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文艺 《贵州教育》2010,(17):47-47
我是一名小学科学教师,2000年从师专进修回来担任科学教学已十载,经历了《自然》逐渐演变为《科学》的全过程。《自然》课注重老师如何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科学》课则不是这样。《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自从小学的《自然》学科转变为《科学》以后,许多自然教师陷入了迷惘:应该怎样教《科学》呢?《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宗旨是改变宗旨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社会认识领域里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自然》比教,小学《科学》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在进行《科学》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目前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展了实验学校、试教区等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五个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科学》课程的四个分目标之一.《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4.
实现自然课与《科学课程标准》的整合,应准确把握切入点,既要把握自然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渗透《科学课程标准》精神,努力学习,认真反思,重视实践,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科学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作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5.
骆建江 《科学教育》2005,11(6):25-26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总目标,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要素的综合反映。而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特别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新课程《科学》在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结合浙教版7年级《科学》第一册第二章《常见的植物》中的《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以下简称“蝴蝶”)这一节为例来谈指导科学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微板报     
《少年科学》2014,(7):F0003-F0003
不久前,微信读者刘叔叔发来语焉不详的几条互动消息,《少年科学》一问,他才发现原来自家的8岁小朋友扫了《少年科学》杂志上的二维码——哈哈,《少年科学》不是鼓励大家多动手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教育社团,出版过许多教育刊物,如最早于1909年出刊的《教育杂志》、1912年出版的《中华教育界》,以后著名的有中国科学社出版的《科学》、《科学季刊》,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的《教育与职业》,新教育共进社后改名为新教育改进社出版的《新教育》,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的《农民旬报》,中华儿童教育社出版的《儿童教育》、《活教育月刊》、生活教育社出版的《生活教育》、《民主教育》等等。据1999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十卷)所载,共有教育社团240多个,出版刊物460多种,其中除…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国外《老子》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国外在《老子》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其中将《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是国外学研究《老子》的一个新视角。他们认为《老子》思想不仅可以促进当代及未来科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挽救目前面临的人主义危机。他们的研究具有时代精神,科学与化结合,化比较以及科学与反思科学结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新闻回顾李维译柯林校1996年,《科学新闻》周刊开始编织一张更大的网,旨在吸引爱好科学的读者们。和许多出版物一样,《科学新闻》在Internet的全球网上也有了自己的地址。而且《科学新闻》的作者也越来越多地从全球网上捕捉新闻素材。几个月来,我们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全国很多城市的自然教学也将由《自然》改为《科学》。我市小学要等2004年秋才开始使用《科学》教材,在《自然》与《科学》教材进行转变前的这一年多,我们并不是等待着两种课本的简单更换,而是提前与课改同步进行,用新的理念指导自然教学,用新的课堂实践去迎接科学课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鸦彬 《河北教育》2006,(6):27-28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下面笔者就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卜筮书。但仅仅把它视为巫术,是极片面的。《周易》是巫术,更是科学;不仅有科学理论,而且有系统的科学认识方法。通过着重考察《周易》的科学认识方法,可以认识《周易》的科学理论是其科学认识方法的产物和确证,《周易》系统地运用了科学认识方法,其科学思想和认识方法与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巫术杂然并存、相互渗透。这是中国古代原始明向理性明发展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近代科学史,上限是1607年,下限是1915年,其标志分别是《几何原本》的翻译和《科学》杂志的创刊。前者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发生质变引起科学革命,中国科学进入近代时期,后者使中国科学登上世界科学舞台,中国近代科学史终结。  相似文献   

14.
谢吉麟 《湖北教育》2006,(11):54-57
武汉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7-9年级实施《科学》课程已经两年,2007年下半年即将与高中分科对接。当今,我们高中化学教师把这两个学段的课程衔接作为专项课题,研究、探讨、摸索,不少同行甚感疑虑,认为难以操作。争议的焦点在于初中《科学》中的化学内容与高中化学课程究竟如何衔接? 本人曾受聘参加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的制订研讨,多次聆听研制组长的学术报告,也应邀观摩并评析《科学》教师的优质课公开教学,结合上述教育科研课题的进展.对《科学》课改概况有所了解。这里浅谈愚见,谨供商榷。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教学》2005,(2):64-64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科学课(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习和贯彻,推动全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会刊《科学课》编辑部商定,2005年举办全国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竞赛.  相似文献   

16.
滕衍平 《广西教育》2013,(44):36-37,54
据《中国青年报)(2010.09.28)报道:“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差距很大。”其中原因,不乏科普读物的稀缺和教育的失职。实际上,许多科普类课文散见于各个版本的教材,如《我是什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石头书》《神奇的克隆》《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海洋——21世纪的希望》《人类的“老师”》等,多以说明文文体或童话体的形式出现。这类课文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世界的科学发展概况和科技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又担负着培养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目前,在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标准》还指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将科学探究列入《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物理课程标准》不仅将“注重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还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物理课程标准,其他理科课程标准都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方向,就学习过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一个组成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学(现行的“自然学科”,课改后的“科学课程”)在此次课改中亦有了较大的变革。一、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纲要》规定,小学科学教育的学科课程由原“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由小学1-6年级开设,改为在小学3-6年级开设。科学(3-6年级)(以下简称小学《科学》)…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物理课程标准》不仅将“注重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还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物理课程标准,其他理科课程标准都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可见,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