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元代文人在雅集中找到了心灵寄托和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当他们充分享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以后,便从内心真实地忘怀于世俗的权贵势利。考察元代文人的雅集之凤,对于了解元代文人生活状况,进而透视他们的心灵,把握元代文人精神世界,就成为元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元代太医院是总全国医事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医院使”,也称“太医院大使”或“太医院院使”。他们作为元代医政的最高管理者,直接参与相关医药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在元代医政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历代主持医事管理的官员相比,元代太医院使数量之大,政治地位之高都远远超过历代,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备受蒙古大汗们欣赏和宠信的同时形成了许多群体特点。而以往学者对此内容研究甚少。笔者不揣谫陋,略抒管见如此,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3.
元代史学家欧阳玄毕生致力于元皇朝官方的历史编纂工作,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主持编修宋、辽、金三史,并撰论、赞、表、奏。他的史学活动贯穿了元代史学发展之始终,他的史学思想充分反映了元代史学思潮的一些基本特色。因此,研究欧阳玄及其史学成就,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元代史学以至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元代“一代之学”光辉代表的元杂剧何以在金元之交迅速崛起并在很短时间内进入繁盛时期,始终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较多地注意元代经济,政治和民族政策等外部原因对元杂剧兴盛所产生的影响之同时,逐渐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元代人与元杂剧兴盛的相互关系上来,并在长期的论争过程中形成一些共识,愈来愈明晰地体认到由沉沦市井间的书会才人组成的作家群体及由这些群体和杂剧艺人结成的巩固同盟,才是元杂剧走向兴盛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诗人。他的风土诗形象地描写了西域的民族风情,不但改变了元代以前西域诗凄楚之情,而且也影响了后代西域诗的创作。其诗中表达了一种“不妨终老在天涯”的豪迈之情,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欣赏西域诗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ABB式三音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燕 《现代语文》2002,(4):150-151
ABB式三音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在其产生之后,就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文学样式的选择,涓涓细流式地向前发展着,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始终未出现激增和暴涨,而到了元代,这一情况则出现了质的变化,ABB式三音词在元代语言中蔚为大观,大有独领风骚之势。ABB式三音词只所以会在元代出现如此剧烈的发展,除了语言内部规律和各种外因激荡交加的结果外,它与元杂剧、戏曲这样的文学样式在元代的兴盛是不无关系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上乘之作,是能够代表元代语言的书面作品之一。本文拟对《西…  相似文献   

7.
元代民户之役分为两类,一是杂泛,一是差役。前人对此有过一定的论述,但对元代差役的整理、研究似嫌不够,本文拟从元代差役与民户之负担、差役负担由上户向中下户的转移及元代差役之性质等问题,试作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曲飞 《成才之路》2010,(5):I0021-I0021
元代山水画一反宋代尚“形”求理之风,追求“山中有我”之心境,追求简淡,强调写心、寄情山水的特殊审美倾向。元代特殊的政治气氛和深刻的社会因素,对元代山水画风的盛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绘画艺术自身发展的运动规律,引导着元代山水画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汉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史不绝书.元代藉一统之势,凭帝师之优,汉藏文化得以深入沟通.科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元代汉藏科教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成果显著.本文从双向交流的角度全面探讨元代汉藏文化通过科教渠道相互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元人戏曲意识探王汉民元代戏曲在宋金杂剧、南戏的基础上发展成熟,以严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成为元代代表性文学,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高峰。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誉之甚高,认为元曲是最自然之文学,杂剧中的《窦娥冤》、《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  相似文献   

11.
草原本位主义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所建政权的通病。除了极少数的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能成功汉化,大多都因这一政策而导致民族矛盾加剧,政权崩溃。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取得全国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草原本位主义的影响更是深远。其短暂的国祚和元朝所实行的草原本位主义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元代绘画代表人物"元四家"作品出发,窥探元代画家整体的思想特点。"元四家"在蒙元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歧视和高压统治政策之下,退隐山林,超然物外,潜心书画。从他们作品的取材、题跋和风格等方面看,都普遍反映出一种复杂而无奈的隐逸思想,这种思想也对明清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伴随元朝与高丽王国宗属关系的确立而形成的高丽贡女制度,在近百年间,促使大量丽女性流入中土,成为中外交流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社会和化现象。这些入元的高丽贡女,大部分进入了元朝皇宫。在长期的宫廷生活中,她们不仅适应了元朝的生活环境,也把高丽化带入中国,并通过自身地位的改变,对元朝与高丽王国的国家关系以及两国国内的政治、化等生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代,屈原批评成为文学批评的焦点,观点纷纭而论争激烈。但汉代的屈原批评所遵循的模式则是一致的,即围绕着《史记·屈原列传》所开创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两个维度而展开,历史形象适用于总体上阐述屈原文学创作情形,也就是作者论;文学形象则表现为有关屈原作品内容的批评,即作品论。屈原自我塑造的文学形象,给汉人提供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和可能。屈原之外,汉代赋家本身已不再为文学批评所关注,这与汉赋不同于屈骚的“实”而采取“虚”的创作倾向有关。汉代赋家游离于汉赋作品之外,并没有为文学批评提供再度阐释文学形象维度。  相似文献   

16.
庙学却是各级儒学,元代在儒学教育上继承了两宋以来的高学合一制度,使祭祀与教学相结合的庙学制度更加完备,朔望祭祀、讲书是元代各级儒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祭祀是元代庙学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学界虽对关羽信仰关注较多,但对蒙元时期的关羽信仰却探讨较少。关羽这一汉人信仰在少数民族统治的蒙元时期同样流行且被广泛信仰;元文宗对关羽的册封虽带有极大的偶然因素,但用意深远;元杂剧的繁荣推动了元代的关羽信仰。对比宋明和元清对关羽信仰的不同利用,可以洞悉他们不同的文化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8.
辫子和小脚是清朝的两大陋习。自1644年清军入关后,征服了广大明朝统治地区,为了维护本民族风俗,颁布(?)发令、易衣冠法令,强迫汉人满化,并以汉人辫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与此同时下令禁止汉人缠足。辫发易服政策虽然成功,然而,缠足却屡禁不止,清朝反而成为自宋以来缠足最兴盛的朝代。本文围绕清朝的禁足令,试从清朝满汉民族矛盾、汉人士大夫思想及当时民情出发,分析清朝缠足之风屡禁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南因前五先生,指元末明初的岭南诗人孙黄、王佐、赵介、李德、黄哲五人。其近体诗的用韵,可以分为十九部,这些分部多与元代韵部相同,但又有新的发展。这反映了元末明初岭南方音发展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