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教学中作文难教,学生习作难字当头,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探寻和尝试,尽可能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以读导写,读写共生”能够较好地处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立足精读课文,学习写法;依托习作例文,提炼中心;构思单元习作,循序渐进;课堂交流点评,总结提升”四个策略进行习作单元教学,以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上一层台阶。  相似文献   

2.
潘琴燕 《教师》2012,(12):82-83
"作文难"几乎成了小学师生感到非常棘手的难题,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排列组合,都反映了一个道理──"难"。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  相似文献   

3.
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没有素材,无话可说;难在脱离实际,无情可抒;更难在有话不知如何表达。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呢?结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丰富资料——自主起草——誊清习作"的模式,其中丰富资料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作文教学,“两无”现象害苦了我们的学生。一是习作教学的无“序”,或者说习作教学“序”的不明晰以及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随意性让学生吃了为习作而习作的苦头;二是课外积累的盲目无“的”。多读书固然是好事,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或者人读亦读的现象也让学生难以找着阅读的“北”,所以读和写的成效都不大。低年级孩子也一样,如何完成五万字的阅读任务和有效的写话练习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文难,难作文"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问题.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无法写出优秀作品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内容可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生的习作中也是如此,头脑空空,材料匮乏、语言贫乏,没有写作素材,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小学阶段是学生写作的起步与启蒙阶段,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搞好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形式多样、富有个性与新意的优秀之作.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呢?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快速积累以及引导学生发挥、采用逆向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在作文教学中也有捷径可走,提出了作文教学的可行性新方法。我几年来发现,象解数学题一样,作文也有捷径可走,让学生作文时走捷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改"作文难,难作文"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更有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习作教学之所以这般不容乐观,最主要的症结有二:一是积累太少,语言贫乏;二是脱离生活,内容空洞。那么,如何改变目前习作教学之现状?唯有让其走生活化之路,即实现阅读生活化,习作生活化,舍此,别无它途。  相似文献   

8.
谈到"习作教学"这四个字,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谈词色变,因为它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软肋"。我们到底拿什么来教作文,作文又是怎么教出来的?在几年的探索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我心中的答案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实践。在多渠道的实践中,我们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我们的习作素材源源不断;在一个个习作实践中学生习得写的方法,写的乐趣,提高了写的能力。那么从哪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入手呢?一、阅读积累实践,习作之“米”  相似文献   

9.
<正>习作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习作,学生个个提笔忘字,人人眉头紧锁,甚至大喊"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心烦"。究其原因,是学生头脑里没有可供习作的材料。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要走出"无米之炊"的困窘,就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地多阅读,感悟生活、大自然,丰富积累习作素材,学生大脑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作文难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消除他们对习作的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习作、乐于表达呢?我认为可以从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培养习作能力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作文教学领域中,虚假作文、浮夸作文、灰色作文竞相登场,学生的笔端很难流淌出有灵性、有活力的真情作文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起因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荒芜,头脑中没有写作素材,记忆中缺少语言积累。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促进习作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渗透到写作教学中来,让学生融入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生发对生活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作文批改艺术,便能让貌似"老大难"的作文成为"小儿科"。  相似文献   

13.
张倩 《考试周刊》2011,(42):71-71
文章认为帮助学生捕捉材料,引导学生作文可从"丰富生活,积累素材;留心观察,捕捉材料;课外阅读,汲取营养;谨写日记,存储信息"四方面入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灵爱 《考试周刊》2011,(14):64-64
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作文难,作文难,批改作文心就寒。"前者反映了学生对习作的厌烦心理,后者则反映了老师对学生习作的埋怨情绪。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不容乐观的心态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15.
赵呈云 《新疆教育》2012,(22):104-104
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素养的显著体现。但是提起作文,很多孩子就感觉伤脑筋,因为感觉看到题目,头脑里面空空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作文难、难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高原地带,容易让孩子产生高原反应,导致孩子缺氧、难受。那么如何为学生输送氧气,让孩子能够感觉作文不再难写、写作文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呢?语文老师就必须要精心预设,想方设法抓住课堂内外的写作契机,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引导孩子练写,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由讨厌写作到心态平和直至爱上写作,变苦于习作到乐于习作。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实现作文教学的突破与发展,达到作文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直接的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习作也是如此,没有兴趣就没有写作的欲望。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学生总感觉没东西可写、  相似文献   

17.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习作是生活的积累,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的习作材料大多数是学生看过  相似文献   

18.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13):43+53-43
作文需要积累,积累才会有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最怕写指定写作范围的单元习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乏写作素材积累,特别是缺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素材积累。要让小学生喜欢作文,把单元习作写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力和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综合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感到"作文难",无话可写、内容空洞、不具体、不会写、东拉西扯、生搬硬套、照搬别人习作、不能独立思考.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学生写作消极心理、丰富作文内容,逐步提高培养学生勤于作文的兴趣,我采取了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觉得语文作文很难教,许多小学生也觉得作文难学,小学作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什么觉得作文学习那么难,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契机,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开始成绩上来。因此,抓契机,巧习作,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