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从“老师对学生”正如“医生对病人”中得到启发:我国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能不能用于我的教学中呢?这几年来,我努力地探索、尝试,实践证明运用“四诊法”教学事半功倍,效果显著。“望”即有目的地观察。充分地了解学生,是课前准备中的重要一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熟记于心。”天真无邪、喜怒皆溢于言表是孩子们的本性。他们接受新知识时,常常不自觉地表露出各种不同的反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用心观察,分析他们领会新知识时的各种神态、表现。是会心微笑说OK,还是紧皱眉头连声叫NO;是…  相似文献   

2.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体会到要做好教学工作,一定要很好地体会“意”、“艺”、“毅”、“义”四个字的重要含义。“意”,即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宗旨,对于教育工作的忠诚程度容不得“三心二意”。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就会加倍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备课、讲课、课外辅导等各个方面就会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例如在英语课外辅导时,学生来问我一些简单的问题,按一般要求,我给予满意的解答就已经尽到责任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能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心,不能厚此薄彼。但如果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要来分析,这未必合理。一个班通常五、六十个学生,各人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征不同,如果教师实行平均主义———将自己的爱平均分给每一个学生,势必发现有人“过饱”,有人“还饥”的现象。其次,学生对于这种老师平均给予的人人都有的爱,往往感觉迟钝,而对于老师给他的独有的爱,却感觉特别敏锐。我曾为此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今年5月,我的一位南昌的同学寄给我一份语文中考试卷。我将试卷复印了60份,准备在两个班里测试一下。其中(…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也说过: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去“学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些话在我的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会做“学问”?2000年10月15日—12月28日我在华东师大参加了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确定课题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为了了解中学课堂学生质疑的现状,以便于确定研究方向,于2001年元月15日上午分别…  相似文献   

5.
现在,学校提倡“无粉笔课堂”、“电子办公”。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老师很少或甚至从没接触过电脑,而让学生成了“老师”。这种角色的调换给我制造出不少的“麻烦”。  相似文献   

6.
陈善云 《现代语文》2006,(2):120-120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名杂,被选入了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范。本人在学生时跟老师学过,当老师后也给学生教过,还听同行上公开课公开讲授过。本人非常清楚地记得:从本人当学生时的老师到当学生老师的本人及同行,为学生解释“大宅子”时,均异常一致地将“大宅子”解释为“比作化遗产”。有据可查的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第一册(2000年3月第2版)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我曾犯过两个善意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对一个学生是孤儿的事情至今仍装作不知,未曾安慰过她。  相似文献   

8.
追求"唤醒"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努力追求第三个境界:唤醒。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为了激发学生自告奋勇地读课文,这样说:“我课前在家中练习读《庐山的云雾》,当练到第十遍时,我以为不错了,便读给我儿子听,儿子听了后说,不行。于是我又练了五遍,再读给儿子听,儿子说,这回有点像赵本山了。下面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敢与赵本山比一比。”话音刚落,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举手,读的氛围,读的效果不言而知。于老师不仅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读…  相似文献   

9.
“我”是教辅书,人们对“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近几年来.“我”似乎一直“生活”在令人羡慕的光环里。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对“我”宠爱有加。其实,你们也有所不知,说句心里话,“我’’是既烦恼又困惑,社会上盲目选购“我”的现象真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天“我”想坐下来和大家聊聊天,所谈话题的关键词是: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和“我”(教辅书)。  相似文献   

10.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证明一道平面几何题时,用错了公式,结论漏洞百出。一名学生当即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这位老师“解释”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用这样的方法做题是错误的。”故事也许是虚构的,然而,生活中像这位数学老师一样死要“面子”的教师却并不少见:有在没有弄清原因之前就批评了学生,当真像浮现出来,却拒绝向受委屈的学生道歉的;有对学生的要求不切实际,却因为自己在学生中宣布过,不愿加以改正的……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病态观念:教师说的话、做的事,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我高兴,我高兴,我就哈哈笑……” 游戏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刚学过的《表情歌》。忽然,我发现小朋友们演唱时无精打采,好像不是很投入,便停了下来,想先引导一下再继续。  相似文献   

12.
期中考试的化学试卷评阅完了,作为本次试卷的命题人,我翻看着一叠叠试卷,想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答卷情况。高分的很少,70分左右的居多,还有不少不及格的。当我翻到一份得分为69分的试卷时,发现在命题人“龚德明”三个字上有人用蓝色圆珠笔重重地写着一个醒目的“杀”字。我警觉起来,是哪个学生与我有深仇大恨,竟然要对我大开杀戒!我拆开试卷密封线,是三(8)班一个叫马良的学生。三(8)班的化学不是我教,我不认识马良,没有与他接触过,更没有批评训斥过他,只是在办公室听到其他老师谈论过马良,该学生学习尚认真,平时少言语。那他为何要“杀”我呢…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是让学生“听数学”,还是“做数学”?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习惯于“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是一种“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教学模式。发展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14.
在我所教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名叫黄天伦。他活泼、顽皮,纪律散漫,在班中自称“小老大”,号召力很强,一群调皮鬼对他是言听计从。尤其令人头疼的是他的作业,所写的字歪歪扭扭,极难辨认,令人不知所云。对于他,我是想尽了教育办法,多次在班上公开批评,也分别找他苦口婆心谈过,但效果甚微。为此,我苦恼过,也苦闷过。一次,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新课改的课堂一扫往日死寂、沉闷的气氛,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然而,有的课堂,教师设置的活动过多,“你唱罢来我登场”,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很多学生谈到对这节课的感受时却只说“很好玩”、“很有趣”,在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触动方面却感到茫然无知。毫无疑问,在这样的课里学生确实“动”了起来,但新课程强调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难道就是只要这样的“动”而摒弃“静”了吗?难道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就是图个“活跃”、“热闹”的场面吗?  相似文献   

16.
一位小学校长发表过一段高论:“我可以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我们更 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让学生勤奋学习,我们更应该创 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好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家长、愧对社会,这是一种更高境界 的教育。”肺腑之言精彩绝伦。如果真能像这位校长所说,不满足于让学生总觉得老师“要 我……”,而创造条件让他们自觉追求“我要……”,那教育方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推进 ,不都功到事成吗 ?惜乎现实教育中,低水平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 低水平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其教育效…  相似文献   

17.
学校三令五申学生不得带来手机到学校,否则一律没收。作为班主任,我也再三强调,对那些“以身试法”者,也没少板着脸收缴过。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动力。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然而,教育的现实却是,这种源泉性的想像力在一些教师机械死板的教学工作中给扼杀了。某教师让低年级小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有说:“我心里很难过”、“我身上很难过”、“我日子很难过”的等等,老师听了颇为满意。但是当一位学生说:“我家旁边的小河很难过”时,老师大不以为然,一口便作了否定。听到此事,笔…  相似文献   

19.
教“浮力”这一章节时,为了突出重点,我先出示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问学生:“把三个乒乓球同时浸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异口同声说:“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主动地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乒乓球里有文章,并主动去看,结果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悬浮、下沉的两个乒乓球比上浮的重,从而引出了问题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说到考试,大家是最熟悉不过了,从隋王朝创立科举制起一直到现在,考试从未停止过,可谓是源远流长。传统考试一向是以“冷漠”、“无情”、“孤独”的氛围令人生畏。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如此考试多如牛毛。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一步步深入人心,传统考试也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我认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