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辉煌音乐文化史的国度,我国古代文人的修身有四课一琴、棋、书、画,琴作为音乐修养的代表居于首位。而孔子、宋玉、阮籍、嵇康、王维等许多文化精英,皆是精通音律、熟谙琴艺的。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我对音乐的喜爱,是日渐增长,  相似文献   

2.
明末,有两部辑有宋玉资料的著述,即张燮《七十二家集.宋大夫集》和周圣楷《楚宝.宋玉》。我们通过对两书宋玉资料辑佚、整理、编辑的分析,认为张燮的宋玉资料辑佚与周圣楷的宋玉资料编辑具有互补作用,两者参看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宋玉,比较正确地认知宋玉,尤其是能够引导读者从文学的视角审视宋玉;张燮和周圣楷的宋玉资料辑佚、整理、编辑对于文学宋玉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婷婷 《文教资料》2010,(18):20-21
宋玉是我国先秦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辞赋作品尤其著称于世,在人物塑造,写作手法,主题旨趣等各个方面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宋玉辞赋作品的写作手法具有开创性,在很多方面对抒情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宋玉其人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4.
宋玉是战国末期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成就卓著的辞赋家,然而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和某些文人的偏见,宋玉的形象被扭曲了,对宋玉的评价也出现了逐渐走低的趋势。因此当代的宋玉研究者,有责任下大力气研究宋玉及其作品,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宋玉的文学成就,从而恢复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这就是宋玉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唐出现了以宋玉为题材的文人作品。历史的宋玉在这些作品中虽大多能本于宋玉原形,但也有部分作品对宋玉进行了文学的夸张、虚构,甚或异化,在这类创作中宋玉被艺术地加工为直言敢谏的宋玉、多情风流的宋玉、道家化了的宋玉,这种形象的塑造也与忠于原形的创作一样,表现出对宋玉充分肯定的创作倾向,共同反映了晚唐文人欣赏或颂美宋玉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6.
文章历史地客观地介绍了两汉时期的宋玉批评,同时根据现代宋玉研究的学术成果评述了汉人批评的正误得失,指出两汉的宋玉批评,在文学自觉初级阶段的文化背景下,未能从文学的角度正确地评价宋玉,在诗教文学观的意识形态中,未能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评价宋玉.尽管如此,两汉是宋玉批评的原始,汉人的宋玉批评也有着宋玉文学批评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学术是以考据为核心的,因而出现了许多涉宋玉考据资料。我们按考据对象将其分为涉宋玉作品词语考证、涉宋玉作品成语熟语考源、涉宋玉作品修辞章法考释、涉宋玉作品习俗名物考辨四类,并进行了扼要的传播价值分析,指出了四类考据各自特有的对于宋玉传播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四者共同具有的对宋玉传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文选》编者的文学思想及其文体设立与选篇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和收录特点,分析了《文选》对宋玉及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我们的结论是,《文选》认为:1.宋玉是赋体文学特别是散体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文选》著录的宋玉作品可谓周秦至梁初期间文学作品中的“清华”;3.《文选》重评宋玉,欣赏宋玉作品的理论基础是主张“文质彬彬”而又并偏重于“翰藻”的新文学理念。总之,《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提升了宋玉的文学地位,传播了宋玉作品,扩大了宋玉的影响,对于宋玉批评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五代两宋艳词使用宋玉典故对宋玉接受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宋玉批评史中,流行着一种视宋玉为风流浪子的看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由中晚唐的艳诗引发的。而又由五代两宋的艳词推波助澜。这种看法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艳诗艳词在使用宋玉有关女性的典故时不顾典故的本事本义,随意引申,任意虚构所致,以致歪曲了宋玉的形象,干扰了正确的宋玉批评,对于宋玉接受,特别是民间宋玉接受,造成了误导性的不良的影响,应予以澄清,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0.
从史料记载来看,宋玉主要生活于楚襄王和楚考烈王时期,他一生的重要活动在楚都北迁至淮河流域的河南淮阳和安徽寿县两地,其创作的黄金时期也在楚都北迁之后。这些作品在襄王死后,经过宋玉或宋玉的弟子、后学们重新整理并在作品前面加上"序言",才变成今天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期传世的《宋玉集》是一部汇集宋玉所有作品的文集,这本集子也是梁人萧统《文选》和唐代无名氏《古文苑》所采宋玉作品的来源。在《宋玉集》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误入其他非宋玉的作品,最终形成今天17篇署名宋玉作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汉人的宋玉事迹散记在叙事中反映了他们对宋玉的同情、肯定和理解,晋人的宋玉传记则直接表现了对宋玉的尊重和褒奖,这说明从两汉到魏晋世人对宋玉评价的逐渐提升,这种逐步走高的评价趋势促成了南北朝屈宋并提说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清代在宋玉传播的文学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采用的文体,即隶属于笔记小说的涉宋玉小说,我们称之为涉宋玉笔记故事。文章对清代涉宋玉笔记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分析的结论是:1.笔记故事以其通俗的表述和短小风趣的形式,与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推动了宋玉及其作品在民间的流传与影响,在清代宋玉传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笔记故事虽然具有主观批评无意识的共性,但是从客观上反映的批评内容看,其所表现的批评倾向与清代的宋玉批评思潮基本一致,即对于宋玉其人其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玉有"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的评介,学术界有人曲解太史公的本意,认为宋玉是没有气节的文人,我们对司马迁的宋玉评介,从客观依据和主观倾向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司马迁对宋玉基本是肯定的,"从容辞令",肯定了宋玉的文学才能,"终莫敢直谏",则是在肯定宋玉微谏的同时,对其没有达到直谏程度表示了遗憾.因而,以司马迁宋玉评介为据来否定宋玉人格的说法,事实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悲秋的主题,其影响源远流长。通读柳永的《乐章集》,不难发现集中频频以宋玉自况。在其创作中不只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宋玉作品的句子,同时也在创作中屡屡涉及宋玉的轶事,其羁旅行役词尤其继承了宋玉悲秋的主题。柳永的文学创作主要从创作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几方面,提现出对宋玉《九辩》的借鉴和继承。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宋玉批评。是在文与道争鸣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当时,人们为了阐述自己的文道观。常常以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为例论证各自的主张。于是他们有关宋玉的批评就在文与道的争鸣中展开了。考察宋代的宋玉批评。绝大多数批评家对于战国末年的辞赋家宋玉与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有极少数理学家持否定态度。这有力地说明。肯定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肯定宋玉作品的讽谏内容和创作艺术,不仅是宋代宋玉批评的主流。而且有着超大比例的强势。  相似文献   

16.
据《御制诗集》,乾隆有涉宋玉诗二十余首。这些诗或表现对宋玉才华及《九辩》的欣赏,或表现对宋玉讽谏及《风赋》的肯定,或表现对屈宋文学地位的推崇,或表现对宋玉辞赋典故的运用,不仅客观而且公允地评价了宋玉及其作品,从而对清代宋玉批评产生了积极而有益的重要影响,是研究有清一代宋玉批评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个案。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清代经学与宋玉研究之关系,发现清代经学的三个主要流派——古文派、今文派、兼综派,对宋玉研究都有影响,而以兼综派宋玉研究成就最杰出;然而就对后世影响而言,却是古文派最大。因此,当代宋玉研究要更深入分析古文经派漠视宋玉及作品的原因,尽力消除其不利影响,要扬弃今文经派的宋玉研究,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要重视兼综派的宋玉研究,努力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即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宋玉经学研究路径,且今后不能以这条路为主。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加强宋玉作品的艺术研究,发掘其艺术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开拓新题材、新领域的贡献和影响,要重新认识"屈宋"并称的意义内涵,在文学史、艺术史、美学史上重新确立宋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宋玉的才气、遭遇、抱负等与宋词人自身的许多情形相吻合。当二者的心灵发生碰撞时,就使宋玉反复出现于宋词人的笔底。而对宋玉悲秋情绪的认同、对宋玉“美人才子”式理想型组合的企羡、对宋玉风流倜傥行为的向往以及对宋玉艺术创造本身的学习,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由于屈原、宋玉的“骚体学”创作,只是就三代古乐而“更定其辞”,故不能仅就其辞内容来判断其性质。而如果就这些作品在音乐上的源头来看,它们实是上古中国东西部音乐学交融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在元曲使用的宋玉典故的语义语用分析中,可以获知:一、几乎将元以前宋玉典故表述艳情的义项全部继承下来并广泛使用;二、新生的宋玉典故是因表述情事或艳情的需要创作的;三、原有的宋玉典故出现了引申义项的增生,而新的引申义项均与表述情事或艳情有关;四、对元代以前已有的与男女情事无关的宋玉典故赋予了表述情事或艳情的色彩;五、绝大多数宋玉典故是使用于表述男女情事甚或艳情的剧曲或散曲之中。这些现象说明了元曲使用宋玉典故的目的在于表述情事或艳情的需求。这种文学行为给民间的宋玉接受带来了历史的误会,即误导性地将宋玉定格成"风流多情"的言情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