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合作用     
1779年,让·因根豪茨发现阳光照射的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深入的研究明确了光合作用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在光合作用中,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不断合成碳基分子,例如生长所需的蔗糖和淀粉。但真正揭示二氧化碳向糖转化的复杂的生物化学循环的却是卡尔文。1946年,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刚刚开发出来,卡尔文立刻意识到可以利用它来研究绿色植物体中所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他先把放射性碳-14作为食物提供给烧瓶中的绿色小球藻,然后在几秒中后暂停提供,经过几次长短不一的暂停后,再终止向其提供这种食物。他发现暂停时间越长,以化…  相似文献   

2.
2014年年底,在人们欢呼迎接新年之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嗅碳”卫星“轨道碳观测者2号”,默默地传回了它拍下的第一张全球二氧化碳地图。这张图上,清晰地显示出了二氧化碳在地球表面的哪些关键地点被排放和吸收,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追踪二氧化碳在全球大气中的地理分布,从而弄清楚它们究竟是如何在地球系统中循环的。  相似文献   

3.
苏联成功地向高空發射了两颗人造衛星,这是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也給天文学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广闊的道路。我們一向是在地面上观測天体的,而天体的光綫在到达我們的眼睛或者是天文望远鏡的鏡头之前,必須先穿过一層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当天体的光綫从这層地球大气穿过,大部份的光线都被地球大气所吸收,只有波长从2,950埃[注]到20,000埃和波长从1厘米到30米两个范围以内的天体輻射,才能够穿过地球的大气到达地面上来。有人把这两个波长范围叫做地球大气的两个窗戶。現在,人造衛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两个窗戶扩大,使我們能够对所有波长的輻射进行研究。一般認为,地球大气的上層,是在一千公里左右的高度,而过了三百公里以后,地球大气已經十分稀薄了,  相似文献   

4.
1957年,年輕的西德物理学家穆斯保尔发現了一个核物理学中嶄新的效应,由于它对理論物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穆斯保尔获得了1961年的諾貝尔奖金。这一效应就被称为穆斯保尔效应。原子核的“共鳴”什么是穆斯保尔效应呢?从本质上讲,它是原子核对軟伽瑪射綫的无反冲的共振吸收和輻射。我們知道,伽瑪射綫是一种不可見光,軟伽瑪射綫是其中能量較低的一种。物理学家发現,許多元素的原子核都可能吸收和輻射軟伽瑪射綫。原来,每种元素的原子核都具有一些高低不同的能量,好像阶梯一样。这就是所謂能級。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处在低能級上。吸收外  相似文献   

5.
南极冰席涌     
喻传赞 《百科知识》2000,(11):35-35
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暖冬,再一次确证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每年人类向大气中排放2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溶于水中沉淀为碳酸钙等。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从200年前的280ppm上升到如今的356ppm。由于热带雨林和森林大量被砍伐,森林覆盖率较上一世纪减少了一倍以上,而且继续在减少。过去的100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美国化学家比勒发现大气圈中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有些异样,大约一万亿个碳原子中有一个原子与众不同。它的原子核由6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原子量不是12而是14。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原子,大约每过5700年数量会减少一半,科学家们称它为碳14。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科学家提出一种方案,用它来测定远古动植物遗骸  相似文献   

7.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氯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极其严重,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是二氯化碳.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氯化碳没有被吸收,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至此,许多人对人类的前途感到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8.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氯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极其严重,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是二氯化碳。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氯化碳没有被吸收,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至此,许多人对人类的前途感到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9.
原子核物理学和原子能和平利用能有今天的偉大成就,带电粒子加速器可以說是起着主要的作用。虽然宇宙射綫和放射性元素射出的α粒子、β粒子、γ射綫,都能用于原子核研究方面,而加速器却是实驗室中唯一可以随意控制的各种大量的高能粒子和射綫的来源。因此,加速器便成为研究原子核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此外,加速器也可以用来生产新的同位素和元素,或者产生各种同位素。在医学上,可以用加速器所产生的能量为几千万  相似文献   

10.
《大众科技》2008,(11):9-9
植物和土壤犹如海绵,吸收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对12吨密闭罐装的草原泥土进行了历时4年的研究后,“国际灾害风险指标计划”(DRI)项目的科学家发现,反常的高温年份能够在未来的2年甚至多年内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这表明气候变暖存在着“滞后效应”。这个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1.
植物和土壤犹如海绵,吸收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对12吨密闭罐装的草原泥土进行了历时4年的研究后,“国际灾害风险指标计划”(DRI)项目的科学家发现,反常的高温年份能够在未来的2年甚至多年内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这表明气候变暖存在着“滞后效应”。这个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2.
电磁波是电場和磁場的波浪,种类繁多,可以說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員,按波长自大而小排列,分別是:无綫电波,紅外綫,可見光,紫外綫,X射綫,丙种射綫。現在,我們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經常要同它們打交道。你知道,它們都是怎样发現的嗎?  相似文献   

13.
制造汽油的碳和氢来自空气和水 汽油是碳氢化合物,元素是碳和氢.在这个工艺中,碳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虽然目前工业上很罕见直接从空气中富集二氧化碳的做法,但是富集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可以很方便地被碱吸收,而吸收了二氧化碳的碱,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把二氧化碳释放出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4.
据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科学家们正在南大洋上进行一种试验,通过刺激藻类的生长来减少二氧化碳,最终减少大气中由于温室效应而产生的一些气体.大洋中的藻类或浮游生物能够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百科知识》2008,(7):11-11
芬兰和美国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它能调节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和蒸发水分,这一发现将可能为培植抗旱作物提供新方法。这种名为SLACl的蛋白质在植物气孔的开闭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可使他们对植物进行改良,使植物在不断吸入二氧化碳的同时减少向大气中蒸发水分,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任务和国际碳减排压力。因此,准确的碳排放数据对于评估“双碳”目标和国际履约非常重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推荐将二氧化碳(CO2)观测与大气反演结合来“自上而下”地校验“自下而上”的碳排放清单,并指出加入大气14CO2观测可以更准确地校验碳排放清单。放射性碳同位素( 14C)是化石源CO2最准确的示踪剂,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推荐用于碳排放评估。文章基于大气14CO2观测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的紧迫状况,建议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大气14CO2观测网络;开展培训,统一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尽快开展14CO2观测与大气反演相结合的研究。以此使我国的碳排放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并提高碳排放数据的可靠性,进而服务国家的“双碳”目标和气候外交谈判。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正>"碳卫星"如何探碳?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从而成为巡游在地球上空700千米的第三个全球二氧化碳"体检师"。碳卫星将在宇宙中不断变换观测模式,完成对二氧化碳的监测,数据经过解析和处理后,最终形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碳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碳卫星由模块化卫星平台、高精度二氧化碳探测仪与云和气溶胶探测仪载荷组成。由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非常低,故探测仪  相似文献   

18.
海洋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碳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30%由海洋吸收,而海洋储碳周期达数千年,这对缓解并改善全球气候变暖至关重要。利用海洋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定义了海洋碳封存的专业技术范围,总结了海洋碳封存相关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当前海洋碳封存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以期为我国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9.
夜光表上的发光体不止一种。有的含有放出甲种射线的同位素,如鐳和釙;有的含有只放出乙种射线的同位素,如氚、碳~(14)、硫~(35)、氪~(85)、锶~(90)、钜~(147)和铊~(204);有的根本不含放射性物质,只含有能发磷光的硫化鋇等。許多放出甲种射线的同位素同时又放出丙种射綫。有的发光体是含有几种放射性物质混合物的。由此可見,各补发光体的理化性质很不相同,对人体是否有危害,不能一概而論。甲种射綫的穿透力很弱。乙种射綫大部或全部破手表的玻璃擋住。丙种射线虽然能穿透玻璃和皮肤,但是,它的体外照射剂量随着距离增加而大大下  相似文献   

20.
知识雨林     
气候变暖催生新植物传统观点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变暖将导致植物物种减少。但是,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历史上曾出现过气候变暖催生更多新植物的现象,而且新生物种的数量远远大于灭绝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