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2.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3.
清华百年校庆,当为2011年春天的一笔浓墨;尤其2009年11月重建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更像一支雍容的牡丹,悄然间绽放于中国教育、思想、文化各界;于世界文化之林再度燃点中国国学的瑰丽重彩。概览中国近代文化史,常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节点;谈及五四运动,定要涉及近晚期中国大学;早期的中国大学中,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突出地代表了中国近、晚文化发展的矿脉。  相似文献   

4.
学人寄语     
周有光 《中国文化》2010,(2):F0002-F0002
<正>我不太喜欢用"国学"两个字,更喜欢用华夏文化这个词。因为华夏文化只属于中国,外国没有。振兴华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要清楚,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在国外看得很清楚,但国内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从历史上看,欧亚大陆古代有很多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归并成为四个文化地区。这四个文化地区分别是东亚、南亚、西亚、西欧。西欧又扩展到了美国,叫西方文化。东亚、南亚、西亚叫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国学”?从历史来看,我国西周时期由政府来办学,没有“私学”;“学在官府”,称为“国学”。直到春秋末期,孔子办私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教育遗产。当历史演进到十九世纪末,西方的科技和社会科学大量传入我国,称之为“西学”,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本土的学问,称之为“中学”或“国学”。1925至1929年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指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今天人们所说的“国学”仍然是这个意思:优秀的民族文化之简称。当前“国学热”表现在多方面:有少数大学办“国学院”,许多综合大学开…  相似文献   

6.
汪国新:国字脸,国画家,全国政协委员,尤其以弘扬国学为己任。国学所指不像国花、国画那样明确,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是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国画既是国学的重要载体,又是国学自成体系的分支。国画集诗、书、画、印之大成,不仅培育君子人格学养,而且关乎国家世道人心。汪国新就是从传统诗、书、画、印入手,开始了他弘扬国学、传承文明的文化苦旅。汪国新生于长江西陵峡口,对于喝着长江水长大的他来说,那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现代”的涵义是什么?或说我们今天探讨“现代”这个关键词的价值在哪里?我认为,其最大的意义是提供一个视角,梳理自2007年中央第一次发布关于建设公共文化体系若干意见的文件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出于这个视角,我认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五大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8.
国学的使命     
鲁庆中 《寻根》2009,(3):11-14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亦热极一时。有人热胀,就有人泼冷水,反对国学的人也激愤了起来,有关国学的争论此起彼伏。有学者客观地描述了国学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国学的人文主义内涵。亦有提倡国学的学者以为国学从根本上看,是立国之学;从过程上看,是育国之学;从现实生活中看,是一国国民必学之学;从区别标准上看,是此国与他国不同之学(刘明武语),  相似文献   

9.
国学运动在重庆时期的发展有外部的特殊的政治与文化的背景,而国学运动的内部亦有新的性质的变化,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是传统的考据学与科学方法的结合。研究方法的细密和精确,研究的问题的现实借鉴意义,是国学运动在重庆时期的较为突出的特点。从这段时期的考据风尚,更可证实国学是以科学考证方法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上若干狭小学术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写下这个题目,既因为中国音乐近年来正在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无论是通常意义上的严肃音乐、民族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同时也因为走向世界正在成为中国音乐界包括媒体的热门话题。这个话题引发严肃的思考。也不乏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炒作。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如何评估当下“走向世界”的一系列实践和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