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在高考改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试卷严格遵循了《考试大纲》,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方向正确,导向明确,在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和人才选拔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2016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的特点2016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基本题型稳定,总体来说呈现以下特点:1.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基础,注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范围覆盖4个模块,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本课重难点。  相似文献   

2.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试卷结构稳中有变。文综试卷政治学科总分仍为100分,三个学科的分值比例基本保持了稳定,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各占36分,政治常识占28分。2008年政治试题12道选择题中经济常识5道、哲学常识4道、政治常识3道,是5:4:3结构;今年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各4道,平分秋色,充分发挥了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的长处,有利于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3.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很好地保持"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基本原则,实现了选拔性考查的目的.仍然坚持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作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具有综合性,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更在于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理解、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科知识和能力与考生综合素质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注: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适用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福建、陕西、安徽、辽宁、新疆等地)第一部分地理[试题特点分析]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部分较去年难度有所下降,题量基本持平,给考生留出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便于全面考察考生的学科素养。具体分析,试题有如下特点:一、注重基础,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以学科最基本的、核心的、可迁移性强的主干知识构题,不追求知识覆盖面,考查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经纬网、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区的划分、矿物能源的概念等基础内容。如借日偏食考查了经纬网和区时计算(1-3题,地球运动部分多年来仅去年没有涉及,今又重返试卷,足见其重要地位);气候部分在地理知识联系中处于枢纽地位,共有六道题反复考到这一知识点。试题注重基础的另一表现是以区域知识为依托,注重对地图的考查。空间位置对应区域要素,区域要素综合为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地理规律的体现,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素材,是因地制宜的依据,对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落实到一定的空间上。如第1、2题考到我国农作物的分布;第7题考四个人口大国的国情;第9-11题考白令海峡地区;第36题考西北沙尘暴多发地区;第39题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第3-5题考到虚拟的空间区域,是全球各纬度多年的平均状况。以上这些都要回忆和使用地图在其承载的空间上去思考判断。二、“能力立意”得到较好体现对地理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1.地理图表能力地理图表以其信息呈现的空间形象性、完整性和隐含性成为活跃而独特的思维材料。在形式上,本试卷中有柱状图(图1和图6)、含经纬网地图(图3和图9)、坐标图(图2和图7)和统计表格(表1)。在能力层次上,考查分  相似文献   

5.
一、全国文综卷一试卷特点与往年拼盘式的试题相比,2006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全国卷一)中出现了跨学科渗透、交叉的试题。1.政史渗透。以具体的史事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政治、哲学等有关知识,以古论今。例如:第39题提供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图”以及《盛世危言》和《上海县续志》中的两段材料,在第(6)问中要求学生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今天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实践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国门有着本质的不同”。2.史地交叉。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要求学生对古今地理概况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有微观…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工政治试题(以下简称"2015年全国卷Ⅰ"),秉承历年来全国命题的一贯风格,底蕴深厚,价值引领,立意深远,依纲据本,稳中求变,绵里藏针。分析和研究试题的特点、趋势及规律性,对于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及新一轮复习备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一、特色鲜明,不乏亮点(一)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国家意志认同试题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宗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切入点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Ⅱ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政治试题各有选择题12道,共48分;主观题中各有1道纯政治题32分,1道综合题中两小问为政治题20分。整个试卷中政治科总分值100分,占政史地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与往年高考试题相比,试卷结构、试题类型及难易程度相对稳定,但又体现出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Ⅱ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政治试题各有选择题12道,共48分;主观题中各有1道纯政治题32分,1道综合题中两小问为政治题20分。整个试卷中政治科总分值100分,占政史地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与往年高考试题相比,试卷结构、试题类型及难易程度相对稳定,但又体现出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一、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Ⅱ文综政治试题特点1.材料新颖,突出时代感。紧扣时代热点,解答现实问题,是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及应有的使命,也是政治学科生命力所在。高考政治试题应及时反映当前国内、国际重大现实问题,更好地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9.
<正>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2015年6月8日的文综考试终于结束。看到学生凝重的表情,心里不由得一紧:都考什么了,难吗?之后,看到学生的微信:哭!政治太难了、不知道是答政治还是答历史……也看到有教师在交流群中说:怎么又考计算题了,主观题感觉不难,就是不知答案如何组织……拿到考题后,我进行认真思考和比较,把201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以下简称"2015年全国卷Ⅱ")的特征概括为"两大亮点""三项变化""四点商榷"。一、两大亮点1.鲜明的时代感无论是试题素材的选取,还是考查内容的确定,时代性都是文综命题的基本要求。在时代主题方面,2015年全国卷Ⅱ有充分的体现:股票等投资理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的历史试题,依据2006年《考试大纲》,面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坚持了稳中求变、平稳过渡的原则,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力求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考查基础知识与学科人文素养统一,代表了命题的走向。在分值分布方面,考查了中国古代史34分(选择题2分,非选择题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选择题18分、非选择题20分);世界近现代史28分(选择题)。  相似文献   

11.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读图1,回答1~2题。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图1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2.M省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解析】1~2题组以表示三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柱状图为材料,考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和我国四个产粮大省的位置及农业状况。1.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我国东北地区是玉米的主产区,小麦主要在长江以北,水稻主要在淮河以南,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形成稻麦交错分布区。按省份判断,吉林是玉米主产区,河南是冬小麦主产区,…  相似文献   

12.
13.
(本套试题请见本刊2006年第4期P55~56)一、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特点分析1.难度降低,平稳过渡评价试题质量高低的标准不在试题有多难,而是看它是否具有很好的区分度。绝对不能把考试变为靠运气得分。就考查内容而言,一道好题要尽量多地容纳学科信息,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  相似文献   

14.
<正>选项表述不够精准。第17题入选答案"推进法治建设,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表述不精确。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平等权、劳动权利、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受教育权利、妇女保护权等诸多方面内容,保障每个公民依法登记一个常住户口能保障公民所有的基本权利吗?显然不能。《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依法登记户口是法律赋予  相似文献   

15.
纵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试题体现出总体上平和稳定,立足政治学科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能力并重等特色。这既体现了教育部命题的具体要求,又突出反映了时代热点。  相似文献   

16.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学科知识特点,兼顾现实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试题总要考查不少现实问题和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热点问题。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效应:每到高考前,高一历史教师总要列出几十个的时政热点,来提醒考生在复习时加以注意,同时,也搞得教师自己在复习时无所适从,一是因为现实热点问题太多了,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7.
一、2005年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1.稳中“创新”,变中“求稳”。2005年全国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的总体特点是“稳定”。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题思路未变。依然“以能力测试为指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的目标要求未变,仍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三是试卷的结构未变。仍然分为客观性试题(单项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两大部分。但与以往相比,2005年文综试题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一是题型有所变化。第38题运用表格提供信息,进…  相似文献   

18.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中的第37题,看似是一道很传统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可它在传统的形式下,却有着明显的新意,突出体现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文明史范式”的主要观点为试题价值取向的高考命题新趋势。让我们来看这道试题:37.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  相似文献   

19.
20.
<正>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将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列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纵深推动高考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丰富内涵。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