的,他们能够并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政府改革的步伐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业界主流媒体在政府的公共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闻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主流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因此,政府要加强与媒体之间的联系,促使彼此关系的良性发展,进而强化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自身管理修养,满足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现阶段,我国政府在与媒体的交流中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此文章主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加强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交流,将政府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媒体这个媒介快速的传达给广大人民,让惠民政策得到真正落实,让企业发展更加迅速,在取得经济建设进步的同时,也做到了利国利民。  相似文献   

19.
社会风险持续成为社会热点,而涉及普通老百姓“一生最大的财产”——房屋拆迁带来的风险和危机,近年来特别被全社会所关注.本文拟依托新闻传播学知识,借鉴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理论,研究解构房屋拆迁引发的社会风险问题.因为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拆迁风险具有多因性、集群性、长期性和易复发等特性.本文从政府—公众—媒体三角关系入手究其原因,拆迁风险的成因包括政府制度不完善,公众信息渠道不畅,以及媒体报道不平衡等.希望借助本次研究,找到方法,让媒体能够携手政府和公众,共同化解拆迁风险,并对媒体参与社会风险化解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媒体协同在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共力量,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必须借助这一力量去实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媒生态,使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与政府形象策划、包装,同时为媒体所期待并加以推动,成为政府在传媒时代公共关系管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