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要,但这又是一个长期与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立足点以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任务,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及认清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面对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的新问题,不断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用来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得出新经验,新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理论依据,并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教育内容,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向大众化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这一视角来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产物,也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成熟。伴随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本国实际和原理相结合,在民族发展的道路上用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新的内容以及新的语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凸显民族主体性立场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并作为中国发展的指导理论。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上,进行全面主体性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双重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对其主体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的正确界定,可以在明确主体不同类型和功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最终实现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的相互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奠定了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不断实现由“哲学-方法论”创新——“实践-方法论”创新——“理论-方法论”创新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前提,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能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笔者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等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维护和践行人民当家作主,完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二是明确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三是有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四是凸显树立执政为民理念重要性,走群众路线,夯实执政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将会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就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尤其是与中国现代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现代化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定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并使中国现代化在器物、制度、观念以及主体自身层面得到充分体现。要正确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共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十七大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主体条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释,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为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同时其实就开始出现了中国化萌芽现象。这种萌芽现象既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进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表现为一种结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萌芽过程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梳理这些成果,从中可看出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萌芽过程、状况、特点与规律,其主要目的是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现代化、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民族化、具体化、方法化和创新化。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科学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实现与时俱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伟大的中国革命本身不是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使命也不仅仅停留在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本身,因而,中国革命充其量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起点而非逻辑起点;中国市民社会的化育要求才是中国社会普遍革命化的根本原因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韩天宝  彭艳芳 《文教资料》2007,4(6):104-105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驻足、扎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在新时期,我们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勇于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探索的逻辑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探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形态的不断探求、时代形态的不断建构和中国形态不断彰显的逻辑进程.不断深化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形态建构与重大基础理论双向推进、不断转化研究范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过程,是一次全方位的变化过程,不仅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生态方面,更体现在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根据自身独特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实践的需要,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中现代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彰显了中华文明与中国精神的时代回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必须恪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长远发展,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汲取群众经验和智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理论创新的飞跃,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必将指引着新时代的中国取得一系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这一新思想的创立,有着独特的科学依据、价值要义与实践进路,具体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落实。“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要深刻认识并坚持“两个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实践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双重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对其主体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的正确界定,可以在明确主体不同类型和功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最终实现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的相互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